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早期癌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2020-04-28周宗剑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穿孔消化道内镜

周宗剑

(临汾和泽佳源医院消化内科,山西 临汾 041000)

近年来,人们生活习惯与方式转变,消化道恶性肿瘤发生率日益上升。与此同时,临床中开始加强对消化道肿瘤治疗方法的重视。临床认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消化道早期癌中的应用,可有效控制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为了明确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应用价值,本研究加以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4月~2019年4月我院接收的76例消化道早期癌患者,作为对象展开分析。根据随机数字表法,设置两组,每组患者38例。观察组男性患者为20例,女性患者为18例;年龄为31岁~79岁,平均年龄为(55.27±0.36)岁;体质量为41 kg~73 kg,平均体质量为(57.36±0.26)kg;病程为1年~3年,平均病程为(2.05±0.16)年;食管早期癌患者13例,胃早期癌患者20例,直肠早期癌患者5例。对照组男性患者为21例,女性患者为17例;年龄为30岁~80岁,平均年龄为(55.35±0.47)岁;体质量为40 kg~74 kg,平均体质量为(57.26±0.38)kg;病程为1年~4年,平均病程为(2.46±0.35)年;食管早期癌患者14例,胃早期癌患者29例,直肠早期癌患者5例。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均为消化道早期癌;(2)所有患者的年龄均为30岁至80岁;(3)患者与家属认可本次研究,签订协议书。排除标准:(1)严重精神障碍、行为障碍的患者;(2)严重肝功肾功障碍的患者(3)与上述纳入标准存在差异的患者。两组患者资料无统计意义(>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为传统手术

根据患者不同的消化道早期癌,对患者实施相应的传统手术。对于食管癌早期癌患者,行胸腹食管癌根治术;对于胃早期癌患者,行胃大部切除术;对于直肠早期癌患者,行直肠癌根治术。

1.2.2 观察组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第一,做好电凝标记。在手术前,距病变边缘至少3 mm的位置,采用APC氩气探头,在病变部位边缘做好电凝标记,标记形状为环形点状。第二,黏膜下注射。将容量为5 mL的透明质酸,加入到容量为95ml的氯化钠注射液中,同时将二者的混合体分别与容量为1ml的肾上腺素、3ml的靛腚脂进行混合。在病灶黏膜下,足量注射实现对病灶的抬举,在手术剥离期间要不断注射上述混合液,促病变抬举。同时,顺着最初所作的环形标记,将黏膜切开,暴露出黏膜的下层。第四,剥离病灶。将黏膜下层暴露出来后,顺着病灶边缘,采用电刀对黏膜下层、固有肌层进行切开,将其与病灶分离。同时,借助隧道技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对食管宽度1/3周的病灶进行剥离。第五,对创面进行处理。在手术过程中,采用止血钳钳夹电凝的方式止血,将病灶剥离完毕后,要对裸露在外的创面血管,予以止血钳钳夹电凝止血。对于手术中明显穿孔的部位,采用金属夹进行缝合。在手术中,注入二氧化碳气体,若患者的气腹较为明显,采用12号针头,对患者腹部叩诊鼓音较为明显的部位进行穿刺和放气。第六,上消化道病变。在内镜直视下,将胃管置入,对患者进行持续性减压3d,术后对患者出血状态加以了解。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治疗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和治疗效果。其中,并发症指标包括感染、出血、穿孔。制定临床评估标准:①显效:无感染、穿孔等并发症,生存质量提高;②有效:感染、穿孔等并发症少且轻,生存质量一般;③无效:感染、穿孔等并发症多且严重,生存质量差。总有效=(①+②)/(①+②+③)×100%。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统计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使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比较两组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

两组治疗后并发症发生有显著差异(P<0.05),如表1。

表1 两组治疗后并发症对比[n(%)]

2.2 比较两组治疗效果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显著(P<0.05),如表2。

3 讨 论

消化道早期癌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发病原因较为复杂。流行病学显示,消化道早期癌的发病率为10.2%[2-3]。消化道早期癌的类型较多,包括食管早期癌、胃早期癌和直肠早期癌等,属于消化道恶性肿瘤。目前,临床中对于消化道早期癌的治疗,以手术治疗方式为主,见效较快。常用的手术方法为传统治疗,虽然可针对不同的消化道早期癌实施不同的手术方式,但是并不能够在全面掌握病灶情况的基础上完成手术,手术预后水平偏低。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较多新型手术被临床应用。曾有研究指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消化道早期癌中的应用,可降低术后并发症[4]。针对此,重点分析了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应用价值。

表2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n(%)]

在本次研究中,通过分析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早期癌的疗效和安全性,从比较全面的角度上明确了上述手术方式,对患者手术安全性的影响。通常来说,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后,在主观与客观因素的影响下,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存在一定的手术安全性。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临床应用安全性,则相对较高。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并未出现感染和穿孔现象,出血也仅为1例,并发症总发生率为97.37%;对照组感染1例,出血3例,穿孔2例,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5.79%。该研究结果可表明,两组均能够控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其中观察组的控制效果更好,安全性更高。此外,观察组显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81.58%和97.3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68%和78.95%。分析其原因,观察组采用的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该手术方法能够在内镜直视下,掌握病灶的情况,从而做到一次性切除整块病灶,剥离的病灶组织相对完整[5]。与传统手术相比,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安全性较高。因而,其应用价值显著。

综上所述,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消化道早期癌中的应用,可有效控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升疾病治疗水平,有较为显著的临床应用价值和效果。为此,日后在对消化道早期癌患者进行治疗时,可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及治疗需求,为患者选择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猜你喜欢

穿孔消化道内镜
眼内镜的噱头
大面积烧伤并发消化道溃疡大出血及胸腹腔感染1例
探讨消化道早期癌前病变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后的护理干预
大探头超声内镜在上消化道较大隆起病变中的应用(附50例报告)
鼻石致鼻中隔巨大穿孔1例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早期胃癌诊疗中的应用
手术治疗胃十二指肠穿孔效果研究
Dieulafoy病变致消化道大出血的急救及护理
老年急性胃十二指肠穿孔的治疗分析
早期胃癌的超声内镜诊断及内镜下治疗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