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美术教学
2016-11-30王春胜
王春胜
【摘 要】初中美术承担着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念,艺术修养和创新精神的重任。然而,作为一门中考非考科目,美术科常常被忽视,难以发挥起应有的教育作用。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初中美术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是美术教师面临的重要挑战。
【关键词】初中美术;新课改;情境;合作;评价
一、设计有效情境,提供良好学习氛围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直接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教师和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自己获得的。因此,教学情境的设计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着学习效果的好坏。因此,美术教师在设计情境时,要结合教学内容,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接受能力、智力水平、评价能力等都要进行相应的了解,如果难度太大则容易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太容易学生则不能学到真正的知识和能力,因此,教师要想法设法设计有效情境,最大限度的优化课堂教学。例如,在教学《梅竹精神》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将课堂设计成竞赛形式,通过鼓励学生抢答、问答、互问互答等方式,将梅竹的坚韧品质、技法画法等基础知识传授给学生,保持活跃的课堂氛围,增强学生的探究兴趣,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活学乐学”的愉悦之情,从而有效的增强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愿意学习、喜欢学习。
二、发挥主导作用,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随着新课程的深化,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广泛认可,在我们的课堂上,越来越多的鼓励学生自助探究,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教师的作用被削弱了,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主导作用进一步被重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再是唱独角戏,更不是退出课堂这一舞台,而是要充分发挥自己指导者、引导者和组织者的作用,在恰当的时机,做好点拨引导工作,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帮助学生掌握新知识。例如,在教学欣赏课《长河漫步》时,教师要详细的讲解中国美术发展史以及各时代的优秀代表作品,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普及;在教学八年级上册的《光影的交响》时,教师要系统讲解素描基础知识,增强学生的基础技能。以上知识是教师必须告诉学生的,仅仅靠学生的自主学习是无法完成的,如果学生对艺术作品的风格与内涵都不了解,也不具备一定的美术常识,那么就不可能对美术作品做出相应的评论,更无法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因此,教师要在提倡自主学习与合作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将基础知识传授给学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丰富学生的艺术内涵。
三、鼓励团队合作,实施合作学习
团队合作能力是新时代对人才的要求之一。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合作学习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课堂学习方式。作为初中美术教师,我们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合理进行小组分组,指导学生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明确分工,相互配合,相互帮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大量教学实践证明,合作学习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式,例如,在教学《花圃》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分组合作,引导学生自主命题,确定主题后进行分工协作,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涨,当教师看到学生的合作成果后也非常欣慰,充分体现了学生的新颖构思。通过各种实践操作,学生不仅掌握了科学的制作方法,也有效培养了他们的团队精神与竞争品质。
四、进行科学评价,树立学生信心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化,教学评价的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不再以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更加注重多元化评价。作为美术教师,要注重采取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针对不同治理水平、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评价,让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所带来的喜悦之情,帮助他们树立积极进取的自信心。美术教师不要用成年人的眼光来衡量学生的作品,更不能用“像不像”、“是否整齐”作为衡量标准,否则会抑制学生的美术兴趣,失去创新意识。以“沃尔特·迪斯尼”儿时的经历为鉴,他曾经将老师布置的作业“盆花”中的花画成人脸,将叶子画成人的手,这种充满想象力的作品非但没有得到称赞,反而遭到老师的打击,差点就埋没了一位伟大的艺术家。可见,美术创作一定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个性,杜绝千篇一律。对于美术作品的评价,应取消一种标准、一个答案的做法,鼓励学生用独特的眼光看待事物,用多样化的绘画方式展现自我,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综上所述,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初中美术教学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作为美术教师,我们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平等的对待学生,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 特点,教学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灵活应用各种教学手段,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给学生一个舞台,让他们演绎出美术课堂别样的精彩。打开课堂一扇窗,师生将会呼吸到美术带来的新鲜的时代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