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酒精中毒对脑啡肽与氨肽酶活性的影响及葛根素调控机理
2020-04-28陈凯勃
陈凯勃
(长春市中心医院急诊科,吉林 长春 130000)
急性酒精中毒在现实生活中比较常见,患者在短时间内大量饮酒,负担超过肝脏正常氧代谢能力而引发的渐变中毒。我们通常认为酒精具有脂溶性,可快速经过脑组织神经细胞膜和酶发生结合,抑制神经系统功能和血管正常运动[1]。葛根用于解酒自古便有,因此引起临床研究的重视。为进一步准确评价急性酒精中毒对脑啡肽与氨肽酶活性的影响及葛根素调控机理,本文选取50只急性酒精中毒家兔,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选择50只急性酒精中毒家兔,采用奇偶法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5只。中毒家兔雌雄各25只,体重1.4~3.6 kg,年龄6~12个月,平均年龄(8.72 2.63)个月。两组患者一般资。
1.2 方法
两组急性酒精中毒家兔均行造模,空腹状态下固定动物,放置牙垫,插入胃管,灌入56°白酒,按照5 ml/kg的总量分别3次灌胃,每间隔半个小时至酒精中毒量。对照组给予纳洛酮(廊坊高博京邦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灌胃,实验组给予葛根素(哈尔滨松鹤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灌胃,选择兔股部皮肤实施2%普鲁卡因2 mL局部麻醉,划开表面皮肤,显露出股静脉部位,导管针置入后进行固定,并提前准备好输液及取血样用。在机体正常状态下抽取3 mL兔血,与浓度50 μL1%肝素生理盐水+100 μl抑肽酶水解液相互混合,每支5 mg,充分摇晃均匀后迅速进开始低温平衡离心,设置转速为3000 rPm,共运行5 min,取上层分离的血浆,根据相应比例200 μl/mL混合1M盐酸液,然后将制成的标准留置在温度低于-20°C的冰箱中存放,所有急性酒精中毒家兔均采集完样本后统一进行脑啡肽和β-EP水平检测。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对两组急性酒精中毒家兔治疗前后血浆中脑啡肽和β-EP水平进行对比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两组中毒家兔治疗前后脑啡肽和β-EP水平对比,治疗后两组中毒家兔脑啡肽和β-EP水平明显下降,和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实验组脑啡肽和β-EP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中毒家兔治疗前后脑啡肽和β-EP水平对比(±s,ng/L)
表1 两组中毒家兔治疗前后脑啡肽和β-EP水平对比(±s,ng/L)
组别 例数 脑啡肽 β-EP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实验组 25 54.71±14.82 20.56±4.49 199.64±31.37 139.36±24.19对照组 25 53.68±14.76 31.30±5.78 196.73±30.79 150.39±26.27
3 讨 论
本次研究选取的急性酒精中毒家兔发作时机体处于应激状态下,强烈的反应作用下机体内释放出大量的内源性阿片肽,从而合成了乙醛酒精代谢产物,这些酒精代谢凝集产物发挥出阿片样作用,并且直接或者间接引发中枢神经循环抑制,呼吸功能受到阻碍,以上属于该病作用机制。内阿片肽是由内啡肽、脑啡肽和强啡肽等组成的神经肽[2]。近年来临床研究热点以β-EP较为常见,明确其作为垂体分泌的一种神经递质,机体在应激状态下大量分泌出来,特别是在行为模式改变的病理作用下,有脑血管疾病、精神病等。研究方法中对中毒家兔造模,研究结果显示,两组β-EP在中毒后均明显增加,但是相关原理机制报道甚少。葛根是古代解酒汤中的有效成分,近年来临床专家尝试对葛根素中含有的葛根对抗酒精有效成分进行研究[3],认为其在酒精作用下抑制中枢系统效果理想,可使得肝功能免受损害,抑制了氨肽酶的活性,扩张血管,降低乙醇水平。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急性酒精中毒后采用葛根素调控效果显著,可降低脑啡肽水平,抑制氨肽酶活性,减少β-EP的释放,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葛根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