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唯物史观

2020-04-27邢文静

现代交际 2020年6期
关键词:社会交往唯物史观人类命运共同体

摘要:唯物史观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人生存、发展境遇的思考和研究的观点,构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哲学基础和理论支撑。唯物史观中对人类社会发展方向的认识,对现实的人地位的关注和重视,以及对人类社会交往中的普遍交往的理解,都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之源。坚持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来把握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有助于深刻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哲学内涵。

关键词:唯物史观 现实的人 人类命运共同体 社会交往

中图分类号:D8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06-0217-02

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重大讲话中曾多次提到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观点,同时也得到了很多国家的支持和响应。而唯物史观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中的发展观、主体论等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理论基础。因此,要想真正地把握和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内涵,首先要掌握唯物史观。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既超越了国家和民族的界限,又表达了对现实的人和对于实现人性解放的关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顺应当前世界历史发展的合理选择,而唯物史观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鳞次栉比的思想地基。

一、唯物史观中的“发展观”理论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哲学基础

唯物史观作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观点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和基本方向。研究历史唯物主义,首先要明确唯物史观认为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而不是得力于某种神秘的意识形态发展的结果。在马克思唯物史观诞生之前,人们总以神的意志、卓越人物的思想,以及某种神秘的精神因素来解释历史事件。造成的结果就是,长期以来,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撇开了人类史。而历史唯物主义观察社会历史的角度则不同,唯物史观在研究社会历史的发展史时,探讨的是现实的人从事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是如何推动历史的形成,并继续深层次地挖掘出世界形成发展的物质性本体,实现了历史观上的人类史的突破。

马克思站在了世界历史的视域中,科学地预测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几个阶段及其规律,并且指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没有一种社会制度是可以永恒存在的,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而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形成过程中,唯物史观也是构成其世界观的重要依据。现如今,生产力的发展程度已经不同于往日,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驱使资产阶级开辟了世界市场,世界交往日趋普遍化。世界各国的前景和机遇挑战紧紧相连,不仅体现为各国秉持着开放发展的原则融入了世界发展体系,而且体现为各国在世界体系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危机和挑战的世界性。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国之间的关系变得尤为复杂,从而要求各国必须以一种整体的、系统的、世界性的视角与方法加以应对。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体应运而生。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是以党和国家在应对生产力跃进式发展推动人类社会发展为背景的,准确地洞察到了新时代遇到的挑战和危机,为了应对这些危机和挑战,从而提出这一合理方案。是根据时代的具体实践情况所提出的,是智慧凝结;是在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在洞悉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的根本规律的前提下,提出的新时代的符合实际情况的发展战略。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坚实的哲学基础。

二、唯物史观中的“现实的人”理论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实践主体

马克思研究世界历史的一个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人的解放,从而追求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建立自由人的联合体。而在这一点上,唯物史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都聚焦在对人存在本身的关注。马克思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在人类历史发展中起着推动的作用。因此,马克思的哲学首先表现为对生存发展的主体即现实的个人的深切关怀。马克思站在当时社会中大多数穷苦人即无产阶级的立場上,对资本主义的社会生产中无产阶级的生存境遇和发展命运深入地分析和研究,并由此发现了资本主义生产中工人异化的现实图景,“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因此,为了解放广大身受资产阶级剥削的无产阶级和工人阶级,马克思提出了关于人的解放的思想。马克思所说的人的解放就是从自然界、社会关系和人自身中解放出来。马克思在阐述唯物史观时一直聚焦在人这一实践主体上,而这一要点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所关注的根本命题和最终归宿。

中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是为了维护本国人民的利益和发展前景,更是为了维护全体人类永绥福祉的愿景。在现实社会中,大国之间的关系对立国际体系十分敏感。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利弊矛盾愈发凸显,国家间的共同利益的实现,逐渐被国家间为实现自身利益所代替,增加了未来世界发生冲突的危险。因此,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为了化解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对立关系,缓和矛盾冲突,使各国不再面对面地聚焦和放大彼此身上的异同和矛盾,超越“物种思维”,而是退后一步,看到彼此内在的一致性,唤醒彼此的“类思维”,并以此来唤醒共同体中的“命运共同体意识,”从而推动建立为自觉的、有意识的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立足于现实人的生存与发展视角,真正地关注人的生存发展状况,这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提供了坚实的主体论基础。

三、唯物史观中的“社会交往”理论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交往秩序体系

提到“交往”就不能不提到人,人既是交往的主体又是交往的媒介。不仅如此,马克思还敏锐地观察到了“资本交往”这一现实情况,人们之间的交往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资本和经济的影响。而马克思也毫不留情地批判了这一现象。马克思提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三形态,并在这一概念里不断丰富着“交往”的内涵。马克思首先指出,本来在原始人类社会发展中“交往”应该由血缘关系,家族式意味的关系决定。而在马克思批判的层面上,这种血缘关系则被现实的物质关系所代替了。也就是说,这一层面的血缘关系的交往,是指物质性的生产实践为基本利益的基础之上的“交往”关系。这种畸形的交往关系的秩序的形成,就是缘于资本对交往关系的挟持和把控。马克思还分析了另一种不同形式的“交往”形式。这种交往表现为一种公有制的特质,人们共同生产,共同经营同时也共同获得生产所得。这种交往形式的产生背景就是共产主义社会。晚年的马克思多次强调了卡夫丁峡谷的跨越式发展的发展模式。在研究俄国这一现实例子中,马克思发现资本主义的发展模式并不是每一个民族的必经之路,在世界历史发展的背景下,交往的概念也并不是不同所有制形态下所特有的。当前世界无疑是处于普遍交往的大局势中,交往的概念也并不应该由某种经济形势来主导,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制度的优秀成果也不是非要走资本主义道路,审视世界的普遍交往的状态,跨过卡夫丁峡谷,在更好地吸收别国发展成果的同时,更好地促进自身发展和进步。这种跨越式发展模式是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基于此,马克思作出了对于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路径的科学预测。

而中国更是用实践行动印证了这一合理预测,真正地诠释了在中国、在经济文化落后的现实境遇下,无产阶级和共产主义者是如何取得社会主义实践胜利的。不仅如此,在中国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之后,更是没有教条地、机械地接受马克思主义,而是结合中国国情和具体实践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且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顺应了时代的发展,进入了经济全球化时代。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各国呈现多模式发展趋势,当前经济全球化仍然有许多急需解决的矛盾和问题,以“资本交往”为主旨的国家仍占据主导地位,他们仍秉持着文明的阶梯的进步就代表着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剥削,一个阶级的进步就伴随着另一个阶级的退步的观念。而正是由于这种畸形的国家,交往秩序愈演愈烈,因此,才需要构建民主平等和共享共建的国际新交往秩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助于世界市场体系和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与完善,是兼容道德理想和共享共赢平等的交往秩序体系。

参考文献:

[1]丰子义,杨学功.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丰子义.发展的呼唤与回应:哲学视野中的社会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叶险明.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与现时代[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25.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杨国栋

[作者简介]邢文静,西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猜你喜欢

社会交往唯物史观人类命运共同体
“分配正义”概念的历史追溯与唯物主义重构
唯物史观下史料实证素养培养实践研究的思考
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中国外交顶层设计
网络化时代的技术赋权
马克思主体性思想的三重意蕴
毛泽东青年思想的唯物史观底蕴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论阿来小说《尘埃落定》中的唯物史观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秩序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