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题大做”又何妨

2019-04-20杨欣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19年3期
关键词:课后练习语文要素统编教材

杨欣

【摘 要】统编教材的课后练习包含了丰富的语文要素。在教学中,教师应基于学情,了解学生的起点和需求,体会编者的意图,对课后练习进行解读、梳理和创编,将其与课堂教学进行完美的结合,做到自觉关注、自主开发,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关键词】课后练习;语文要素;统编教材

统编教材把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因素,包括必备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等,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的“点”,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分布并体现在课后练习和语文园地中。作为教师,应该基于学情,了解学生的起点和需求,研究并运用课后练习,把语文要素落实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提升语文素养。

一、梳理练习,明晰语文要素

统编教材非常重视语文要素的落实。教材的编者选文时已精心研究文本内容,力求在课后练习中体现能力训练目标和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师只有力求了解编者意图,着力发现练习价值,才能确定教学目标,厘清教学思路,使课堂教学事半功倍。

(一)语文知识

必备的语文知识是语文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的课后练习中蕴含着大量学生需要掌握的语文知识:认识田字格和标点,了解造字方法,认识自然段,了解谚语、格言,等等。这些知识点都需要教师结合练习在教学中逐一落实。

(二)语文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第一学段学生的朗读、复述、自主识字、提取整合信息等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统编教材的课后练习对于各项能力也提出了明确的落实建议。教师要善于利用练习,勾连课堂,切实帮助学生提升能力。

(三)学习策略

除必要的语文能力外,课后练习对学生语文学习方法的掌握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1.阅读方法

统编教材很注重阅读方法的培养,从一年级开始就渗透明确的阅读方法。一年级上册要求学生能边读边思考,并用符号找出文中明显信息。到了一年级下册,要求提高了:不仅要能找到信息,还要能结合自己的理解,简单地與同学交流阅读体会。

2.语用方式

统编教材的课后练习还注重提高学生的语言积累与运用能力。一年级上册《小小的船》的课后第二题“读一读,照样子说一说”,就体现了积累、运用词组的学习要求。一年级下册《一个接一个》的课后第一题“想想你有没有和‘我相似的经历,和同学说一说”,则是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尝试运用积累的语言进行表达,培养语言运用的能力。

(四)学习习惯

1.书写习惯

教师要利用课后练习,提醒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书写时保持正确的坐姿和握笔姿势,先看后写,减少修改次数,保持页面整洁。

2. 思考习惯

二年级上册《古诗二首》的课后第二题为:“读诗句,想画面,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教师可利用练习指导学生养成边读边想的习惯。

3. 查字典的习惯

二年级上册《大禹治水》的课后练习要求:“你知道下面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吗?先猜一猜,再查查字典。”这提示教师在小学阶段,一定要帮助学生养成勤查字典、词典的好习惯。

4. 整理物品的习惯

一年级上册《小书包》的课后第二题为:“读一读,做一做。我会把文具摆放整齐。我会自己整理书包。”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仿照图片上的小朋友自己动手做一做。

二、用好练习,夯实语文基础

课后练习中的语文要素层次分明、螺旋上升,旨在全面提高学生各项语文能力。教学中,教师要基于学情,巧妙用好课后练习,扎实进行字、词、句、段、篇的教学,最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走进课文

1.借用课后练习,指导有效预习

课前预习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预习效果直接影响课堂效率。有些课后习题只要稍加变通、整合,就可以成为一个很好的预习提纲,增强学生预习的目的性和有效性。

如一年级下册《要下雨了》的三道课后练习题就可以整合成预习提纲。借助这样的预习提纲,学生可以有指向性地进行预习,尽快走进文本。

(1)读:①读准下列词语:山坡、阴沉沉、潮湿、有空、连忙、消息、搬家、雷声;②练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③找找故事里有哪几个小动物,把它们的名字圈出来。

(2)思:想想燕子、小鱼、蚂蚁下雨前都在干什么。

(3)找:找一找,下雨前,还有哪些天气变化和动物行为变化?

2.利用课后练习,整体感知文章

低年级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整体感知是必不可少的。有时课后练习中的词语能成为梳理文章内容的支架,帮助学生感知文章的大意。

如一年级下册《树和喜鹊》的课后第二题为:

读一读,记一记。

从前 喜鹊 孤单 叽叽喳喳

后来 邻居 快乐 安安静静

教师在处理这道习题的时候不能简单地停留在读读、记记上。在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词语后,可以作补充要求:用上这些词语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时,词语就起到组织课文主要内容的作用。

(二)朗读课文

从一年级上册开始,教材通过课后练习对学生朗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朗读的要求螺旋上升并有所侧重。这就需要教师针对学情,采用恰当的方法落实朗读训练。

1.读好短语,读出停顿

长句中的定语和补语较多。一年级学生没有短语的概念,无法正确停顿是读好长句的“拦路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短语看作一个整体,帮助学生厘清句子的结构和层次,从而化解长句朗读的难度。

如一年级下册《彩虹》的课后题要求“注意读好长句子”。文中有许多短语。为此,初读课文时,教师引导学生明确“的”字后面的词语才是关键词。例如“壶”,从“水壶”到“浇花用的水壶”再到“你那把浇花用的水壶”,利用滚雪球的方式一层一层读好字词、短语、句子,长句朗读时的停顿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2.改变形式,读好长句

指导低年级学生朗读长句时,教师除了作停顿指示,还可以改变文本的排列形式,把它排成诗的样子。儿歌的形式会让学生备感亲切。

如《彩虹》的第四自然段可变成一首小诗:哥哥/你系在/门前树上的秋千呢?/如果/我把它挂在彩虹桥上,/坐着秋千/荡来荡去,/花裙子飘啊飘的,/不就成了一朵彩云吗?

学生按诗歌的节奏分行朗读,既能体现停顿,又能通过诗歌的意境更好地体会文本的意蕴。

(三)提升能力

1.提取整合信息的能力

提取、整合信息是第一学段语文学习的难点,课后练习中也时常提及。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在阅读教学中循序渐进,逐步引导。

如二年级上册《一封信》的课后题:“露西在给爸爸的后一封信里都写了什么?画出相关语句,试着把这封信读出来。”“露西前后写的两封信,你更喜欢哪一封?为什么?”难点在于露西第二封信的内容在文中并没有清楚、完整地表述出来,而是分散在露西和妈妈的对话中。教学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从对话中找到信的内容并画出来,再引导学生发现直接整合语句并不能组成一段通顺的话,因为人称发生了改变。教师要带着学生修改原文中的人称,合成第二封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整合信息的能力得到了提升。

2.复述能力

统编教材还特别关注学生复述能力的培养。课后练习提醒我们,关键词、提示语和图片都可以成为帮助学生复述课文的支架。

如一年级下册《小猴子下山》的课后第二题:“结合插图,说说小猴子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步骤进行指导:看图想象—看图说话—鼓励思考—先分述,再复述。整个过程,先启发学生分图说话,再连贯地复述课文,由易到难,体现了口语表达和思维训练的层次性。

(四)迁移语言

1.横向拓展

很多课后练习题都可以进行拓展。教师如果善于利用,不仅能促进学生进行语言积累,还能引导学生恰当地运用语言,鼓励他们链接课堂与生活,拓展语文学习的时空。

如一年级下册《四个太阳》的课后第一题:“说说你会为每个季节画什么颜色的太阳,试着画一画,并说明理由。”这题很巧妙:切入口小,答案多元,充分联系学生生活,将语文和美术进行学科整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每个季节的动植物变化、气候变化以及自身的活动入手展开思考。学生回答后还能将答案与美术相结合,试着将喜欢的季节画出来。

2.纵向辐射

一年级下册教材中,“读好对话”是非常重要的朗读要求。由于教材的版面有限,并非每一篇有对话的课文后面都设计了这一练习。因此,教学中不能只针对有这一课后练习的课文进行训练,而应该以此为重点,辐射全册教材。如《文具的家》《咕咚》中都有大量对话,即便课后练习没有朗读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依然要注重对话的朗读指导。

3.多维训练

有一些课后练习看似简单,实则内涵丰富。在教师的精心设计下,课上可以开展多维训练。

如针对《小猴子下山》的课后第三题“读读做做,再选几个词各说一句话”,教师可以确立多个训练目标。

(1)读词语,巩固生字新词。

(2)将这些生字放入儿歌,一边读一边做动作。

(3)说说生活中我用上这些词语帮爸爸妈妈做过什么。

(4)选几个词各说一句话。

围绕这些训练目标,教师设计了多维度的学习活动。这些学习活动既关注了语文学习的本质,对阅读、口语交际一一观照,又链接了学生的生活经历,一举多得。

三、创编练习,提升语文素养

统编教材的课后练习努力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重视语文要素的落实,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但教材是在全国使用,既面向城市,又面向农村等偏远地区,不同地区的学情存在着较大差异。所以,教师可以尝试改编课后练习,帮助学生进行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促进思维的发展与创新,着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丰富练习形式,强化语言认知

课后练习中,诵读、积累类的练习出现频率最高。但积累的内容大都是词语,比较枯燥。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改变练习题的呈现形式。

如二年级上册《拍手歌》的课后第二题:

读一读,说说每组加点的字有什么相同之处。

孔雀 大雁 老鹰

锦鸡 黄鹂 天鹅

教师可以在呈现题目的时候配上“鸟”和“隹”的象形文字,学生通过对两个甲骨文的观察,发现了字之间的联系:都和“鸟”有关。同时,在比较学习中,学生感受到中国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充实练习内容,加强策略指导

统编教材中的个别练习缺少具体操作要求,令教师无从指导。可以对这类题目的内容进行扩充,加强学习策略指导,促进学生学习力的形成。

如二年级下册《邓小平爷爷植树》的课后第二题:默读第3自然段,借助插图,说说邓爷爷植树的情景。

此练习配的是一幅邓爷爷给小树苗浇水的图片,让学生借助此图说植树的情景是有难度的。该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学习动词,为此教师可以进行以下改编。

(1)默读课文第3自然段,圈出表示邓爷爷植树动作的词语。

(2)用上这些表示动作的词语,看着插图说说邓爷爷植树的情景。

改编后的练习不仅落实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培养了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还使练习的可操作性更强,促进学生表达条理化,思维深刻化。

(三)拓宽练习范围,丰富实践探索

教材中的练习题非常注重扩展延伸语文知识,拓宽学习路径。教师使用练习时,可以根据学情,扩大深度,加强语言的实践和运用;也可以把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纳入语文学习中,拓展廣度,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扩大知识面,提升学习能力。

如二年级上册《玲玲的画》的课后第一题:试着用上“得意”“伤心”“满意”这3个词语,讲讲这个故事。教师还可以再加一项要求:挑选其中一个词语造句,并写下来。

二年级的写话练习,为三年级的习作打下基础。造句作为常规性语文实践活动,能让学生在应用性练习中从“感悟、积累”提升到“运用”这一更高层次。

再如二年级上册《我是什么》的教学中,教师还可以补充以下练习。

(1)请你查查资料,了解“我”还能变成什么。

(2)人们想出了哪些好办法来管住“我”?可以向父母请教。

这样的习题不局限于课文知识的掌握,而是引导学生透过文本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练习,将现代教育手段运用到学习中。

(四)整合单元练习,推进思维发展

每个单元的语文要素分成若干个能力训练点,分布在单元的课文中。所以针对每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教师可以设计一项练习:把前几课的训练要求融入其中。这样既达成单元学习目标,又使每一课的语文要素都得到有效的巩固,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如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共3篇课文。语文要素是“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这个要素在本单元中的呈现是具有层次性的。

《古诗二首》:读诗句,想象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雾在哪里》:读句子,照样子说一说。

语文园地七:想象词语描述的场景,并和同学说一说。

本单元最后一课《雪孩子》却没有提出“想象”这一学习要求,而是让学生抄写句子,引导他们感受形容词的作用。那么是否可以添加一个练习,对语文要素进行整合呢?课后补充题设计如下:

认真读读下面的词组,尝试用上这些词组说说雪人救小白兔的过程。

冒出黑烟 一边……一边…… 蹿出火星

找哇找哇 呛人的烟 终于找到 烫人的火

浑身水淋淋

通过对新旧教材的比较发现,同样是写雪孩子救小白兔,人教版课文极其简单,省略了人物的语言以及着火场面的描写,不够生动。题中这些词组能形象地说明雪孩子舍己为人的品质。所以,教师可以出示这些词组,先让学生感受语言的生动,进而让学生利用这些词组进行想象,复述故事,这样既能凸显本课的语文要素,又能整合、落实整个单元的语文要素。

再如“复述”也是二年级上册一个重要的语文要素。整册教材呈现了各种各样的复述方法:《小蝌蚪找妈妈》借助图画进行复述,《曹冲称象》借助关键句进行复述,《玲玲的画》借助表示心情的词语进行复述,《大禹治水》借助情节提示进行复述。在最后一篇课文《风娃娃》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活用这些方法练习复述,对前面学过的方法进行归总和实践。该课的课后题要求借助提示来讲故事,这只是本册涉及的复述方法之一。教师可以出示已经学过的几种方法让学生选择,甚至可以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复述。

创编练习:选择一种方法讲讲这个故事,也可以用自己的好办法讲故事。

方法一:根据提示讲故事。

风娃娃来到田野。风娃娃来到河边。风娃娃来到广场。

方法二:根据关键词讲故事。

哗啦哗啦 嗨哟嗨哟 摇摇摆摆 无影无踪 东吹吹 西吹吹

方法三:选一选,说一说风娃娃做的好事是( ),风娃娃做的坏事是( )。

①转动风车 ②吹跑衣服 ③吹动帆船 ④吹跑风筝 ⑤吹断小树

设计这个练习是希望学生能够把之前学到的复述方法进行活学活用,更好地掌握“复述”这一语文要素。

吃透课后练习,体会编者意图,让课后练习指导师生的教与学,就能有效落实语文要素,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总之,课后练习不应被视为一种摆设。教学中教师要做到研用结合,自觉关注,自主开发,让小练习也有大作用。“小题大做”又何妨呢?

参考文献:

[1]温儒敏.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的七个创新点[J].小学语文,2016(9).

[2]刘荔.教材资源莫忽视——例谈部编小学语文教材课后练习的有效使用[J].小学教学研究,2017(28).

[3]周璐.吃透编者意图 凸显训练重点——课后习题的解读与使用[J].小学教学设计,2018(1-2).

[4]陆虹.把握教材特色 提升阅读素养[J].小学语文,2017(7-8).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浙江省杭州市江干區教育发展研究院 310016)

猜你喜欢

课后练习语文要素统编教材
课后练习中语文要素落实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部编语文教材课后练习特点及教学建议——以部编本语文七年级上册为例
浅谈一年级学生阅读能力培养
基于语文要素优化教学路径策略的研究
正确解读课后习题 有效落实语文要素
在“双线并进”中落实“双线组元”思想
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初中历史统编教材中的人文主义精神
初中语文教材课后练习设计与使用问题的研究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课后推荐组文的使用策略
用好助学系统确定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