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古文教学中语文要素的落实

2020-04-27欧阳汝林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语文要素

欧阳汝林

摘 要  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关键在于语文要素的落实。不同的年级,不同的文体,落实语文要素的途径各不相同。以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小古文《精卫填海》一课为例,从明确语文要素的关键点,到聚焦语用着力点,再从朗读语用、表达语用、情感语用三个言语实践,为落实语文要素提供一些实践和思考。

关键词 语用实践 语文要素 朗读语用 表达语用 情感语用

统编教材语文课程的定位是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1]。统编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在每一个单元的导语中都明确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给教学确定了目标,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要求。大家都知道要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的言语实践,落实语文要素。如何通过学生的言语实践,让语文要素落实到课堂中?不同的文体,采用的教学策略不一样,落实语文要素的方法也各不相同。下面以笔者执教的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小古文《精卫填海》一课为例,谈谈小古文教学中落实语文要素的一些实践和思考。

一、明确语文要素关键点

第四单元的语文要素有两点:一是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是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2]。简简单单的两句话,言简意赅,内含丰富。

1.了解和把握

本单元是神话故事单元,四篇课文都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的。课文结构完整,条理清楚,非常具有代表性。想要了解课文结构,理清课文脉络,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带领学生去品读课文,知道事情的发展顺序,再教给抓起因、经过、结果的方法,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了解之后才能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串联成文章的主要内容,才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感受

生动形象的文本语言,需要学生通过言语实践活动去品味、去咀嚼、去发现,同时要让学生联系生活进行对比。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生动形象,感受到神奇的想象,感受到鲜明的人物形象,继而为本单元的习作“展开想象,写一个故事”奠定基础。

两个关键点是紧密联系的。如果说“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前提,那么“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就是递进,是深化。两个关键点殊途同归,最终的语言实践,都指向本单元的习作“展开想象,编一个故事”。

二、聚焦语用着力点

《精卫填海》这篇小古文很短,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故事充满神奇的想象,寥寥几笔,精卫的形象跃然纸上。感悟和体验是语用教学的核心环节[3]。单单靠课文中的语言去落实语文要素,肯定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教师充分挖掘文本及文本背后的资源,聚焦语用着力点。

1.聚焦于朗读语用

课文只有两句话,第一句话“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交代了故事的主要人物女娃,她的身份为上古部落首领炎帝的小女儿。第二句话交代了事情的起因是“女娃游于东海”,经过是“溺而不返,故为精卫”,结果是“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鉴于小古文短小精悍的特点,应通过对文本多种形式的朗读、感悟和体验,让学生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聚焦于表达语用

《精卫填海》语言简洁精炼,单靠课本中的语言,学生很难深刻地感受到神话中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若引导学生对文本展开联想和想象,对文本进行丰富地扩充,再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便能充分地感受到精卫填海的神奇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

3.聚焦于情感语用

《精卫填海》出自《山海经》,是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遗产之一。精卫填海表现出的是古代劳动人民不畏艰难、不屈不挠、勇于抗争的精神,这也是中华民族代代传承的民族精神。对祖国文化的自信、对民族精神的传承、对祖国的热爱,这一系列的情感语用,须通过多种形式带领学生去感悟和体验。

三、言语实践中落实语用细节

1.三读文本,理清文章脉络

《精卫填海》是文言文,文本包含着大量的单音节词,与现代汉语差异极大。要让学生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必须让学生读懂读通课文,理解课文的意思,理解之后才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一读文本,读准字音。让学生带着对课题的疑问“精卫是谁?为什么要填海?怎样填海?”自读课文,边读边圈画不认识的生字、新词,多读几次。随后指名学生读课文,重点指导“少、溺、衔、堙”的读音,把课文读准确,初步感受文本的大意。

二读文本,读出语感。首先引导学生借助注释或插图读好句子的停顿,如“溺\而不返”,“常衔\西山之木石”,再次由教师示范读,最后通过齐读、男女对读、师生对读、小组接力读等多种方式的朗读,熟读成诵,读出古文的语感,进一步感受文本的意思。

三读文本,读懂意思。通过让学生复习之前理解古文的方法后,迁移到本文学习,再读文本,疏通文意。通过自主学习、小组交流、全班汇报、教师解惑等方式,充分了解文本每一句话的意思。学生再自主阅读,能够用自己的话说出古文的意思。了解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对于篇幅短小的此文来说,也就等于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将古文读准确、读流利、读懂意思,掌握朗读古文的节奏和语感,也是一项重要的语言能力。通过三读文本,熟读成诵,读懂文意,理清文章脉络,了解起因、经过、结果,把握主要内容,就是要讓学生掌握这种能力,并且能将这种能力迁移到新的古文学习中。

2.三讲故事,提升表达能力

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单靠文本的理解感悟是难见成效的。这需要学生将文本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需要在一次次的故事讲述中感受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讲述故事,落实语言表达,同时不断提升语言表达能力,感受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因此,笔者设计了三讲故事环节。

一讲故事,感受神奇。学生在初读课文之后,就让学生联系生活和以往的阅读经验来讲述故事。讲述完后,可以问学生哪个地方最神奇?接着追问原因。学生回答,一般来说,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可女娃死后却变成了精卫鸟,所以我感觉很神奇。通过一讲,一问,一答,既能让学生感受到神话中的神奇想象,又能了解学生的语言品质,为接下表达能力的提升做铺垫。

二讲故事,感受鲜明。待学生理解古文意思之后,让学生再来讲一讲《精卫填海》的故事。讲述完后,引导学生分析“常衔”蕴含的特点(学生回答不怕困难、坚持、勇敢等)。这一次讲述故事,是在读懂、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进行的。相比第一次讲述故事,这一次讲述有了明确的要求,讲述要求更有条理、更清晰、更流利,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锻炼和提升,初步感受女娃鲜明的人物形象。

三讲故事,品味鲜明。为了让学生把故事讲生动,同时深刻领悟到精卫的形象,可设计如下问题:如果你是精卫?想一想你要填的大海是什么样的?你会遇到什么样天气?你还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你是怎么想的?你又准备怎么做?还可设计如下句式:大海波浪滔天,我毫不屈服,依然常衔_________;哪怕寒风刺骨,我也毫不畏惧,依然常衔_________;一日复一日,我不放弃,依然常衔_________。通过提出问题、角色变换、句子练习等方式,将故事“添枝加叶”后再一次讲述故事,既能让学生深刻地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又帮助学生提升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的表达更生动,不断提升语言品质。

用自己的語言,三次讲述故事,层层深入,学生感兴趣,有激情,故事越讲越生动,对神话中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人物形象感受越来越深刻,语言表达能力越来越强,课后练习“用自己的话讲述精卫填海的故事”也落到实处。

3.三悟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其重要文章《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4]。《山海经》是中国灿烂的文化遗产之一,通过《精卫填海》让学生感悟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精神,培养爱国爱党的情感,坚定文化自信,落实情感语用。

初悟民族文化,了解文化灿烂。在给学生介绍《精卫填海》出自《山海经》时,可比较同一时期的中外发展情况:先秦时候,欧洲那一片荒蛮之地,只有希腊有文明,美国更是只有像野人一样的原始部落。中国的祖先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文明,产生了诸子百家,诸子有孔子、老子、韩非子、墨子等,百家有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史称“百家争鸣”。对于祖国灿烂的文化遗产,学生不由自主地发出欢呼声,并且振臂高呼为祖国的灿烂文化感到骄傲和自豪。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学生初步了解和感受了灿烂的民族文化,落实了情感语用。

再悟民族文化,建立文化自信。为了感悟精卫形象,笔者设计追问:如果你是精卫,你可能会遇到什么样的大海?可能会遇到什么样的天气困难?一日复一日,一年又一年,你不累吗?你是怎么想的?你是怎么做的?通过创设情境、角色扮演和层层深入的问题,让学生感悟精卫的形象。学生回答这是不怕困难的精卫,这是坚韧执着的精卫,这是不屈不挠的精卫。在此基础上,再次追问:你学到了精卫的什么精神?学生回答:学到了精卫不畏艰难、勇敢、坚韧执着等精神。趁热打铁,继续追问:生活中哪些事需要这种精神?学生回答:学习时要有精卫填海的精神,做作业时要有精卫填海的精神,上兴趣班要有精卫填海的精神,等等。如果感悟精卫形象、理解精卫精神是基本的情感语用,那么从精卫身上学到什么精神,运用这种精神就是文化自信的建立、情感语用的升华。

三悟民族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精卫填海表现出的是古代劳动人民不屈不挠、勇于抗争的精神,这样的精神我们中华民族代代传承。为了让学生理解这种精神,可通过展示大禹治水、愚公移山、抗战胜利、发明原子弹、建成港珠澳大桥等图片,来展示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勇于抗争的民族精神。展示祖国七十周年华诞晚会图片,告诉学生祖国之所以强大,我们之所以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有精卫一样的精神。她不畏艰难险阻,建立了新中国,并带领新中国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让我们的祖国变得越来越强大。引导学生体会祖国强大背后的深层原因,从而坚定文化自信,由此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并继续传承精卫填海的民族精神,深化情感语用。

三次感悟,学生不仅感悟到了精卫不屈不挠、勇于抗争的民族精神,将这种精神内化为自己的精神追求,还从这种精神中领悟到祖国强大、人民生活幸福的根本原因,培植爱国情感。三次感悟,将情感语用层层深入,不断升华,坚定文化自信。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是为了不教。虽然小古文离现代汉语甚远,但我们只要在教学中落实“读、讲、悟”,在小古文教学中授之以渔,就能去繁为简,化难为易,让小古文与现代汉语的距离不再遥远,让学生感受小古文言语现象,掌握小古文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从而落实语文要素,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 [S] .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上册 [M] .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3] 刘仁增 . 语用:开启语文教学新门 [M]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

[4] 习近平 . 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J] . 求是,2019(12).

[责任编辑:王 颖]

猜你喜欢

语文要素
基于语文要素的活动实践窥探
基于评价维度下的语文要素在课堂教学中自然落地
“双线并进”主导下的单元整体教学
“要素”指引,让“语用”落在实处
“小题大做”又何妨
浅谈小学语文落实“一课一得”的教学策略
立足语文要素唤醒美妙体验
浅谈一年级学生阅读能力培养
基于语文要素优化教学路径策略的研究
正确解读课后习题 有效落实语文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