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心理应激与心理干预

2020-04-27岳计辉王宏温盛霖

新医学 2020年4期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心理干预

岳计辉 王宏 温盛霖

通信作者简介:温盛霖,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精神心理科主任、学科带头人。担任中华医学会行为管理分会委员、广东省心理卫生协会常务委员、广东省医学心理评估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珠海市医师协会理事。从事临床诊疗工作30余年,对精神心理科常见病的诊治具有丰富经验,熟练掌握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技巧,尤其擅长失眠症、强迫症和抑郁症等疾病的诊治;对疑难精神心理疾病和心身疾病也有较深入的研究。承担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工作20余年。主持国家重点课题1项、省部级课题5项。已发表论文100多篇,其中SCI论文10余篇,主编专著1本。现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和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评审专家。

【摘要】 由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引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被WHO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SARS-CoV-2肆虐的严峻形势下,COVID-19患者不仅遭受着突然患有高传染性疾病的应激,还遭受着因被强制隔离治疗而产生的多重应激,如何降低患者的应激反应及提升其自身免疫力是心理干预的关键与核心,也与COVID-19疫情防控紧密相关。该文重点就COVID-19患者的心理应激及心理干预等问题做了介绍,包括集暗示治疗、松弛疗法、内视心象法为一体的整合式短程心理治疗方法——放松内视心象法。建立医患共同参与、具有心理评估和干预以及随访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网络平台,对COVID-19患者进行系统评估,并对其进行放松内视心象法规范系统的心理干预,将有助于其迅速调整心理状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心理应激;心理干预

【Abstract】 The outbreak of COVID-19 caused by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 (SARS-CoV-2) has been declared as a public health emergency of international concern by WHO. Under the severe circumstance of SARS-CoV-2 epidemic, patients with COVID-19 not only suffer from sudden stress caused by highly-infectious diseases, but also experience multiple stresses caused by forced isolation treatment. How to alleviate the stress response of patients and improve their own immunity is the key and core of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s, which is also closely correlated with the control of COVID-19 epidemic. In this article, psychological stress and corresponding interventions for COVID-19 patients were mainly investigated. An integrated short-term psychological therapy, also known as relaxation combined with imagination imagery, which integrates suggestive therapy, relaxation therapy and imagination imagery, was employed. A network platform with doctor-patient participation,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intervention, follow-up and other functions was established to deliver systematic assessment of patients with COVID-19. In addition, standard and systematic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was delivered by relaxation combined with imagination imagery, which could assist patients to rapidly adjust their psychological state and restore confidence in fighting against COVID-19.

【Key words】 COVID-19;Psychological stress;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s

嚴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是以前从未在人体中被发现过的冠状病毒新毒株,由其引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是一种主要通过近距离空气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的以呼吸道症状为主的急性传染病。COVID-19具有家庭内聚集发病现象,临床上以发热、咳嗽、气促和呼吸困难等为主要表现,较严重病例可出现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肾衰竭,甚至死亡。SARS-CoV-2传染性强,涉及面广,人群普遍易感,无性别差异。COVID-19病情进展快,各个年龄段均有发病[1]。目前,WHO已宣布COVID-19进入全球大流行状态,而且仍有进一步扩散及上升趋势,但对于COVID-19仍无特效治疗方法。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心理应激反应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人们常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应激反应,个体心理应激反应强度的关键因素除与应激源本身相关外,与个体的认知评价、个性特征、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等密切相关[2]。应激系统模型显示应激有关因素之间不是单向的从因到果或从刺激到反应的过程,而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个体的生活事件、认知评价、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人格特质和心身反应等生物、心理、社会多因素构成了相互作用的动态平衡“系统”,当某种原因导致系统失衡时,就会产生疾病[3]。认知评价虽然在应激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目前仍缺乏认知评价的量化评估工具,多以访谈的方式进行评估,缺乏一致性。而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个性特征、应激反应结局均有较好的评估工具,是研究心理应激与疾病关系的重要指标。因此,针对COVID-19患者的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个性特征及应激反应结局进行研究来探讨COVID-19导致的心理失衡状态,并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是非常有意义和价值的。在本次疫情中,COVID-19患者产生的心理应激最为严重和复杂,他们不仅遭受着突然患有高传染性疾病的应激,还遭受着因被强制隔离治疗而产生的多重应激,这将使他们产生严重的应激反应,出现躯体、心理、认知和行为的异常,如不及时干预可能导致病情复杂化、迁延化,加大治疗难度、影响预后,患者甚至会出现自杀或攻击等危及生命安全的极端行为。

二、心理应激与疾病

心理应激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及结局密切相关。研究显示心理应激与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密切相关。机体在遭受应激源刺激时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内源性阿片肽系统、免疫系统等被激活,机体处于“战斗”状态,释放出大量的儿茶酚胺、肾素、醛固酮、肾上腺皮质激素、阿片肽类物质等,从而导致机体心率与呼吸加快、血压与血糖升高、心脑血管血流量增加、瞳孔扩大、凝血时间缩短等。如果应激源强度非常大,可直接导致机体死亡;如果应激持续存在,将会使机体丧失抵抗力、进入衰竭状态,常引发严重焦虑、抑郁、躯体化症状、失眠、躯体疾病加重甚至死亡[4-5]。因此,心理干预与躯体治疗对于COVID-19的治疗同等重要。

三、焦虑反应与COVID-19

COVID-19疫情属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COVID-19是一种高度传染性疾病,人群普遍易感,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基于72 314例病例数据的大样本研究显示COVID-19总体病死率约为2.3%。COVID-19患者常突然发病,大部分为轻症表现,但部分病例迅速恶化,甚至死亡。在急性应激性事件出现后,人们常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应激反应,会引起各种躯体、心理和行为的改变。COVID-19患者经受着躯体痛苦的折磨,同时承担着巨大的心理压力。由于缺乏特异性的治疗手段,疾病本身具有较强的传染性,确诊病例数逐日攀升,COVID-19患者不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死亡恐惧,而且还担心与自己接触过的家人、朋友的安危,陷入深深的自责之中,对于他们而言这是一场人生危机。焦虑是对预期危险的担心,惊恐是焦虑急性升级的表现,恐慌是焦虑情绪在群体中的扩散。因为COVID-19会导致死亡,害怕患上此病对每个人来说均为正常反应,适度的焦虑可提升自身的免疫力,也可提高防病自觉性,降低发病的几率,政府提出的“隔离患者,普通人勤洗手、戴口罩、不外出、不串门”也包含有这层意思。这也是对一种有可能通过近距离空气传播的病毒性疾病的最有效的科学办法。理论上隔离传染源、阻断传播途径,传染病会很快得到控制,也无须惊慌,但焦虑的心态总使人们希望能最大限度地消除预期的危险,寻求安全感与控制感,于是追求真相、追求真相中的真相、追究“篡改真相”的元凶,就成了最受关注和传播的信息。然而其结果常常是放大与过分解读真相,因为深陷焦虑故而更进一步增大了对危险的预期。

四、心理治疗在COVID-19导致心理失衡状态中的价值

心理干预在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致的心理失衡时意义重大[6]。目前较常用的心理干预手段主要有支持性心理治疗、精神分析疗法、行为疗法、认知疗法、以人为中心疗法、森田疗法、暗示催眠治疗、团体治疗等[3, 7]。大多数传统治疗方法操作复杂、周期长,常需数月甚至数年[8]。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导致的心理失衡发生急剧,受害人数量庞大,心理干预的需求量大,心理干预的目的是帮助受害者解决当下的问题,尽快缓解症状,克服焦虑、恐惧,恢复心理平衡状态。对于这一类人群而言,他们需要的是一种短程、简单、易于操作、易于掌握的心理治疗方法,因此短程整合式心理治疗是最佳选择。

1.松弛疗法

松驰疗法又称放松疗法、放松训练,是按一定的练习程序,学习有意识地控制或调节自身的心理与生理以达到降低机体唤醒水平、调整因紧张刺激而紊乱的功能的疗法。松弛疗法是很多心理治疗的基础,如森田疗法、催眠治疗、生物反馈治疗、音乐治疗等。大量研究证实,松弛疗法与其他心理治疗进行整合(简称整合疗法)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焦虑、恐惧情绪,改善多种躯体不适症状,对多种生理心理疾病疗效较好,如压力管理、围术期或分娩前的应激反应、考前焦虑、癌症、高血压病、心肌梗死、哮喘等[9-11]。

2.暗示治疗

暗示治療是治疗师有意识地使用暗示去影响或改变个体的行为,以消除或减轻疾病症状的方法。Ludwig等[12]通过神经影像学研究发现暗示治疗可影响人的大脑腹侧前额叶皮层血流量,提示该疗法对人的大脑决策有很大的影响。Kanji等[13]的研究显示自体训练是一种自我暗示的方法,可以降低接受冠状动脉成形术患者的焦虑水平。Sari等[14]对老年人的研究显示自我暗示可以通过调节心理-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和血浆皮质醇水平,改善生活质量。因此,大量研究证实积极的自我暗示治疗有助于缓解焦虑,改变认知,提高免疫力,甚至对大脑具有可塑性改变作用。

3.内视心象法

内视心象法是内视法与心象法的整合。内视又称内观疗法,起源于道家思想,是一种静修的方法,后演变为一种心理治疗方法,是指一种能让人进行深刻自我洞察,从自我约束中解放自己的心理疗法[15]。该疗法目前常与暗示疗法、认知治疗、松弛疗法、森田疗法等治疗方法整合使用,对广泛性焦虑、癌症患者的焦虑抑郁、攻击行为、躯体不适、物质依赖等有显著疗效[16-17]。心理学认为心象是很重要的一类知识表征,能够使我们在对象没有出现的情况下去表征和加工这些对象,可分为视觉心象、听觉心象和运动心象,也即大脑中出现的具有视觉特征、听觉特征或运动特征的形象,又可分为遗觉表象、记忆表象或想象。心象法,也叫回忆反思法,是在运用各种记忆原理的基础之上,借助于形象、联想及感觉来重温过去已经学到的知识。

4.放松内视心象法

基于以上研究和临床应用,我们提出一种可有效处理急性应激状态下出现的焦虑、恐惧、失眠等症状的整合式短程心理治疗方法,即放松内视心象法,该方法是集暗示治疗、松弛疗法、内视心象法为一体的整合式短程心理治疗方法。我们发现该方法可有效改善急性应激所致的心理失衡状态,使患者迅速调整心理状态,树立信心,战胜疾病[18-19]。本治疗方法的关键之处是在放松状态下引导患者产生自己所期望出现的内心意象,使患者头脑中勾勒出一幅他们朝思暮想的心象,通过训练使患者坚信自己有能力战胜疾病,于是再三重复这一暗示,使他们坚信这久已期待的事情必然会发生。這一积极的期望促使患者采取一系列相应的行动,以达到热切期望的结果,也就达到治疗的最终目的。

五、展 望

综上所述,面对突如其来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COVID-19患者不仅遭受着突然患有高传染性疾病的应激,还遭受着因被强制隔离治疗而产生的多重应激,如何最大程度降低患者的应激反应,提升其自身免疫力,是心理治疗与干预的关键与核心,也与疫情防控紧密相关。因此,面对COVID-19这种高传染性疾病,建立医患共同参与,同时具有心理评估、干预及随访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网络平台,通过该平台对COVID-19患者的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个性特征及应激反应症状进行系统评估来了解其独特的应激过程,并通过该平台对患者进行放松内视心象法规范系统的心理干预,有助于我们评价通过网络平台对COVID-19患者进行的放松内视心象法的疗效,探讨应激反应对疾病预后的影响及与预后的关系等问题,这将为我们更好地应对COVID-19疫情这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引起的应激反应提供支持与参考。

参 考 文 献

[1]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2020-02-19] . 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2/19/content_5480948.htm.

[2] 姜乾金,黄丽,王守谦,卢抗生.生活事件、情绪、应对与心身症状探讨.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6,10(4):180-181.

[3] 姚树桥,杨艳杰.医学心理学.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9:96.

[4] Foley P, Kirschbaum C. Human hypothalamus-pituitary-adrenal axis responses to acute psychosocial stress in laboratory settings. Neurosci Biobehav Rev,2010,35(1):91-96.

[5] 王铭维.心身疾病应激与心理-神经-免疫机制研究.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19,34(15):19.

[6] Roberts NP, Kitchiner NJ, Kenardy J, Lewis CE, Bisson JI. Early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following recent trauma: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Eur J Psychotraumatol, 2019,10(1):1695486.

[7] Miller SD, Hubble MA, Chow DL, Seidel JA. The outcome of psychotherapy: yesterday, today, and tomorrow. Psychotherapy (Chic),2013,50(1):88-97.

[8] Castonguay LG. Psychotherapy outcome: an issue worth re-revisiting 50 years later. Psychotherapy (Chic),2013,50(1):52-67.

[9] Tuomisto MT, Lappalainen R, Tuomisto T, Timonen T. Applied relaxation in psychiatry and behavioral therapy. Duodecim, 1996, 112(11):960-967.

[10] Ogba FN, Ede MO, Onyishi CN, Agu PU, Ikechukwu-Ilomuanya AB, Igbo JN, Egenti N, Manafa I, Amoke C, Nwosu NC, Omeke FC, Nwafor BN, Amadi KC, Nwokenna EN, Ugwoke SC. Effectiveness of music therapy with relaxation technique on stress management as measured by perceived stress scale. Medicine (Baltimore),2019,98(15):e15107.

[11] Montero-Marin J, Garcia-Campayo J, López-Montoyo A, Zab-aleta-Del-Olmo E, Cuijpers P. Is cognitive-behavioural therapy more effective than relaxation 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anxiety disorders? A meta-analysis. Psychol Med,2018,48(9):1427-1436.

[12] Ludwig VU, Stelzel C, Krutiak H, Magrabi A, Steimke R, Paschke LM, Kathmann N, Walter H. The suggestible brain: posthypnotic effects on value-based decision-making. Soc Cogn Affect Neurosci, 2014, 9(9):1281-1288.

[13] Kanji N,White AR,Ernst E. Autogenic training reduces anxiety after coronary angioplasty: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Am Heart J,2004,147(3):E10.

[14] Sari NK, Setiati S, Taher A, Wiwie M, Djauzi S, Pandelaki J, Purba JS, Sadikin M. The role of autosuggestion in geriatric patients quality of life: a study on psycho-neuro-endocrine-immunology pathway. Soc Neurosci,2017,12(5):551-559.

[15] 林崇安.內观禅修的探讨.中华佛学学报,2000,(13):53-67.

[16] 孙时进,黄辛隐,徐爱兵,储勇杰.内观疗法对情绪体验影响的ERP研究.心理科学,2011,34(2):456-460.

[17] 徐小童,毛富强,刘霞,孙凌,周天红,张泽鸿.分散内观认知疗法对30名心理亚健康状态硕士生应用评价.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0,19(6):495-496.

[18] 顾华英,温盛霖,郑丰平, 尉秀清,缪惠标,巫织蛾.放松内视心象法和音乐治疗相结合对胃镜诊治患者情绪及效果的影响.广东医学,2009,30(12):1934-1936.

[19] 温盛霖,陶炯,王厚亮,杨安奎,付剑华.生物反馈、放松内视心象法和音乐治疗相结合对鼻咽癌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09,18(11):1007-1009.

(收稿日期:2020-02-28)

(本文编辑:洪悦民)

猜你喜欢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心理干预
危机之下更显生物安全建设之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普外科限期手术患者处理方式的探讨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CT影像特点及应用价值
疑似及确诊新冠肺炎的临床及胸部CT影像特点
曲靖地区13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中西医结合诊治初探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报道的特点分析
尿毒症患者血液透析期的心理干预
浅析精神障碍患者康复期的心理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