立足“视知觉”积淀学生美术审美经验
2020-04-29陈璋月
陈璋月
摘要:视知觉是学生美术欣赏的基础。视知觉体验能积淀学生的美术审美经验,提升学生的美术学习力,发展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要丰富学生的审美感知,促进学生的审美想象,催生学生的审美表达。
关键词:初中美术 视知觉 欣赏经验
美术欣赏是初中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学生进行美术鉴赏,需要揣摩学生的美术鉴赏心理。美国著名美学家、教育心理学家魯道夫·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中系统地阐述了“完形心理学”,将“知觉论”“同形论”等概念术语引入审美心理研究领域。阿恩海姆认为:“一个人的审美欣赏过程,就是这个人将外在对象通过知觉转化为内在完形心理的过程。”“视知觉”是学生美术欣赏的根基,决定着学生美术欣赏的效度。立足于学生的“视知觉”,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审美欣赏水平,也能积淀学生的美术欣赏经验。
一、视知觉:丰富学生的审美感知
正如阿恩海姆所说:“一切知觉中都包含着思维,一切观测中都包含着创造。”视知觉能丰富学生的审美感知,从而增强学生“看”的能力。立足于美术学科立场,学生的审美欣赏元素主要有造型、色彩等。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丰富学生审美感知,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外在的审美对象,创设视知觉情境,从而引导学生深度观察。
教师要创设多样化的视知觉情境,包括“视觉生活环境”“视觉艺术环境”“视觉影视环境”“视觉网络环境”等。视知觉环境是学生视知觉的基础,也是学生视知觉的重要来源。有了视知觉的环境,还需要引入视知觉对象,包括实物对象、图片对象、声音对象、视频对象等等。一般而言,视知觉环境就是由一系列视知觉对象组成的,而视知觉对象就置身在视知觉环境之中。从这个意义上说,视知觉对象与视知觉环境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指向视知觉对象,置身于视知觉情境之中,学生就可以展开对比性观察、选择性观察、持续性观察等,就可以尝试进行带有审美意味的“看”,这种“看”不是将学生抛入图像的海洋,而是对学生的审美观察予以指导、引领。比如教学《园林探幽》,为了提升学生的写意能力,教师就必须丰富学生的审美感知,让学生将“手中之竹”转化为“眼中之竹”,将“眼中之竹”转化为“胸中之竹”。当学生形成了“胸中之竹”“眼中之竹”后,就能驾驭“手中之竹”。为此,笔者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观察山、水、树、花等,从而帮助学生积淀观察表象。有了这样的表象积累,当客观对象不在学生面前时,学生仍然能在观念中产生客观对象的形象。有了表象性积累,学生在鉴赏、创作时就能调动自我的表象,进行深度加工,从而形成灵动的写意,在写意中寄托自己的情感。
美源于生活,生活中的形象为学生的审美视知觉奠定了来源和基础,影响着学生的审美趣味。教师要丰富学生的视知觉环境,将学生带入视知觉空间,通过张弛有度的适度引导,让视知觉情境、文化改变学生的视知觉经验。
二、视知觉:促进学生的审美想象
视知觉外在的具体形象能够内化为学生内在的经验表象,因而视知觉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审美想象。对于经验表象,有些是模糊的,有些是清晰的;有些是局部的,有些是整体的;有些是简单的,有些是复杂的。在表象中,从学生学的视角来看,有感知的表象、操作的表象、记忆的表象、思维的表象等;从教师教的视角来看,有互动的表象、讲解的表象、演示的表象、评价的表象等,这些表象通常处于沉睡状态,教师要积极地唤醒、有效地激活。
当客观世界的物不存在于学生眼前时,学生就需要自觉调用自身的表象,从而引发学生的思维、想象。教师要为促发学生想象提供条件、打造平台、形成载体。比如教学《春天的畅想》,教师要运用大自然赋予春的气息,去调动学生内心的生活体验,从而启发学生大胆想象、联想,从而通过不同的角度去感受、表现春天,体验自然美与艺术美共同的美感和不同表现方式。教师可以根据《美术课程标准》,创造性地开发、丰富、使用教材。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影像资料——《春天的景色》作为生活原型引入课堂,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民乐合奏——《春江花月夜》,将学生带入美术学习的良好境界之中。这样的情境,有助于唤醒学生的生活表象,激发学生的审美想象。学生能想象到春天的美好景物,如红红的太阳、各种盛开的花儿、柔柔的小草、清澈的流水、各种飞来飞去的蜜蜂、蝴蝶、鸟儿等等。这样的丰富性想象,能够成为学生美术创作的意象,从而助推学生从相似、相关等视角进行创作。学生将内在的相关意象进行重组,比如对天上的白云、斑驳的树影等的组合,能让美术创作气韵生动。
视知觉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表象积累,形成了学生创作的丰富的内在意象。教师要以“是怎样”“怎么做”“为什么”等去引导学生观察,从而让学生的视知觉不断变得丰富、灵敏,让学生的视知觉中负载思维、想象。
三、视知觉:催生学生的审美表达
学生美术创作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学生将头脑中的新形象进行积极外化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观察与表达、观察与反思、观察与操作等结合起来,从而让学生的视知觉联通内省反思、语言表达、动手操作。为了提升学生的视知觉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亲近大师、乐享民族文化,激发学生的课堂创作氛围,用创意唤起学生创作的欲望。
初中生有着丰富的生活体验以及美术学习经验,教师应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充分调动学生内在的视知觉表象、意象等,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营造积极的创作氛围,关心学生的心理创作诉求,从而让学生从“被动学”转向“主动学”。视知觉,作为一种内隐意象,需要教师将其外显出来,也就是要求学生进行生命实践活动表达,从而将学生的审美价值直观体现。比如教学八年级《水墨交融写青山》,笔者引入了电脑绘画工具,让学生尝试运用电脑软件中的工具画出富有变化的笔触和墨韵营造出山水画的意蕴。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欣赏认知能力,对美术作品有自己的认识和理解,教师就要调动学生的视知觉表象,让学生运用电脑工具如画笔、调色板、喷枪等进行创作,从而将学生的视知觉表象外化出来。笔者借助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多幅水墨山水画,同时播放《高山流水》古筝曲,让学生透过视觉、听觉等来感受山水画的意境美。通过视听结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很快融入到课堂中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最为基本的笔法,如“勾斫法”“皴擦法”“点染法”等,这样逐步将学生内在的视知觉表象、意象等外化出来,形成一幅幅作品。
著名思想家马克思说:“欣赏音乐,需要有辨别音律的耳朵,对于不辨音乐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学生的美术欣赏、审美也是一样。只有当学生审美经验丰富了,学生的视知觉才能负载智慧,才能通达美术思维,才能积极地付诸实践。在美术教学中,让我们运用视知觉,培育学生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善于审美的心灵,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美术学习力,发展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搬经镇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