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导论课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
2020-04-27赵晓晓白洋倪蓉
赵晓晓 白洋 倪蓉
[摘 要] 专业导论课是高等院校最早开设的专业课程,具有重要的专业启蒙作用。但目前,专业导论课的实施效果与开设初衷有一定差距,需进行教学改革来丰富课程内涵。以课程思政为突破口,分析导论类课程与思政结合的必要性,并以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城市轨道交通概论课程为例,探究专业导论课思政教改的实现路径。研究结果对更好地发挥专业导论课的潜在价值和教育意义具有借鉴作用。
[关 键 词] 专业导论课;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號]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41-0006-02
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教20条),自此各大职业院校走向了内涵建设、质量建设和特色发展的新道路,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与当代大学生的专业认知程度形成了鲜明对比,故专业导论课,作为衔接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课程任重道远。导论课的设置旨在回答大一新生学什么、为什么学、怎么学、干什么的问题,并帮助学生树立专业兴趣和信心。课程对学生的学业规划、职业规划、素质培养,以及最终能否实现新时期国家对人才的要求具有极大的影响。基于导论课程的重要性,为了更好地落实课程培养目标、提升实际人才培养质量,需对以往以知识讲授为主的教学形式进行改革。本文以“课程思政”为突破口,以城市轨道交通概论课程为例,研究如何利用思政教育丰富导论课程的各个环节。
一、导论课程进行课程思政改革的意义
(一)时代发展的需求
课程思政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方法创新和教育实践创新。这个教育理念起源于2016年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所有课堂都是育人的主渠道,所有课堂都有育人功能,不能把思想政治工作只认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事,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故,新时代的高等教育专业导论课,应树立教书—育人一体化的理念,以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目的,使高等院校专业教育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相互融合渗透[1],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求。
(二)学生成长的需要
大学生思想观念多元化,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很强,综合素质较好,但辨别能力、集体意识和合作意识较弱。导论课开设在高职专业第一学期,学生正处于生活节奏变化、好奇心强、学风养成以及“三观”形成的特殊时期,导论课有必要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以及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融入专业中,在第一时间对新生进行道德素质的引导。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形容的那样,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大学生就应该从入学开始,做到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准则,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
(三)课程内涵需求
专业导论是高等学校新生入学的专业入门课程。课程有机链接学生的通识通修课程、技术平台课程、专项能力课程和个性化课程,并有效贯穿于高等教育期间的专业教育和未来的职业生涯设计与规划,是十分重要的中转站。做好专业导论课程,能够正确引导他们尽快适应大学学习和生活,缩短适应期,为实现培养目标,提升培养质量打下坚实基础[2]。如此看来,专业导论课的课程内涵需要“课程思政”理念作为指导,教师只有充分融入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文化教育、职业素养教育和生态文明教育等元素,才能实现专业导论课的内在要求,完成课程的育人功能。
二、专业导论课课程思政改革的路径探索
以我校城市轨道交通概论为例,对专业导论课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路径进行探索。
(一)优化课程教学团队
教学改革前,城市轨道交通概论课程团队成员皆为专业教师,授课观念比较传统,侧重于专业知识的传授,从而淡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长时间造成教学与育人分离的状态,直接导致对“课程思政”的理论内涵认知不足,对如何有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方式方法掌握不熟练,思政教育与课程内容的结合生硬,学生的内涵素质提升不明显。为了改善这种情况,教学团队进行了优化,加入企业指导教师和思政教师。企业的高级技术人才自带行业的精神风貌,在教学中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而且他们对行业最新的规范和案例掌握较全面,在课程改革方案的制定和课程教学的实施中,起到丰富和充实案例的重要作用;思政教师的加入,则解决了团队对课程思政政策和思政元素把握不准确的问题。多元化的教学团队是课程思政改革的基础性保障。
(二)挖掘授课内容中的思政元素
结合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特点,教学团队就授课内容进行了思政元素分析,并就爱国主义、艰苦创业、遵章守纪、职业道德、中国制造、工匠精神、地铁文化、求实创新、奉献精神等进行挖掘。下表为部分思政元素的结合点。
团队紧紧围绕思政目标,将课程思政写入课程标准、写入教案、体现于PPT课件,并不断完善,形成完整的教改资料。
(三)改革课程教学方法
改良传统以讲述为主的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思政改革的效果。
1.引导学生感受和表达
在授课前、中、后期增加思考题,学生思考问题、讨论问题、回答问题,如此可推动师生之间的深度交流,打开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理性分析以及多角度看待问题的能力,让课堂变得畅所欲言,从而带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注意问题的选取具备思政导向性、开放性。在学生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教师应跟进学生的状态并随时参与讨论,对偏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回答进行引导和教育。
2.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利用互联网渠道建立课程思政资源库,拓展学习途径
导论课的教学需区别于其他专业课,难度上应该通俗易懂,内容上应该注重科普启发,兴趣培养,多一些案例讲解,少一些理论阐述。[3]教师应在课前搜集企业、互联网上的相关资源,多以视频、图片等形式呈现给学生。如在进行城市轨道交通车辆章节的教学时,教师给学生播放《解密中车》的视频节选,选段内容为中国地铁走出国门,为更多国家所青睐的故事,学生看完视频后,纷纷表示感受到了大国工匠精神,为中国制造的地铁走向世界而自豪。教师还应充分利用“学习通”等平台,建立课程思政资源庫,促进“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模式,方便学生随时随地想学就学。
3.翻转课堂,提高汇报交流能力
教师在进行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史的教学时,让学生分组搜集关于我国地铁建设的相关故事,并安排课上时间进行交流汇报。如此既锻炼了学生PPT制作、交流汇报的技巧,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学生搜集的故事中体现了我国地铁建设先驱们不畏困难、艰苦奋斗的开创精神,学生自己表达出来,印象会更加深刻。最后,各组派代表发言、小组互评、教师点评。这种课堂翻转的过程,让学生逐渐成为学习的主角,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4]
4.增设企业教师座谈会,引导学生的职业发展
学院聘请徐州地铁的一线业务精英、工程师和人事领导,就日常工作、规章制度和人事等问题进行座谈交流,通过这种形式,让学生在一年级时便接触未来的工作,促进他们及早进行职业规划,培养遵章守纪、乐于奉献的职业道德。
(四)改良课程考评办法
以往我校城市轨道交通概论课程的考核,是以客观题笔试为主,这种考核方式无法全面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应在课程考评中体现课程思政,如在期末卷中增加一两道结合思政特色的主观题;加大平时成绩比重,弱化传统一次定性考核体制[5],这需要教师建立学生平时成绩档案,成绩应包含考勤、课堂表现、思想表现、汇报作业、在线资源学习状况等。多维度的成绩评定,更能提升课程思政的教学实效。
(五)及时搜集学生对课程思政的反馈信息
在章节结束和课程结束的时候,教师应利用学习通等网络平台,就学生的学习感受进行问卷调查,并搜集反馈意见。
三、结语
对导论课进行课程思政改革,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高等院校教学改革实践的结合创新,教师应站在立德树人的高度,不断提升教学的活力,改灌输式的教学为浸润式教学,以为国家培养德技并修、全面发展的复合型技能人才为己任。
参考文献:
[1]于晓燕,魏光普,宋宇辰.课程思政背景下的信管专业导论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9(10):152-153.
[2]杨光,孟琳,李凤日,等.基于大类招生背景下的专业导论课程探索[J].智库时代,2019(33):197,218.
[3]张卫宾.高校开设专业导论课程的探索[J].西部素质教育,2019,5(11):174-175.
[4]高成慧,付正飞,李月安.机械基础类课程实施思政教育的路径与方法:以“机械制图”课程教学为例[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9(36):81-83.
[5]宋丽梅.基于MOOC+SPOC的《城市轨道交通通信信号》课程思政混合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农村科技,2019(11):76-77.
编辑 张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