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视域中人民美好生活的建构

2020-04-27刘雅兰

现代交际 2020年6期
关键词:生态思想建构马克思主义

摘要: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具有划时代的进步意义,并对人民美好生活的实现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价值。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提倡人们要理性消费、适当消费,倡导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建立一种新型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方式。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既要尊重自然本身的内在价值,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最大限度地满足个体的物质精神需求。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生态思想 人民美好生活 建构

中图分类号:X2 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06-0212-02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重新审视了人和人、生产劳动与人、生态环境与人的相互关系,指出通过扬弃异化劳动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从而实现人的本质的复归。人与人之间的剥削和奴役关系被一种平等、互助的新型关系所取代,从而能公平、平等地共享生态资源与社会资源,在经济发展时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克服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困境,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构建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一、有关美好生活的论述

马克思主义理论蕴含丰富的生态学思想,在实践唯物主义指导下深度阐发了美好生活、生态平衡、资源共享和分配公平这几个方面的内在关联。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认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真正实现并不在于单纯地满足自己物质欲望的消费行为,根本路径是实现自己全方位自由发展的生产劳动。在以私有制为前提的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主要划分为两种形式:多数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为了最基本的生存需要不得不进行的求生存劳动和少数掌握生产资料的所有者为了获取利润最大化而采取的扩张式生产劳动。不难发现,这两种生产劳动都带有异化色彩。在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视域中生产劳动具有独特的理论特征,不但生产劳动具备着高度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同时还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劳动选择权。与单纯地满足生存需要或追逐利润的资本主义生产不同,马克思生态思想视域中的生产劳动,给人们创造了更多的自由选择权,人们不仅能通过具有创造性的自主生产劳动来满足自身的各种需求,也能在劳动创造生活的过程中实现人的价值和意义,并获取真正的快乐。

在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指导下,我们可以感受到生态危机与社会危机,与人们对生态资源的不平等占有和分配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关联。尤其是自文艺复兴以来,随着人类主体性的膨胀,在人战胜自然理念的支配下不断推进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人口骤增,资本的无限欲望不断突破有限的生态环境阈限,且资本逐利的本性进一步加剧了生产与生态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为了满足自身的私利,不断提倡过度生产和过度消费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从而使绝大多数人成了资本主义“塔轮磨坊生产方式”的一个部件,为了获得最大的物质利益而不断破坏生态环境并掠夺生态资源。任何人与自然之间的外在矛盾,都是人与人矛盾的外在表征。随着人与自然矛盾的突显,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会变得日趋紧张和复杂。由此我们可以确定,倘若无法共享生态资源且进行公平分配,任何美好生活的实现都是异想天开。

二、妨碍人民美好生活实现的两个困境

立足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透视当前的社会发展困境,制约人们美好生活实现的困境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生态资源环境的有限性与资本主义生产的无限性的矛盾。二是随着消费主义价值观的弥漫盛行,进一步加剧了人与自然生态之间的矛盾。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扩张,生态危机层出不穷。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是社会的基本建制。资本的使命是价值增值,获取源源不断的利润是资本的最终动力。就像马克思所说:“资本的合乎目的的活动只能是发财致富,也就是使自身增大或增值。”资本主义立足资本积累,不断吮吸人和自然界的资源,资本家力图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更多的财富,他们不断扩大生产方式以获取最大化的资本积累和经济利益,完全无视生态资源和环境的有限性,肆无忌惮地索取和破坏自然资源,不断撕裂人与自然之间的代谢关系,致使生态危机成为人类发展进步的桎梏。随着人与自然矛盾的突显,也撕开了资本主义曾经对人们宣扬的美好生活虚伪的面纱。风靡的消费主义进一步激发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对人民美好生活的实现无疑雪上加霜。资本家为了疏通资本流通渠道,实现资本积累,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不断鼓吹宣扬享乐主义和消费主义的价值观。消费不再是满足人们的真实需求,而异化为“弥补自己那种单调乏味的、非创造性的且常常是报酬不足的劳动而致力于获得商品的一种现象”。越来越多的人将消费看作是人生意义实现的唯一途径,也把消费作为评判人生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而忽视了通过生产劳动去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意义,结果不但加深了人与自然的危机,也激化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使美好生活的实现愈加困难。

三、创造美好生活

1.重新确立生产劳动目的

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生活需求是生产劳动的基本目的,因此,一定要扬弃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的资本逻辑。资本主义生产的过程也就是资本不断增殖的过程,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真实的物质精神需求,而是通过剩余价值的积累进一步扩大再生产。因此,“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的规律。”在资本对社会生活的全面渗透下,资本家与劳动者都异化为资本的奴隶,而生产劳动也背离了最初的本质意义。所以,一定要让生产劳动的目的回归到满足人们真实的生活需求轨道。立足于科学进步,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在避免技术意识形态化的同时,生产既环保又平价、耐用的产品,最大程度地减少人们在物质产品中的劳动时间,从而使生产劳动者有充足的时间开展更自由的生活,进一步地丰富其生活形式。在生产劳动目的的真正回归下,帮助人们从资本的枷锁中解脱出来,消除人和人、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诉求。

2.鼓励人们追求人生价值

资本主义宣扬虚假需求的价值理念不断误导人们去占有和消费更多的產品,而这种幸福的定义掩盖着资本积累的血腥本质,人们受这种思想的误导,不断去占有和索取自然资源,来实现所谓的“美好生活”。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与这种错误观念截然对立,它所倡导的美好生活是通过劳动真正实现人生意义和自我价值,从而获得精神境界的满足,而不再仅仅局限于索取和占有物质财富。伴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社会资源的不断积累,人们不断从物质生产劳动中解脱出来,大量自由时间的支配使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人们没有必要再去参与物质财富积累的竞争,而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追求自身的人生价值、追求人生的真正意义,为实现真正美好生活而努力奋斗。

3.建立适当的经济增长模式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极限式”增长模式完全不同,提倡的是通过建立合理适当的经济增长模式,保障生态环境得以良好的发展。而“极限式”的经济增长模式尽管可以在较短时间内促使经济快速的发展。为了解决这个困境,一定要建立合理适当的经济增长模式,平衡生态环境与生产劳动之间的关系。因此,在发展经济时一定要坚持两个原则,既在认识自然、尊重自然、兼顾生态价值的基础上发展经济,要创新生态环境资源的配置方式,促使人们公平和谐地共建共享生态资源

参考文献:

[1]顾燕峰.马克思生活观视域下人民美好生活的意蕴和路径探讨[J].特区实践与理论,2019(1):5-10.

[2]曲轩.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美好生活[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55(2):37-43.

[3]宋芳明,余玉花.人民美好生活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任务[J].思想理论教育,2018(2):44-49.

[4]金民卿,李张容.社会理想视域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的差异融合[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7(1):23-30.

责任编辑:杨国栋

[基金项目]河南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五大理念”的内在关系研究(2020-zdjh-465)。

[作者简介]刘雅兰,上海财经大学博士,研究方向:当代经济现实的哲学问题。

猜你喜欢

生态思想建构马克思主义
多元建构,让研究深度发生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建构游戏玩不够
道教土地伦理思想探析
试析绿色发展对科学发展观的创新
试论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生态思想研究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