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中医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临床疗效
2020-04-28张兴鹏
张兴鹏
(六盘水市中医医院(原水城县中医院),贵州 六盘水 553000)
0 引言
周围性面瘫又称Bell麻痹或面神经炎,属于临床神经科常见的疾病之一,该病主要是由于面神经出现非特异性炎症而导致的周围性面肌瘫痪。一般症状是口眼歪斜,无法完成抬眉、闭眼、鼓嘴等动作。它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病,男女发病率相近,绝大多数为一侧性,双侧者甚少[1]。该类疾病为面神经管内面神经的非特异性炎症引起的周围性面肌瘫痪,若未能及时治疗,会造成面部瘫痪、面部肌肉痉挛等情况,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带来严重不良影响[2]。以往临床主要使用抗病毒治疗、营养神经及激素治疗该疾病,但因其疗效未达到临床理想效果故而为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本文采用中医针灸对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患者进行治疗,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研究对象:研究时间截取2017年10月至2019年1月,在这研究时间段中选取62例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开展本次回顾性分析。按照患者所采用的治疗方式进行分组,将患者分为西药组与针灸组。其中,西药组患者有31例,男性22例、女性9例,年龄18-45岁,平均(31.26±2.01)岁;病程为1-7天,平均(3.02±0.52)天;根据面神经麻痹程度进行分型:I型2例、II4例、III6例、IV8例、V型11例。针灸组中有男性20例、女性11例,年龄18-43岁,平均(31.20±1.98)岁;病程为1-7天,平均(3.05±0.48)天;分型:I型3例、II4例、III6例、IV8例、V型10例。两组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纳入标准:所有研究对象均经CT、MRI检查确认符合相关周围性面瘫急性期判断标准,其入院就诊时症状为:无先兆性症状发病,发病时间在1周内,口眼歪斜、表情呆滞、面部一侧为进行性麻痹、咀嚼食物时会沿口角流涎、眼睑无法闭合等。
(3)排除标准:因外伤或者肿瘤疾病引起的周围性面瘫者;患有其他神经系统疾病、为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者;不能接受本方案疗法或同时接受其他方式治疗者。
1.2 方法
西药组给予抗病毒治疗:阿昔洛韦片口服每日5次,一次0.2 g;营养神经治疗:维生素B1片10 mg,1次2片,1日3次和甲钴胺片0.5 mg,1次2片,1日3次;激素治疗:强的松片20 mg/d,每天一次,5日后逐渐减量。针灸组给予中医针灸治疗,取手部双侧合谷穴及面部患侧阳白穴、攒竹穴、太阳穴、睛明穴、下关穴、迎香穴、牵正穴、地仓穴、承浆穴等九处穴位。指导患者取仰卧姿势,在采用酒精棉球常规消毒所要针灸穴位的皮肤后,取毫针用指切式进针针刺各穴位后,留针30 min,中途行针一次,并在牵正、下关穴位间用艾条行温和灸,时间为30min,每隔1日治疗1次,共治疗10次。
1.3 观察指标
观察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H-B面神经功能、FDIP、FDIS评分情况。临床疗效若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完全消失,面部肌肉活动能力恢复正常为治愈;若各项症状基本消失,面部肌肉可随意活动、明显改善为显效;若各项症状及体征有所好转,眼睑闭合功能恢复正常,面部肌肉活动功能稍微改善为有效;若相较于治疗前无明显改善为无效。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3]。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处理,患者年龄、治愈、显效等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数(%)表示,并以χ2检验,组间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时,P<0.05。
2 结果
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情况。从表1中可知,针灸组优于西药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3 讨论
周围性面瘫属于一种临床常见疾病,其发病突然无先兆症状,通常都为单侧发病。少部分患者为双侧发病,这类疾病一旦发作,病情会快速发展深化,可在数小时或24小时内发展到面瘫的最深程度[4]。周围性面瘫在医学上可根据发病时间归为急性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通常在发病1-7天内被称为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急性期在临床的较为常见,从西医上看,周围性面瘫疾病与面部神经出现炎性水肿致使面部表情肌肉群发生异常功能障碍有密切相关[5]。故而临床上西药常采用阿昔洛韦片抗病毒;维生素B1和甲钴胺营养神经,以及激素药强的松片抗炎,抑制炎症反应,减轻面部神经水肿。但因在使用抗病毒及激素治疗时不仅对剂量要求高,治疗安全性还不高,长期接受抗病毒治疗会对患者免疫功能造成影响,患者会出现耐药情况,长期使用激素类药物易引起消化性溃疡、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骨质疏松及糖尿病,因此不符合临床理想疗效[6]。如本文研究结果中,针灸组的患者有27例治疗有效,总有效率为87.10%,西药组的患者有20例治疗有效,总有效率为64.52%,前者明显高于后者(P<0.05)。这一研究结果与张利朋[7]等人的研究报道一致。
表1 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情况[n(%)]
而我国中医认为,周围性面瘫疾病发病机制与体内正气亏虚、脉络空虚、卫外不固、使得风寒或风热诸邪侵于面部,致气血痹阻,筋肉失约、经筋功能失调而发病。因而采用中医针灸对周围性面瘫急性期进行治疗具有明显效果,如本文结果中,相较于治疗前,治疗后西药组和针灸组均有明显变化,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证实了针灸可通过局部刺激诸穴位让面部神经产生兴奋,进步加强肌纤维的收缩,达到促进阴阳调和、通经达络、血气通畅的目的。还可通过加快新陈代谢及血液循环来提高炎症渗出物的有效吸收,进而达到减轻炎症水肿症状、改善面部神经目的,提升患者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