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常性与现代性:民国城市公园与市民生活

2020-04-27吴昌喻佳

现代交际 2020年6期
关键词:现代性公园

吴昌 喻佳

摘要:城市生活基于一定的空间展开,更宜在日常生活世界中加以观察与理解。民国时期,作为公共空间的公园的辟设,不仅开启了城市居民追求生活现代性的新征程,也成为集中展示日常生活的寓所。它吸引了市民、精英、商人、政府等多种力量的参与。而公园生活恰好体现了彼时城市生活中日常性与现代性这两个紧密相关的重要维度,即在公园这一公共日常生活空间中,一种现代性生活方式的体验与形成和现代生活观念的养成,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塑造与诠释公园生活的日常性。

关键词:公园 市民生活 日常性 现代性

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06-0091-02

清末民初,公园的出现使国人拥有了新型的公共活动场所。在公园内,国人体验了以西方物质文明为表征的现代生活,“这种现代生活不仅体现在物质层面的愉悦和感受上,更反映在都市人价值观念层面的更新与变迁上,启蒙了他们观念的变化”[1]。作为现代生活的象征,公园的出现和发展,特别是它与广大市民的互动,共同塑造与诠释着日常生活的现代性。

一、休闲娱乐生活

作为新型公共活动空间的公园,它辟设的初衷在于为广大市民提供休闲娱乐的活动空间。在公园出现以前,人们的主要公共活动场所,不外乎茶馆、庙会、戏院、街道、弄堂、河边、树下。民众的休闲娱乐生活也“总是以民俗生活的形式加以体现,两者常常是二位一体的”,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庙会了。[2]这些地方,要么就是嘈杂、拥挤、卫生条件差、缺乏管理,要么就是有时间、空间限制。公园可就大不一样了。公园小则数亩、几十亩,多则百亩,与密集的街道和房屋相比可以说是空旷多了。公园远离闹市,优美的环境对于身心健康无疑是有利的,也是公园能够成为民众休闲场所的基本要素。公园里娱乐活动颇多,这也是吸引广大市民前往的重要原因。在公园里,除了观赏风景、喝喝茶、聊聊天,还能看电影、观展览、听戏等。显然,公园的出现为民众生活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就如宁波中山公园出现以前,“民众娱乐集中之地,为城隍庙”,从“去年城隍打到”后,“今遂改其辙以至中山公园,是以万众心理,不约而同”[3]。这种空间的转移表明的正是传统生活方式向近代生活方式的转变,这也正是广大市民在公园内所体验到的现代生活的必然结果。

二、文化教育生活

对于民众而言,公园的出现为城市生活注入了新的文化元素,透露出浓厚的现代文化气息。公园在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的同时,也在塑造民众的精神和文化内涵。公园因被赋予了一定的文化内涵,从而能够向人们传递特殊的知识与文化信息。可以说,对公园这一空间的认识过程,是人们对知识和文化的追求过程,具有提升内在精神和文化品质的功效。公园内经常举办电影、戏剧、演讲比赛等,以其生动鲜明的直观性让一般民众大饱眼福。借助这些,人们往往可以看到许多新事物,感受文化知识的魅力。例如,电影是现代文明的表征,是近代科技与文化艺术的结合。观看电影不仅仅是一种现代生活方式,更是现代文明的体验。“其实,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化体验与生活方式,电影文化在近代中国的生长和展开昭示了一个时代的思想潮流与风气转变。”[4]阅报社、图书馆、宣讲社、民教馆等文化机构不断出现与发展,开展了许多知识普及与宣传活动,以及社会教育和平民教育。通过馆内的图书、报刊、画报等,人们了解到了原有视野范围之外的事物,多姿多彩的世界,多元的文化,等等。政府也积极提倡一系列积极健康的活动,引导民众建立新的生活方式和观念。

三、日常交际生活

公园以其优美的环境和多姿多彩的娱乐生活,将人们从自我的狭小空间吸引到社会化的大众范围内的空间,为广大民众进行交际提供了绝好的处所。公园在催生和形塑民众新式生活的同时,也在改变着人们既有的社会关系。公园的出现为民众与朋友、家人、同事接触和聚会提供了好去处。繁忙的工作后,人们便可相聚于公园,边玩边聊。至于聊天的对象既可以是熟人间的,最具意义的就是将陌生的彼此通过谈话的形式联系了起来。民众的交际和公园内的谈论,就共同关心的问题,在一定时期便成为一种社会舆论。由此,公园在提供民众交际之中催生了现代公民意识。公园也是男女交往与寄情的理想处所。传统文化社会,女性一般是受“大门出,二门不迈”“男女授受不亲”思想观念的束缚,女性很少有公共的活动空间,更不可能有太多的男女交际活动发生,处于封闭的空间。而近代公园的开放性、大众化和平等性为女性空间的扩展提供了平台。走入公园你会发现,游人中,“最多的都是双双成对的挽手良伴,好像从北方飞来的燕子,表现出丽娜的天真”[5]。与普通民众一样,当时的政治任务、文化名人、艺术工作者等也经常游玩于公园,参加各种社交活动。

四、政治生活

公园所体现的自由与开放是以一定的行为规范为前提和保障的,不可能超然于政治之外,反而往往成为政治力量千方百计所要触及的地方,进而切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从公园规划与建筑布局中,我们可以看到政治意识形态的渗透。很多公园名字被贯以“中山”二字,是与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国家趋向统一,国民党政治意识形态向社会渗透这一社会结构和价值体系相关联的。国民党和國民政府在创造出了以“三民主义”为价值内涵的“中山”符号后,继续通过公园的空间进行价值和意识形态的建构,以实现中山主义的永恒,权力的永恒。掌握上层权力者往往通过传统的园内建筑加以实现上述目的。如宁波中山公园入口即建有遗嘱亭,内有总理遗嘱碑,上刻孙中山警世之言。奉化中山公园内则建有中山纪念堂、中正图书馆、淡游山庄等革命政治意义性建筑。政府还通过举办各种纪念日、集会、游艺活动、演讲、展览等形式来灌输政治意识,强化政治符号。公园内最为重要的集会就是纪念孙中山的一系列活动。公园内的这些活动因其固定化、程式化而成为制度时间,孙中山符号正是透过纪念这一制度时间与仪式时间而嵌入民众的实际生活,并对社会文化建构产生影响。[6]政府也会通过“破旧立新”,以创造新式生活的口号,干涉公园内游客的活动,以塑造意识形态下的新国民形象;经常性地举办各类教育补习班、教育活动,以开启民智,将民众塑造成为新国民。

总之,城市生活是以空间形态为基础的,民国时期公园的出现与发展见证了城市的历史变迁,是一个城市文化的真实写照。公园给民众带来的是全新的生活空间,意义深远。多种娱乐活动、文化活动、社会活动、商业活动、政治活动等在此上演,丰富了民众的日常生活。这种现实生活也促进了人们对新生活的新认识。最为重要的是,“塑造着现代城市人的性格,从而促进了近代城市人的社会化和现代化,推动了城市现代化的进程”[7]。

参考文献:

[1]苏智良,江文君.法国文化空间与上海现代性:以法国公园为例[J].史林,2010(4):32.

[2]老记者.对于开放游艺场的贡献[N].五味架时事公报附刊,1930-02-20.

[3]徐文明.现代转型与民国时期宁波市民的文化娱乐[M].宁波:宁波出版社,2010:170.

[4]刘潇雨.看电影:一种新式文化体验在中国(1896—1921)[J].汉语言文学研究,2014(4):113.

[5]曾剑平,陈安如.空间语与文化[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73.

[6]陈蕴茜.时间、仪式维度中的“总理纪念周”[J].开放时代,2005(4):65.

[7]扶小兰.电影与近代中国城市市民生活的变化[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62.

责任编辑:张正吉

[作者简介]吴昌,中共杭州市临安区委党校教师,硕士,研究方向:地方文化研究;喻佳,中共杭州市临安区委党校教师,硕士,研究方向:地方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现代性公园
谈李少君诗歌的“另类现代性”
在公园里玩
开车去公园
重构现代性
返璞归真
一见如故
艺术追问多样的世界
我们在公园里
关于现代性
现代性:未完成的和不确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