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网络舆情生成路径
2020-04-27崔翔
崔翔
[摘 要] 对于社会公共网络舆情来说,青年人聚集的高校网络舆情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网络舆情影响着高校思想与意识形态,就当下实际而言,我国高校網络舆情状况相对复杂,但是其生成传播自有其规律可循。所以高校应当抓住其网络舆情传播规律掌握生成机制,从而有效引导和管理校内网络舆情,防止不良舆论的侵袭,通过网络舆情的把控,强化主流价值观念,帮助高校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主要对高校网络舆情生成路径进行研究,以期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和管理提出建议和参考。
[关 键 词] 高校;网络舆情;生成路径;自媒体;传播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41-0044-02
在互联网时代,网络舆情对整个社会的思想意识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正因为如此,习近平总书记曾着重强调要根据形势发展需要将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在互联网时代,网络在高校教育教学以及学生日常生活中所占比重非常大,而且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构成元素,当然也是高校自身实力的一种体现。[1]但是互联网带来强大信息流的同时也容易带来不良舆论影响,要把控高校网络舆论,那么就必须了解其生成路径,从而有效地进行引导和管控,把握高校网络舆情的话语权,正确引导学生。
一、高校网络舆情的概念与特点
(一)高校网络舆情的概念
高校舆情虽然属于网络舆情的一部分,但是独具特点。高校网络舆情的含义是指,在高校网络空间内产生的有传播性、公众性以及倾向性的具有影响力的评论和意见。高校的网络舆情参与主体是在校学生,同时高校内部教职工甚至是部分学术权威的高校教师的意见和态度也属于高校网络舆情的一部分,甚至是非常有影响力的意见,他们的意见对于学生的思想动态和网络舆情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和引导作用。[2]
另外,高校学生所处环境相对单纯,学生一般尚未完全成熟,因此很容易受到影响,但需要注意的是大学生群体因其文化水平和能力相对较高,未来发展潜力和对社会影响力较大,因此,其意识和观点也能够间接地影响社会的发展,这是值得所有高校教职人员重视的问题。
(二)高校网络舆情的特点
高校网络舆情与社会网络舆情有一定的区别,正如上述所言,高校网络舆情呈现出独特的特点,总结而言主要有以下四点。
1.时间上具有突发性
高校网络舆情触发点往往是学生重点关注的热点和焦点事件,而这离不开大众传媒的时代背景,观点和意见的表达已经从媒体手中转向大众手中,况且网络即时性较高,因此很多事件的发生都成为网络舆论的起源和导火索。大学生作为思想先进、文化水平较高的一个群体,对于社会问题关注度高,但是容易受到网上舆论的诱导,通过论坛、微博、网站参与到舆论中,如果再有职业炒作者进行操作,那么网络舆论即可快速形成。[3]
2.空间上具有互动性
在新媒体时代,网络与现实往往联系紧密,在空间上互动性相对较强。高校网络舆情也同样具有空间上的互动性,信息的传播从网络空间转而走向手机、海报等实体媒介,传播主体在网上的言论为的是现实的需求。舆论传播不但需要网络,同时还离不开现实传播,完成了虚拟与现实的转化,在空间上具有很强的互动性。
3.关注热点多样化
互联网时代,每一个人每天面对的是“信息洪流”,根据个人偏好等关注的热点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大学生的关注点覆盖了从奖学金到社会腐败,从校园突发事件到国外政治问题,在多样化的关注点之下形成多样化的网络舆情。
4.舆情片面性
相比于传统媒体信息传播,网络信息传播的监管十分困难,网上发表言论更是没有强有力的监督,因此导致网络舆情因为信息不对等出现的情绪化、非中立性等特点,甚至还有歪曲事实的问题。而大学阶段的学生社会阅历不够,很容易被负面舆论带偏,因此高校网络舆论片面性较高。
二、高校网络舆情生成的路径研究
(一)来源于自媒体爆料
自媒体甚至是网民爆料从而引发高校网络舆情并不鲜见。有机构调查显示,我国有8亿网民,手机网民高达7.88亿,网民使用手机上网年龄段占比最高的是20~29岁的青年群体,高达27.9%。由于高校教职工以及学生大多为青年人,自媒体用户也更多,豆瓣、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都是其分享意见和观点的舞台。以微博为例,一般网民或者自媒体爆料,通常在对事件进行渲染之后,还会“@舆论客体和相关的权威微博”,甚至是微博上的公知,在这个过程中大众将事件转载、转发到其他平台并对此进行热烈的讨论,从而引发舆论,如果没有符合大众心理预期的回答或者届时大众讨论热度不断上升,会出现舆论的高峰期。[4]
但一般来说,无论是网民还是自媒体,曝光的事件都具有一定的潜伏性,也就是说并不会引发大规模讨论,一方面是爆料主体的影响力有限,另一方面则是媒体的注意力难以覆盖到所有事情,如果没有舆论引导者进行引导和支援,那么事件仅仅能在小范围内传播。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网民和自媒体爆料还能够使用匿名功能,而匿名爆料信息的真实性很难查证,所以容易产生网络谣言,二者让高校网络舆情更为复杂。
(二)来源于网络媒体报道
除了网民和自媒体爆料之外,网络媒体的“官宣”報道更有引起网络舆论的影响力。举例来说,网络媒体爆料某高校内部存在钱权交易、行政官员腐败等问题,会迅速引起高校网络舆情。一般这些网络媒体都拥有一定的粉丝基数,这类高校内部的新闻事件一经发布,就会迅速引发高校网络舆情。类似于“澎湃新闻”“一点资讯”这样的新闻报道平台在校园相关问题的监督和揭露上十分有力度。
网络媒体虽然不像传统媒体一样拥有采访权,但是却拥有非常广的信息源和信息挖掘能力,而这些信息则是传统媒体进行新闻追踪报道的重要线索。所以如果有传统媒体介入进行报道,那么真实性基本可以确定,大众会针对实践与话题进行更为激烈的讨论,而此时高校会赶在传统媒体之前,通过官网、官方公众号对情况进行通报和说明,避免舆情扩大。网络媒体虽然在揭露事件时反应和信息传播速度都很迅速,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没有采访权,网络媒体揭露的信息真假很难判断,因此容易出现事件反转。部分无良网媒为了引流,甚至还会捏造新闻进行发布,导致谣言和错误信息传播。[5]
(三)来源于传统媒体报道
传统媒体相比于网络媒体,在信息传播方面具有非常大的权威性,尤其是在国家教育改革和高层讲话方面容易引发高校网络舆情。对高校学生而言,了解国家政策走势,参与国家政治生活,靠的就是传统媒体的正式报道,尤其是对一些重大事件而言,传统媒体信息经过层层筛选,避免了假新闻和谣言的出现。例如两会、总理记者会等大事,传统媒体一经报道网络媒体就会积极进行转载和评论,网民对此进行讨论,由于传统媒体的政策解读者都是各个领域的专家,因此对舆情能够形成正向的引导。
三、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有效策略
(一)建立有效的网络舆情采集和研判机制
1.要确立有效的网络舆情监测和采集的制度
这是一种事前预警机制,能够通过监测有效地发现容易引发大规模网络舆情的信息和实践。在网络舆情发生之后,完善的舆情采集机制能够帮助舆情研判,双管齐下有效控制网络舆情。另外,要建立有效的网络舆情监测和采集制度,针对各类传播媒体,要有相应的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检测,同时,还需要大数据分析和挖掘工具,使用新式软件辅助工作。
2.要培养舆情采集和研判的专业人才
在高校舆情采集和研判实际工作中,存在专业能力良莠不齐的现象,高校舆情采集与研判的队伍缺乏专业人才,组成人员多从其他部门调动过去,对当下复杂且变化多端的高校网络舆情的现状认识不到位,从而错失控制舆情的良机。因此,高校应当招聘专业人才进行队伍搭建,以便更好地为高校网络舆情预警和分析以及研判工作的开展打好基础。[6]
(二)对具体舆情进行针对性的研判
1.要针对具体的类型进行分类研判
高校网络舆情是在某一个时间段,某个事件引发的高校群体对客体,如学校、政府、社会问题等在网络上进行观点和情绪表达。而高校网络舆情覆盖面十分广,涵盖多方面的议题,议题不同,传播路径自然有很大区别,因此需要针对不同的议题进行具体的研判。
2.需要在舆情演变过程中进行分段引导
高校网络舆情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瞬息万变的,因此不能一概而论,需要进行分段引导。在舆情出现初期,在网民关注到事件时,需要及时通报事件的真相;舆情到了发展阶段,网民关注点一般聚焦在事件背后的各类问题上,因此舆情客体应当进行自查,检讨自身存在的问题,向大众通告解决办法。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要通过权威媒体发布,增加权威性和正向引导。与此同时,相关部门也应当做好舆情监测,避免更加激化的矛盾和问题出现。
四、结语
高校网络舆情是社会舆论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高校网络舆情就是社会舆情的缩影,反映其发展的趋势。况且高校是培养国家发展所需人才的摇篮和基地,不良信息以及不良舆情会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强烈的冲击,影响高校思想意识工作的开展。因此,高校网络舆情的生成路径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树立正确的态度和意识来引导和把控网络舆情,使其成为传播思想、促进社会发展的有效工具。另外,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不仅仅是学校与学生的工作,更应当发动政府和社会力量,正确引导舆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陈小环.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对策研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20,39(5):155-158.
[2]陈思涵,吴佳璊.论“大思政”格局下的高校网络舆情应对策略[J].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2020(4):120-121.
[3][4]陈志勇,詹红燕.高校网络舆情的演变过程及治理路径[J].高校共青团研究,2019(4):2-7.
[5]李厚艳.自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策略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33(7):67-69.
[6]韩春艳.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的生成路径及传播规律[J].信息记录材料,2017,18(5):171-172.
编辑 郑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