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角下高职公共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2020-04-27宁莉
宁莉
[摘 要] 教师是教书育人的主体,也是课堂的第一责任人。“课程思政”建设要靠教师去落实。教师的专业能力与教学成效关系密切。主要探讨“课程思政”视角下,公共英语教师如何发展专业能力,以提高育人效果。
[关 键 词] “课程思政”;融合;学习共同体;育人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41-0042-02
日新月异的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正裹挟着我们匆匆向前。我们强调“思政教育”“课程思政”“课堂思政”,讨论教育的今天和明天,只为了一个主题——如何培养人,培养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高校是我国培养人才的主阵地。因此,高校教师要运用德育的学科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提炼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通过具体化、生动化的有效教学载体,在“润物细无声”的知识学习中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理想信念层面的精神指引,积极投入思想育人工作,培养合格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课程介绍及“课程思政”原则
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明确了高职高专教育就是要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各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也指出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是为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目标服务的。《中国英语水平能力等级量表》强调英语的应用能力,也指明了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考核量表,从而为英语教学提供参照。2006年由教育部高教司所颁布的《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明确提出了高职英语应“以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教学基本原则。从一系列的方针、纲领来看,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程思政”建设既要考虑思政教育的效果,同时又必须兼顾高职英语的教学目标。因此,如何塑造和提升高职院校毕业生职业道德意识应成为公共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高职院校英语的“课程思政”建设应该建立在“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教学原则之上,重点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着重凸显学生职业道德意识和职业素养的培养与塑造。
作为一门语言文化课程,公共英语具有授课时间长、语言便利等先天的德育优势。随着网络普及,学生对国内外的资讯了解得也越来越多,并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挖掘思政元素,开展“课程思政”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国内外文化,树立正确的文化观、民族观、价值观、人生观,是公共英语课程及公共英语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因此,把教学作为专业发展的基础,增强教学能力,提高教学效果,切实承担起教书育人的职责,是公共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迫切要求。
二、高职公共英语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发展
傅乐(Fuller)、伯顿(Burden)、费斯勒(Fessler)、伯林纳(Berliner)等学者从不同方面或不同的重点论述了教师专业发展,认为教师专业发展应该是围绕学科知识、教学策略知识、关于学生的知识展开。在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里,向学生教授有价值的知识,同时培养学生探寻知识的兴趣、欲望和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启发学生寻找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是教师教学必须抓住的核心。实践证明,最高明、最有效的思政教育往往是通过各个学科专业和各门课程自然渗透、有效迁移来实现的。[1]由此可见,教师必须成为某一个领域的专家,还要成为教书育人的专家。[2]《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真正落实“课程思政”,需要对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改革创新,以学生的学习成效为目标,深入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改革。教育教学方式的改革,关键在于教师,在于教师对所处时代、国家、社会、行业、学科的发展以及对自身的认识和发展要求与需求。
今天的高校“课程思政”必须建立在对国情、条件和对象的准确认识和把握上,才可能有的放矢、因势而变。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学科专业特点出发,才能对症下药、精准施策。[3]从公共英语课程“金课”建设来看,它必须与国家和社会的要求无缝连接;是专业性的而非通用性的英语,需按学生的专业学习要求来设计课程;既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又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还需培养学生用英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由此可见,无论是课程思政,还是“金课”建设,都离不开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朱永新教授2015年在《理想课堂与十大行动关系》一文中指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三种途径:以阅读推动的专业引领,以实际为基础的行动反思,以合作进行的同伴互助。在提高教师“课程思政”建设意识和能力方面,《纲要》明确了五方面的要求:“广共享”“强培训”“重合作”“树表率”“深研究”。结合高职公共英语课程实际及发展要求,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提高公共英语教师课程思政建設意识和能力,进而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促进课程改革与发展,提高育人效果。
(一)广共享,强培训
师德风范、政治导向、专业伦理、学习伦理、核心价值,是每一位教师应该向学生传递的课程思政的内容。[5]教师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节课是师德风范、专业伦理最直接的体现。教师是课堂的引领者。课堂教学是培养人才的主渠道,是培养发展学生思维的主渠道,[6]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的主要场所。教师的能力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堂教学效果的层次,而教师的能力水平很大程度体现在教学设计能力上。构建跨学科、跨专业和跨学校的英语专业教师队伍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7]
如今,科技不断应用于课堂,学生的资讯也越来越丰富,传统的教学需要革新。给予学生正确的思想指引和行为规范、努力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拓展英语教育空间、转变教师角色、提升个人专业能力,是公共英語教师职业发展的需求。在课程思政指引下,在公共英语“通识英语+行业英语”的教学改革大趋势下,提高个人德育和育德水平,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并把思政教育有效融合到日常教学中,使自己从单一的语言教师逐渐转为具有一定行业(学科)知识的英语教师,实现从通识英语教师到“通识+行业”的“英语+学科”教师转变,是公共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而构建专业学习共同体是促进公共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有益尝试。
面对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教师还应当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善于利用智能技术,改进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成为掌握信息技术、具有创新思维的教师。《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鼓励教师应用网络学习空间开展备课授课,逐步发展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鼓励教学名师与普通教师结成网络研修共同体,提升教学能力和水平。
要提升公共英语教师专业能力,加强育人效果,除了构建以老带新、以强带弱的线上、线下一体的专业学习共同体外,教师还需要多关注党和国家的各项政策方针,学习国情、党史,坚定信念,牢记使命,不忘初心,不断提升自己的德育意识和德育能力。
(二)重合作,多实践
《纲要》指出,教学过程设计要以专业知识为依托,注入思政因素,以无缝衔接方式,建立起“专业知识—思政因素”相互交融的统一体。在新课改下,要体现产教融合的特色,突出课程的实用性,公共英语教师要把语言、文化、行业等的思政元素有效融合到课程中、课堂中,首先需要自己对语言、文化、行业等有一定的了解。总的来说,对学生所学专业或行业了解不足,是公共英语教师面临的一个困境。校企合作、校内合作是突破这一困境的重要形式。校企合作,让教师轮流定期到企业一线学习,不定期接受来自企业一线教师的培训;校内合作,通过专业教师帮扶公共英语教师,公共英语教师走进专业课堂,思政专业教师与其他科任教师共同探讨等方式,实现校内培训,提高教师的“课程思政”及教学能力。季羡林曾经说过,“老师学得越多,学生走得更长远”。可以说,教师的每一次自我建设,每一点自我提升,都可能会让他的课堂发生一次“微革命”。随时随地学习和思考,并随手采撷素材,作为备课之资,以提升课堂的容量和质量[8],是公共英语教师需要养成的专业习惯。
(三)勤反思,深研究
教育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课程思政”和“金课”建设指引下,教师应该在情感上既严又慈,与学生多沟通,近距离,让学生亲近;知识上既专又广,重积累,善利用,让学生信服;教学上既活又新,把新鲜知识与案例带入课堂,让学生乐学的人。由于授课对象专业广,公共英语教师需要根据各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生个体差异,反思如何结合年轻人的学习特点,创新教育教学方法,缩短公共英语课程知识教学和素质教育间的差距,搭建“协同育人”的渠道,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成效和育人效果。思考差异,反思差距,深入研究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找到专业知识与德育教育的有效融合点,积极开展与课程思政相关的第二课堂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实现课程思政提出的思想启迪和价值引领的教育目标。
三、结语
课堂是教师的道场,既是布道场,也是修道场,体现着一个教师最大的价值和最高的尊严。[9]课堂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阵地。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在精神世界里,学生是教师的后裔,会传承教师的某些基因。如果希望学生朝着美善的方向发展,教师自身首先需要成为美善的典范。[10] 作为授课对象广泛的公共英语教师,需要给学生树立精神的榜样,需要积极投入“课程思政”学习和建设中,勤学习,重实践,多反思,提升教书育人成效,从而实现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2][3][5]胡靖,马星宇,王俊荣.从高校“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20(4).
[4]蔡基刚.公共英语“金课”标[N].光明日报,2019-02-19.
[6]顾明远.课堂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N].中国教育报,2018-09-05.
[7]陶文好,吕红波.新时代高校英语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和发展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校研究与评估),2019(7).
[8][9][10]郑英.课堂,可以这么有声有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
编辑 郑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