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学生心理现状分析与对策

2020-04-27倪海军

现代交际 2020年6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高校大学生

摘要:对高校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已成为新形势下高校学生教育的重要工作。当下,高校学生存在不适应新环境、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弱、缺少健康的爱情观、就业压力大等问题。在此基础上,从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建立心理咨询机构、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倡导健康生活方式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希望能够在理论上为促进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高校 大学生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06-0144-02

世界卫生组织定义人的健康为:躯体没有残缺与疾病,同时心理及生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也比较完整。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心理健康起到了核心作用,是保证大学期间学习、交往、生活等正常发展的基础。高校学生如果没有较强的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能力,会引发一些心理障碍,故高校学生的心理状态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的事情。

一、高校学生心理现状

1.不适应新环境

影响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学校环境。大学生的心理和个性发展还没有完全成熟,处于不断完善的阶段。从中学进入大学后,学习和生活环境发生巨大变化,主要生活、活动区域都在校园中,日常生活全部需要自理,对于那些习惯于依靠父母的学生来说,这些变化会产生一定程度上的精神压力。不仅如此,大学生对自我再认识的能力不强,刚步入大学校门,一些学生不能完全适应新的教学方式,因此产生学业上的差距,导致情绪低落、面对考试时焦虑、学习成绩有大幅度的波动、在学习上有过重的负担等,甚至有些学生失去了自信。这一系列因素会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严重的还会导致心理疾病,使学习和生活受到影响。

2.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弱

人际交往是每个人健康成长的基础,人际关系在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中,是一个比较敏感的问题。常有学生因为不擅长处理人际关系,造成了人际关系紧张。高校学生来自全国各地,个性、习惯、风俗等各不相同,在步入大学之前,独自处理人际交往问题的经验不多。而高校的人际交往日趋社会化、复杂化,由于缺乏锻炼和经验,生活习惯和观念又相对个性化,以自我为中心,在心理准备不足的情况下难以应付复杂的局面,难免会有矛盾与冲突发生。部分学生不愿意对老师和同学敞开心扉,与老师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也不多,但又迫切想要得到师生、朋友的理解和关注。长期紧张的人际关系,容易使学生患上焦虑的心理疾病,有可能还会出现对周围同学的敌视和报复心理。

3.缺少健康的爱情观

大学阶段,学生心理和生理发展日趋成熟,他们渴望与异性结交,建立两情相悦的恋爱关系。然而,大学生思想单纯,社会阅历浅,在恋爱的过程中忽视对社会责任的思考与认识,感情缺乏稳定性,极易陷入感情漩涡不能自拔,不能独自承受困难和挫折,导致与异性交往困难,产生焦虑、烦躁、自卑等病态心理。

4.就业压力大

社会环境不断变化,困扰大学生的首要问题便是就业难、择业难。人才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而大学生的就业心理与期望值与社会现实需要有一定的差距,在面临择业时,通常对自身和行业的环境了解不够充分,普遍存在求高薪、求舒适、求名气的心态。较高的期望值导致了很多即将毕业的高校学生高不成低不就,使就业难度增大。一些心理适应能力和承受能力弱的大学生,很容易出现焦虑、烦躁甚至抑郁等不健康的心理问题。

二、改进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对策

新形势下,心理健康的教育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教育工作者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

1.塑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在新生入学后,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使学生尽快适应新的环境,缩短心理适应时间,帮助其尽快投入大学学习和生活中;開展新生心理健康调查,发现与预防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使学生得到具体的心理健康指导;在不同时期,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讲座,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2.建立心理咨询机构

结合心理科学和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技术,以谈话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帮助、指导和教育。学校应构建专业的心理辅导教育队伍,建立心理保健网络体系。对辅导员、班主任老师进行专业培训,使其具有一定的心理专业知识,能够区分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全面普及学生的心理情感知识,通过心理咨询,帮助学生排解心理困扰和障碍。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学生生活成长的环境主要就是校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能够影响心理素质的养成。完善校园文化生活的形式与载体,丰富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的开展形式,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心理指导,使学生自我认识得到进一步深化,个性得到充分发展,适应能力得到改进。进一步完善奖学金、助学金制度,使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得到帮助。

4.倡导健康生活方式

大学生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吸烟、酗酒、赌博等,易导致不良情绪和心理障碍;而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如作息时间不合理,睡眠不足,也容易产生焦虑、压抑、情绪低落等心理问题。为此,要注意培养大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保证睡眠时间充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大学生形成健康心理有重要意义。

三、结语

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是拥有健康的心理。因此,高校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争取培养出更多身心健康、人格健全、适应社会要求的新型人才。以此促进高校自身发展和社会进步,提高全民族素质。

参考文献:

[1]毛军.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与对策[J].包头医学院学报,2007,23(2):198-200.

[2]邢旭.高校学生心理现状分析与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19(11):183-184.

[3]张宏斌.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与对策[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26(5):134-135.

责任编辑:孙瑶

[作者简介]倪海军,吉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高校大学生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大学生就业趋势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