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剧种角度研究梅花奖获奖者年龄的分布特征
2020-12-06武亚楠海南省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三亚学院
武亚楠 (海南省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三亚学院)
一、分类依据
从1984年第一次评奖至2017年第28次评奖,获奖剧种包含了京剧、昆剧、豫剧、越剧、秦腔、川剧、评剧、粤剧、河北梆子、晋剧等61个戏曲类剧种,以及话剧、儿童剧、滑稽剧、歌剧、舞剧、音乐剧、歌舞剧剧种。本文把话剧、儿童剧、滑稽剧归为话剧类剧种,把歌剧、舞剧、音乐剧、歌舞剧归为歌舞类剧种。围绕这三大剧种的梅花奖获奖者的年龄数据展开统计描述是本文的主要内容。
本文对获奖者的年龄分析主要是按照获奖剧种的获奖时间段展开的。梅花奖自颁奖以来出现三次比较明显的获奖人次高峰。第一次高峰出现在1992年左右,其主要原因是当时政府为了改善演出行业的萎缩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戏剧节和文艺评奖活动,因此基于梅花奖获奖剧种的年龄分析的第一个时间段就是从第一届梅花奖评奖的1984年至第九届梅花奖评奖的1992年;第二次高峰出现在2002年,其主要原因是自2000年(第17届)起增评民间职业剧团的演员,可以看出2000年左右,剧团国家化与事业化程度在削弱,民营剧团的地位显著提高,因此基于梅花奖获奖剧种的年龄分析的第二个时间段就是从1993年第十届梅花奖评奖至2002年第十九届梅花奖评奖期间;第三次高峰出现在22届之后,这与当前不断增加的政府财政拨款有关,因此基于梅花奖获奖剧种的年龄分析的第三个时间段就是从2003年第二十届梅花奖评奖至2017年第二十八届梅花奖评奖期间。
又因为梅花奖的颁奖最初是为了鼓励中青年演员的,所以一度梅的获奖年龄限定在45周岁以前,本文中又对中青年这一年龄段细分为青年阶段和中青年阶段,青年阶段为35岁及其以下,中青年阶段为36岁至45岁。有特殊情况的演员,需经中国剧协审核同意,也可以申请参加一度梅的评审,而且从1997年第14届梅花奖颁奖活动起,梅花奖颁奖活动开始增设二度梅奖项,规定已获得梅花奖的演员,凡年龄未超过55周岁者可再次参评二度梅,因此本文把46岁至55岁这一年龄段规定为中年阶段。从2002年第十届开始增设梅花大奖,也就是已经获得“二度梅”的演员,还再次申请获得三度梅,要求是年龄一般不超过60岁,但是也有特殊情况,只要在表演艺术上形成独特风格,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德艺双馨,能创作演出具有较大影响的新剧目的演员也是可以申请三度梅奖项的,根据目前的所有获得梅花奖获奖者的年龄统计,发现没有超过65岁的,因此,本文把获奖年龄在56岁至65岁这一年龄段定义为中老年阶段。
二、基于剧种的年龄分布研究
按时间段对梅花奖获奖者所处的青年、中青年、老年、中老年这四个年龄段的剧种划分数据如表1所示。可以发现,不管在三大时间分段的哪一段,中青年演员的获奖人次都是最多的,其中戏曲类获得梅花奖的人次是最多的,占1984-1992、1993-2002、2003-2017这三个阶段中青年所有获奖人次的比重分别是78.6%、65.2%、89.5%;话剧的占比分别是16.7%、26.8%、7.4%;歌舞剧的占比分别是4.8%、8%、3.1%。这三大时间段中获奖人次第二多的是青年时期这一年龄段,其中仍以戏曲类获奖人数占这一年龄段的比重最高,这三大时间段中的占比分别为58.6%、70.7%、92.3%;其次仍是话剧演员的获奖占比较高,占比分别为34.3%、19.6%、5.1%;歌舞剧演员的获奖比例是最小的,分别为7.1%、9.8%、2.6%。这三大时间段中获奖占比最少的中年演员和中老年演员,这充分说明梅花奖这一奖项是主要针对中青年演员(包含青年演员和中青年演员)而设置的,主要是鼓励中青年演员在戏曲表演上传承经典、吐故纳新。而随着时间的发展中年演员和中老年演员获得梅花奖的人次在逐渐增多,中年演员的获奖人次由1984-1992年的23人次增加到2003-2017年的40人次,而中老年演员的获奖人次也实现了零的突破,由1984-1992年的0人次增加到2003-2017年的7人次,当然,这也得益于梅花大奖这一奖项的设置。
从时间段上来看,戏曲演员的获奖人次是最高的,为513人次,占有获奖年龄统计的总获奖人次的77.5%;话剧演员的获奖人次较高,占到获奖总人次的17.4%,已远远低于戏曲演员的获奖占比;歌舞剧演员的获奖占比是最低的,仅有34人次。
1984-1992年间,获奖总人次为177人次,其中戏曲演员的获奖人次为128人次,占到这一时期总人次的72.3%;1993-2002年间戏曲演员的获奖人次为164人次,占比为69.2%;2003-2017年间戏曲演员的获奖人次为221人次,占比为89.1%。可以发现梅花奖获奖人次是不断增多的。而话剧和歌舞剧的获奖人数是呈下降态势的,这有力的说明了梅花奖的设置主要是针对戏曲类表演而设置的,戏曲类获奖人数增多的同时话剧类和歌舞类获奖人次的减少也从侧面反映出梅花奖评奖活动在获奖人数的设置上避免泛滥、标准严苛,因此梅花奖在戏曲类奖项中被认为是最能证明演员表演实力和最有含金量的一个奖项。
三、最年轻和最年长的获奖者的获奖剧种分析
关于梅花奖获奖者年龄的分布从剧种的角度研究发现,话剧演员的年龄分布是标准的对称分布,而戏曲演员的年龄分布是呈左偏分布的,歌舞剧演员的年龄分布是呈右偏分布的。这也说明戏曲演员获得梅花奖时的年龄是普遍偏小的,而且获得梅花奖的最高年龄也是最高的,也就是说戏曲演员在攀登艺术的高峰时,对年龄的要求是最宽松的,艺术生命是最长的。其次是话剧演员和歌舞剧演员。这也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戏曲演员获得梅花奖的人次是最高的。这三种表演形式获得梅花奖的年龄级差是36岁、42岁、23岁。
本文通过统计最年轻和最年长的获奖者的一些个人信息,包括获奖者获奖年份、获奖届别、获奖次数、性别、民族、获奖年龄、籍贯、是否艺术世家、是否是本行世家、获奖省份、获奖区域、获奖单位、获奖剧团行政级别、获奖剧团性质(公有或私有)、获奖剧团有无官网以及官网是否记载获奖演员本人、获奖剧种、是否学艺出身、师从、学艺年龄、最高学历、毕业学校等信息的统计,得出一些粗浅的认识。
戏曲演员中最年轻的演员是在20岁获得梅花奖,话剧演员中最年轻的演员是22岁获奖,歌舞类演员中最年轻的演员是24岁获奖。通过搜集她们的个人信息可以发现她们的获奖都出现在1990年以前,也就是梅花奖评奖的早期,这反映了梅花奖设立初期的时代背景,戏剧由于特定政治事件出现的断层迫切需要破格选拔人才来提振整个演出市场。第二个发现是梅花奖最年轻的获奖者均为女性,可见梅花奖阴盛阳衰的局面由来已久,既有时代的原因,也有历史的原因。第三个发现是梅花奖的获得者以汉族人数居多,而且这些获得者均来自于华北和东北地区,也可以反映出梅花奖获得者地域分布的集中,以及这注定是一个以汉民族为主的一个奖项,这是有深刻的社会背景和历史原因的。第四个发现是这些获得梅花奖的年轻演员大多是戏曲演员,话剧演员和歌舞类演员较少,这一个是由于戏曲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生存土壤,另一个也是由于话剧和歌舞类演出是舶来品,传唱度和观众基础都远不及戏曲。第五个发现是戏曲不同于话剧和歌舞,戏曲是基本都是从拜师学艺开始的,需要的艺术积累期也比较长,这是话剧和歌舞差别比较大的地方。宋新民(1993)通过研究35位世界著名科学家的年龄信息,发现这些科学家在40岁以前大都达到他们学衔的最高职,这一最高职为他们提供了从事科研的良好条件,为他们获得诺贝尔奖打下了坚实基础,而由于获诺贝尔奖而被提升为教授的几乎没有一人。而对照我国戏剧表演中获得梅花奖的演员的个人信息可以发现几乎所有的演员在成名前都是没有社会任职的或检索不到社会任职的,这是东西方在人才培养和提拔中截然不同的地方。
戏曲演员中最年长的演员是在62岁获奖,话剧演员中最年长的演员是在58岁获奖,歌舞类演员中最年长的演员是在47岁获奖。通过搜集他们的个人信息可以发现这些年长的获奖演员的获奖出现在2000年以后,这也是本文所划分的第三个获奖时间段,也即第十七届梅花间评选至第二十八届评选活动之间,这是梅花奖评奖人数井喷的时期。第二个发现是随着获奖者年龄的增长,阴盛阳衰的局面有所缓解,这主要是得益于后期话剧和歌舞剧的发展,如果说戏曲演员有变声期和唱腔的限制导致了阴盛阳衰,那么话剧和歌舞剧就不存在这样的演绎瓶颈,因此话剧和歌舞剧的发展使男女比例有所协调。那么话剧和歌舞剧获奖演员的增加也是有很深的时代原因和这种艺术的自身原因的,话剧是雅俗能赏的,能够以更快的速度传播和被接受,而歌舞剧作为艺术里的阳春白雪是跟经济的发展带来的艺术形式多样性需求分不开的。其他方面年长者和年轻者的差别不是非常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