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罗科菲耶夫《第二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演奏分析
2020-04-29吴韵诗安徽大学
吴韵诗 (安徽大学)
一、《第二钢琴奏鸣曲》的创作背景
《第二钢琴奏鸣曲》作品14号是普罗科菲耶夫于1912年8月在高加索山脉附近度假时完成的。这部作品是他就读于圣彼得堡音乐学院时期创作的,同时也是他在国内求学时期所创作的早期作品。
《第二钢琴奏鸣曲》不同于先前《第一钢琴奏鸣曲》的创作,它是普罗科菲耶夫首次独立创作的四乐章钢琴奏鸣曲。首先在规模上就比《第一钢琴奏鸣曲》(单乐章)要大,很明显这种大规模的结构更能够将作曲家的才能发挥的淋漓尽致,使其发掘出新的创作技法,最明显的特点是这部作品中对于节奏、和声的处理都比较的成熟,属于普罗科菲耶夫特有的音乐风格开始出现。
二、作品结构分析
此乐章是典型的奏鸣曲式,由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三部分构成。
(一)呈示部
1-102小节为呈示部,由主部、连接部、副部与结束部组成。
主部1-31小节,由单三部曲式构成A-B-A1,主调是d小调。A段1-8小节,从不完整小节开始,上方声部分为两个声部。B段9-19小节,运用了新的材料,一系列不协和的二度音充分表现出了普罗科菲耶夫音乐怪诞的特征,调式调性发展成朦胧的状态。A1段20-31小节,采用了A段的材料进行变化再现。连接部32-63小节,最后渐慢,为副部的到来做铺垫。调性由g小调-f小调-be小调-bd小调-F大调。副部64-84小节,抒情优美的旋律,仿佛是歌唱一般,和主部冲劲十足的旋律对比强烈。调性是e弗里几亚调式,这种调式在一般是很少运用的,具有浓浓的俄罗斯民族风味。结束部85-102小节,调性以e小调为主,节奏频繁的变化,让整段音乐变的活泼起来。
(二)展开部
103-204小节,由四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103-114小节,发展变化了副部主题。第二部分115-126小节,是呈示部中结束部材料的变化发展,节奏和调性变化频繁,由c小调-bG大调-bE大调。第三部分是127-186小节,刚开始都为三个声部,以半音的进行模进,低声部为同一种的伴奏音型。第四部分187-204小节,对再现部的到来起铺垫的作用,调性以#c小调为主。
(三)再现部
205-313小节,由主部、连接部、副部、结束部和尾声构成。在总体的结构上,和呈示部相比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
三、《第二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演奏分析
(一)作品演奏分析
1、呈示部
主部由不完整的弱起小节开始,曲子一开始就展现了一个年轻人的朝气蓬勃,力度为中强。右手旋律由两个声部构成,但是主旋律声部在上方,需要将旋律线条演奏出来,要特别突出强拍上的音,中声部与之交错,演奏时要分清层次,不可与中声部混在一起。左手的三连音伴奏也要突出每小节的重音,踏板也需要运用进去,要注意的是踏板一定不能踩的太深,点到即可,避免造成混浊的音响效果。随着高声部与低声部不断的向外扩张,力度也要逐渐加大,将音乐推动上去。第9小节开始,不协和的二度音程持续进行,开始出现了怪诞的效果。整个主部都非常具有普罗科菲耶夫式的特点,现代性作品的触键弹奏法体现的非常明显。
连接部32-47小节,每四个小节是一个调性,由开始时上方只有一个声部逐渐变化为两个声部,左手节奏不变。这一段不能弹奏的太重,只需要用指尖的力量,营造一种灵巧感。48小节后,实质上已经开始透露副部的影子了,E音-D音的半音反复进行,隐藏了副部的旋律,需要着重突出这两个音。最后四小节速度渐渐地慢下来,为副部的到来做好充分的准备。
在副部的音乐中,普罗科菲耶夫运用了俄罗斯民间音乐,是个人最喜欢也是认为最出彩的一段旋律。旋律深情并且优美动听,旋律声部在上方声部,低声部是常规的琶音伴奏织体。在演奏这个部分时,要将右手的主旋律声部弹奏的清晰,有表情,有呼吸,像歌唱一样,左手作为伴奏需要轻下来。到了72小节的时候,(见谱例1)右手的旋律声部增加了一个声部,但是主旋律仍存在于中声部,所以不仅要清晰的弹奏高声部半音进行,中声部的旋律也要突出。这段是很具有歌唱性的,旋律弹奏要连。
谱例1:
结束部的情绪越发激昂,有连接部的影子在其中,以主音持续发展,最后结束在e小调的主和弦上。演奏者在演奏这一段时要有一种终止感,做好准备迎接展开部的到来。
2、展开部
展开部要根据前面的所分析的音乐结构来进行分析,分为四个部分。103-114小节为第一部分,是副部材料的展开。到106小节右手的旋律变化成两个声部,下方声部为主旋律线。在演奏这里时,需要演奏者用心的去聆听旋律线条是否清晰,切忌将音弹奏的模糊不清,声音透彻并且柔和,和声伴奏仍然在左手上。115-126小节为第二部分,继续展开的发展了主部和结束部的材料。这里的音乐色彩有一个很明显的转变,从抒情柔和的旋律逐渐发展成活泼开朗的旋律,在触键的力度上要求演奏者加大力度。(见谱例2)演奏的难度在于左右手都在频繁的跳进,演奏这里时需要演奏者充分发挥爆发力,爆发力并不意味着用力的砸下去,而是要让双手不紧张,呈放松状态,利用手臂的重力,双手自然的落下让力量到达指尖。127-186小节即为第3部分,右手的声部是三个声部。所有的重音都需要着重去强调,同时也要将各个声部弹奏的清晰。187-204小节为第四部分,和弦的弹奏需要坚定有力,富有弹性,为再现部的出现做铺垫。
谱例2:
3、再现部
再现部相比呈示部要精炼,因为在呈示部中各方面都已经非常详细,只是在调式调性与和声织体方面发生了一些变化。再现部的开头就将旋律换到了低声部上,需要用左手清晰的将旋律呈现出来,同时右手弹奏伴奏声部,切忌不能太重,而覆盖了旋律。左手需要将旋律弹奏的连贯,两手交替也要弹奏的十分准确。在其他的地方主要也是在调式调性上形成某些变化,主要的音乐材料还是基本相似的,所以在演奏技法方面参照上面呈示部的演奏技法就可以了。
(二)演奏中要注意的问题
1、触键的方法
普罗科菲耶夫作为一位伟大的作曲家,在钢琴演奏方面更是一位大师。他赋予钢琴演奏以全新的定义,在某种意义上应该将钢琴视作一种打击乐器,用打击乐器的思维去演奏。这在《第二钢琴奏鸣曲》中体现的淋漓尽致,这就要求我们在演奏中调整触键的方法,以达到现代触键要求,但这并不意味着用力的敲打钢琴,任何没有音色的演奏都是不可取的。所有的触键技法都是建立在“松”的基础上,首先要将身体和双臂处于完全自然放松的状态,将手掌支撑好,利用手臂的重力,双手自然地落下让力量到达指尖,触键之后立刻的放松。用这样的方法演奏就可以在力度上达到想要的强度,并且发出的音色也是不会很生硬的,而是很通透的。
除了这种现代作品所要求的这种将钢琴作为打击乐器的方法除外,还需要柔和的音色,强调温暖柔和理想式的音色,要将大臂张开,合理的运用大臂和身体的力量,有准备的触键,将手指深深的放下去,让音色变的内敛,像歌唱一样,有表情的向前延伸。
2、节奏节拍的变换
节奏在音乐中是很重要的一个元素。在《第二奏鸣曲》第一乐章中,节奏和节拍都变化频繁,添加了重音也导致了节拍规律的丧失。
在节奏节拍变化的方面,开头的节拍是2/4拍,Allegro,ma non troppo,是不太快的快板的意思。到了第32小节也就是连接部的时候,就变成了Piu Mosso,意思是稍快些。再到副部第64小节的时候速度要求Tempo primo,意思是回原速,同时转到了3/4拍子。整个乐章就在这几种节奏节拍上不断的变化。
在重音添加方面,由上面拍子的变化,发现了这首作品中出现了2/4拍和3/4拍两种拍子。他们的区别就在于每小节中强弱拍的异同,2/4拍为强、弱;3/4为强、弱、弱。但是在这首作品中,重音记号标记的位置却不同。在主部中的B段,也就是第8小节处,2/4拍的重音依照传统的节拍规律应该标在第1拍上,但是在谱面上的重音记号是在第2拍的弱拍上,后面也同样是这种情况。在连接部最后的地方,第60-63小节的重音记号标记在了弱拍上。副部的强弱拍走向大致与传统技法相同。在展开部的143-174小节中也出现了这种情况,重音变化不断,所以在演奏重音时,位置不易准确,很容易又弹奏到第一拍上去,需要仔细的聆听,以提高演奏的准确性。重音在第二拍上,和我们平时所演奏的作品有很大不同,所以在刚开始弹奏的时候感觉到困难,练习时可以分手练习,着重练习重音变化的声部。这需要演奏者在传统的节奏和非传统的节奏变化中反复进行训练,直到适应这些变化。
3、踏板的运用
安东·鲁宾斯坦说过“踏板是钢琴的灵魂”,通过这一名言我们不难看出踏板在钢琴演奏中的重要性。在《第二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谱面上踏板的标记是寥寥无几的,这并不是意味着就不需要使用踏板,而是应该根据我们自己对曲子的理解来使用好踏板。
现代钢琴有三个踏板,左踏板、中踏板、右踏板。左踏板又叫“延音踏板”,当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踩下右踏板,当手指离开琴键音响还是会连续不断。左踏板通称为“弱音踏板”,顾名思义,它可以减弱音量,同时还可以使得琴声变得柔和。中踏板的使用较少,但是它在钢琴演奏中的作用却是不可忽视的,通常运用在演奏特殊音响的时候。
在乐曲中,标有连音线的地方,就需要演奏者使用右踏板才能使各小节的旋律连续不断,但同时各声部听起来要清晰,不能糊成一团。在练习时需要仔细的听,多加练习,将手脚配合好。在乐曲中演奏者可以适当的使用左踏板来柔和旋律的音色。三种踏板的使用,在钢琴演奏中,是要互相结合使用的。左脚可以控制左踏板和中踏板,右脚控制右踏板,右踏板的作用最大,使用也最频繁,需要多加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