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
2020-04-28张义
张 义
(山西省大同市第三人民医院肿瘤介入科,山西 大同 037008)
临床较为常见且发病率较高的一种疾病则为糖尿病,一旦发病,需长时间从多方面进行控制,且药物服用时间长,疾病主要表现为高血糖,严重影响其血管,患者易发生外周血管病变[1],甚至糖尿病足、截肢等,严重影响其生存质量和生活质量。临床治疗此疾病主要采用介入治疗、手术治疗、药物治疗等方式,以往多给予药物治疗,疗效不突出。介入治疗属于新型微创疗法,具有可重复操作、高效、安全等有事,已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现纳入80例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患者分组讨论介入治疗的优势。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按治疗方式分组8 0 例外周血管病变患者。入选标准:①患者均接受临床各项检查得到确诊;②患者与其家属均同意此次诊治方案。排除标准:①精神、智力障碍者;②全身免疫性疾病者;③器官功能障碍者;④无法配合或拒绝此次治疗者。对照组:Fontaine分级:9例0级,12例1级,11例2级,4例3级,4例4级,年龄41~68岁,平均为(54.3±1.1)岁,病程时间1.3~7年,平均为(4.3±0.5)年,女性19例,男性21例;研究组:Fontaine分级:8例0级,11例1级,10例2级,5例3级,6例4级,年龄42~69岁,平均为(54.8±1.2)岁,病程时间1.4~7.3年,平均为(4.5±0.4)年,女性18例,男性22例。患者基本资料差异小(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按照其实际病情,给予胰岛素治疗和日常饮食管理,已发生溃疡者,需清理溃疡部位,进行药敏试验和分泌物培养,针对性给予抗生素,治疗中询问患者下肢感觉,观察足背动脉搏动和下肢皮肤颜色等。
研究组接受介入治疗,检查其下肢血管和皮肤状况,明确掌握其病情,用Sedinger技术实施股动脉穿刺置管,造影检查下肢动脉,明确外周血管病变程度和位置后,用导管、导丝等通过闭塞或狭窄病变部位,再用球囊扩张病变位置,若扩张不理性,则可给予支架术治疗,术后10 d时,可给予抗感染、抗凝处理。
1.3 指标判定
治疗前、治疗后1 周时测定其血糖指标,包含2 h后血糖(2HPG)、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等。
治疗前、治疗后1周时用VAS量表评估患者疼痛程度,0~10分(无痛-剧烈疼痛)。用自制踝肱功能评分量表评估患者踝肱功能,量表分值为0-100分,包含行走、坐立等项目,评分越高越良好。
记录其不良反应,包含呼吸衰竭、恶心呕吐、血压增高等方面。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3.0版本)进行数据分析,血糖指标、VAS评分、踝肱功能评分等计量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不良反应等计数资料采用%表示,采用x2检验,若P<0.05,则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并发症
研究组并发症5%低于对照组27.50%(P<0.05),见表1。
表1 比较不良反应[n(%)]
2.2 踝肱功能评分、VAS评分
治疗前组间踝肱功能、VAS评分差异小(P>0.05),治疗后,研究组踝肱功能高于对照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比较踝肱功能评分、VAS评分(分,±s)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踝肱功能 VAS 踝肱功能 VAS研究组 40 62.32±1.11 6.32±1.21 85.32±2.32 2.35±0.32对照组 40 62.33±1.21 6.33±1.22 74.65±2.35 3.65±0.21 t -- 0.0385 0.0368 20.4354 21.4810 P -- 0.9694 0.9707 0.0001 0.0001
2.3 血糖指标
治疗前组间血糖指标差异小(P>0.05),治疗后,研究组2HPG、FPG、HbA1c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3 讨 论
糖尿病发病后若不接受有效诊治,会诱发多种并发症,其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则为外周血管病变,此疾病发病后下肢动脉粥样硬化,血管腔小,甚至发生官腔闭塞,进而出现局部组织坏死,主要表现为足趾溃疡、间歇性跛行、下肢静息痛等,甚至截肢,严重影响其生活和学习。现主要治疗方式包含手术治疗、介入治疗、药物治疗,达到改善疾病预后和生活质量的目的。但药物和手术治疗,疗效不理想,疾病复发率高[2]。随着各项医学技术逐步改进,微创技术已在此疾病治疗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此方式具有可重复操作、安全性高、创伤性小等优势,疗效突出。
表3 比较血糖指标(±s)
表3 比较血糖指标(±s)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HbA1c(%) FPG(mmol/L) 2HPG(mmol/L) HbA1c(%) FPG(mmol/L) 2HPG(mmol/L)研究组 40 8.32±0.75 9.11±1.02 8.35±0.21 6.81±0.81 6.41±1.21 7.10±1.41对照组 40 8.31±0.74 9.12±1.01 8.36±0.22 7.95±0.82 8.52±1.22 7.92±1.42 t-- 0.0600 0.0440 0.2079 6.2554 7.7664 2.5916 P-- 0.9523 0.9650 0.8358 0.0000 0.0000 0.0114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踝肱功能、VAS评分、血糖指标等优于对照组,表明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接受介入治疗,更具应用价值。其原因为:介入治疗对足背动脉搏动有加强作用,肉芽组织生长得到促进,肢体麻木等症状被改善,进而缓解局部疼痛,改善踝肱功能[3]。介入治疗通过特殊的导丝或导管把球囊置入到血管狭窄或堵塞部位,扩张血管,按照病情置入特殊支架[4]。随着医学界对介入治疗的深入研讨,此方式可打通足背动脉闭塞血管,改善肢体供血。
综上,介入治疗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可显著控制其病情,降低并发症,高效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