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军民融合背景下重庆“民参军”问题研究

2020-04-27王洋琼周叙宏

现代交际 2020年6期
关键词:军民融合重庆

王洋琼 周叙宏

摘要: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推动经济、技术等各个领域更深、更广融合,能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提供丰厚的资源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而“民参军”是军民融合发展重要方向之一。针对全国军民融合发展新形势与新要求,重庆作为直辖市,在军民融合过程中具有独特的发展优势。基于此,从军民融合视角看,更要解决好重庆的“民参军”问题。

关键词:军民融合 重庆 民参军

中图分类号:F42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06-0054-03

自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实现强军梦、中国梦,在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军民融合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也是军民融合由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过渡、进而实现跨越发展的关键期。”[1]军民融合的目标是激励民企进入军工生产,并和传统以国企为主的军品生产企业竞争以提升相应技术,从而能为我国的军队提供更加先进的装备,进一步促使国企提升自身竞争力。

针对军民融合发展这一问题,相关学者纷纷提出自身见解。首先,关于军民融合时间的问题。牛振喜(2011)在文中总结到,俄罗斯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了军转民,而日本和欧盟是在“二战”之后开始实行军转民[2]。韦文求(2018)认为国外诸多国防科技较为先进的国家大都较早注重科技军民融合。其次,推进军民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3]。陈胜(2018)提出如今國家局势错综复杂,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对我国极为重要,因此如何实现军民融合是一个极为迫切的问题[4]。高青松(2018)在文中提到军民融合的关键是打破军和民分割的局面[5]。张于喆(2018)认为要顺应技术演变规律,利用低成本高收效的方式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6]。王鸿博(2018)则是强调在实现军民融合的同时要结合当代的大数据时代背景[7]。上述研究表明军民融合是一个较为热门的重点话题,但目前关于军民融合“民参军”问题研究相对较少。

从近些年发展进程来看,我国在“军转民”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而在“民参军”方面发展较弱,但从侧面反映了“民参军”存在更大上升空间。为响应党的号召,全国掀起了“民参军”的热潮,所谓“民参军”,即民营企业、民营资本,或者以民品为主的国资进入军工行业[8][9]。众所周知,重庆坐落于大西南,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兵工厂基地,也是国家重要的现代化制造业基地,重庆在推进军民融合发展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基础和优势[10]。因此,面对全国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这一号召,重庆更要积极响应。目前重庆推进军民融合发展,既有其优势所在,也存在诸多问题,其中“民参军”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基于此,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探讨重庆军民融合“民参军”现状及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以期为重庆军民融合的健康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一、重庆军民融合“民参军”现状

1.重庆相关企业发展情况

重庆始终响应党的号召,坚定跟随党的步伐,目前其军民融合发展已有成效;其中最为显著的是通过培育长安汽车等行业龙头企业,重庆已形成汽车、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集群。而军博会的成功开展,对重庆军地资源配置、创新平台搭建方面有着更加深远影响。重庆力争形成军民协同创新强大合力,加速“军转民”的进程,兼顾“民参军”的发展,推动军民融合发展。此外,近年来两江新区等已成为国家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园区,被赋予军民融合带头创新功能。

2.重庆“民参军”基本情况

首先,重庆出台了“民参军”相关政策。随着《重庆市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十三五”规划》等相关政策文件的出台,重庆的相关民营企业有了明确的目标和更为规范的发展规章,这对于民营企业积极投身于“民参军”具有指导意义和动力支持。

其次,重庆丰富了“民参军”信息平台。重庆举办的军博会,为重庆军工企业获得了更多的项目,也带来了更多流动资金。同时,重庆建立了军民融合协同创新研究院、重庆汽车智能制造与检测产业技术研究院等一批新型高端研发平台。

最后,重庆建立了军民融合资金专项渠道。在第九届军博会上,科风投发起成立重庆市军民融合创投基金,目标规模50亿元,主要聚焦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行业,以军工院所改制及军民两用技术的双向转化为投资重点。此外,重庆军民协同创新研究院设立了首期规模20亿元的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基金,吸引优秀的研发团队带项目来渝转化并产业化,这一重大举措在未来几年对于重庆“民参军”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二、重庆军民融合“民参军”问题分析

1.对“民参军”的认识高度不足

首先,从民营企业角度来看,重庆大部分民营企业对参与军工生产整体认知不足。民营企业虽然对“参军”热情高涨,但不少企业对“参军”仍存在一定盲目性,对军用技术产品研发的成本和风险预估不足。此外,与传统军工企业相比,民营企业在信息保密、知识产权管理等方面存在明显劣势。

其次,从军工企业角度来看,受传统思想影响的军工企业往往更关注“军转民”的向外扩张,却忽略了“民参军”的对等合作。对于同民营企业的合作,许多军企仅将民营企业视作现实或潜在的竞争对手,不愿进行核心技术的联合研发,这些传统观念极大影响了民营企业顺利进入军工企业。

2.“民参军”门槛高,准入难

军工企业具有特殊性,常涉及关系国家安全与机密,因此“民参军”存在门槛高,准入难问题。众多民营企业表示,在进入军工企业之前,民营企业首先需要办理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生产单位保密资格认证等“四证”,且办理相关手续的审批程序过繁,审批周期过长,同时获得“四证”资格认证时间长、难度大。同时,受历史和现实的众多因素影响,军工企业与军方、政府部门之间形成了复杂的关系网络。这些因素共同导致重庆“民参军”门槛过高,准入过难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延长了民营企业和资源进入国防科技工业的进程,进而不利于“民参军”深度融合发展。

3.“民参军”信息沟通渠道不畅

虽然目前重庆丰富了“民参军”的信息平台,但重庆“民参军”信息获取渠道仍存在不畅通问题,主要表现在民营企业难于获取军工产品市场信息,军方无法准确获得民营企业技术信息两个方面。

首先,由于受军工单位保密性、重庆“民参军”信息平台相对较少等因素影响,民营企业往往无法参与军品需求方案的讨论和设计,也缺少参加论证和研发的机会,因此难以获得完整、准确的军品需求信息。

其次,“民参军”信息沟通渠道不畅,导致军方对民企技术等方面知之甚少,进而出现某些民营企业尽管技術先进但未能顺利进入军品市场的局面。事实上,造成上述问题的根源是军民两大系统各自为政,缺乏信息交流平台,造成信息不对称,从而限制民营企业参与军品市场的竞争,也不利于军工行业对民营资本的充分利用。

三、重庆军民融合“民参军”相关建议

1.加强对“民参军”的正确认识

重庆要促进其“民参军”的健康发展,必须首先加强对“民参军”发展观念的正确认识,明确民参军的重要意义。

首先,对民营企业来说,要提升对参与军工生产的整体认知。重庆民营企业在对“参军”保持高度热情的同时,也应该理性“参军”,克服盲目性,正确预估军用技术产品研发的成本和风险后再作出相应的决策。同时,民营企业要充分利用自身技术和国家政策支持等优势,及时更新相关管理理念和丰富自身经验,主动参与军工生产,提升自身的企业形象,这有利于自身的长远健康发展。

其次,对军工企业来说,要摒弃传统观念,充分利用民企的产品低成本等优势,重视与“民参军”的对等合作。具体做法如让重庆民营企业参与军品的研制和生产;让民营企业参与重庆兵工厂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合资合作组建新的股份制项目公司;让重庆各类民营科技和经营管理人才应聘于军工企业,扩充军工人才市场;让重庆民用科研机构参与国防科研项目的申报,从而推动军民融合向更深层次协同发展,全面提升国防能力,促进重庆市经济转型发展的宏伟目标。

2.合理降低“民参军”准入门槛

由于军工行业涉及国家安全与秘密,其行业产品的需求方和购买方大多为政府,不能全按市场竞争性产品进行定价,因此“民参军”设置一定门槛是必要的。但当前重庆“民参军”准入程序复杂,应允以简化。

首先,重庆地方政府或社会机构可以举办具有权威性的军民融合项目推介会及相关的研讨会和培训班,用公开透明的形式为民营企业提供从申请到审核到实施等环节的工作指导;同时简化准入审查手续,积极推进“两证”联合审查,简化“民参军”准入审查程序,降低取证周期和成本,积极组织协调民营企业参加“四证”办理,提高办证效率。

其次,在产业层面应注重产业融合,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为目标,重点关注产业整合;在市场层面应营造“民参军”公平竞争环境,降低军工技术研究门槛,促进民用高科技向军工领域转移的推广,探索建立互相适应的生产机制;在区域层面应构建融合示范,支持军工技术研发与生产投资多样化,鼓励通过知识产权“参军”,选择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军民融合基地,开展军民共享技术项目管理,促进军民技术转化。

3.完善“民参军”的信息沟通渠道

针对目前重庆在民营企业难于获取军工产品市场信息,军方无法准确获得民营企业技术信息两方面问题,我们有必要建立健全“民参军”的信息沟通机制。

首先,针对重庆军民融合产业发展中信息沟通不畅,要建立和完善供需信息沟通机制,包括搭建信息对接平台,拓宽交流合作渠道,丰富信息发布内容,使民企能及时了解军方所需产品。同时,军方能快速了解民企所拥有的技术与能生产的产品,从而促进军民资源共享和军民产业共赢发展。

其次,利用大数据建立军事需求信息分类、分级发布机制,搭建“军企—民企最新信息交流共享互联网平台,这既符合军工保密要求,又适应民企发展特点。而通过“信息交流共享平台”,军企可以发现民用高新技术的军用潜能,及时与具备较强技术和较大发展潜力的民营企业合作。而民企也能够通过正式渠道获得与军队建设相关的需求信息,进而结合自身的优势参与军队现代化建设,打破以往军民信息不对称的状况。

四、结语

自党的十九大把军民融合发展作为国家战略以来,全国上下、军地各部门就军民融合发展问题作出了极大努力。近年来,全国“民参军”制度法规逐步配套完善,民营企业、民用技术和民间资本参与国防科研生产活动取得显著成效,有力地保障了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推进。重庆作为国家重要的现代化制造业基地,积极响应国家“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号召,目前已(下转第53页) (上接第55页)取得许多显著成果,但相较于全国“军民融合”发展整体要求来说,重庆目前还存在对“民参军”的认识高度不足;“民参军”门槛高,准入难;“民参军”信息沟通渠道不畅三方面的问题。鉴于此,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在分析重庆军民融合“民参军”问题基础上,相应提出了加强对“民参军”发展的正确认识;合理降低“民参军”准入门槛;建立健全“民参军”的信息沟通机制三个相应建议,这对于重庆及全国军民融合的长远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未来我们将致力于“民参军”更深层次问题的研究。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7-06/20/content_5204059. htm.

[2]牛振喜.各国军民融合的历程及我国军民融合的对策[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23):130-131.

[3]韦文求,林雄,徐军.国内外推进科技军民融合的主要做法及对广东的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2018,38(13):65-70.

[4]陈胜.推进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思考建议[J].经济研究导刊,2018(28):28+32.

[5]高青松,宋倩倩.军民融合研究进展及评述[J].经济体制改革,2018(2):63-69.

[6]张于喆,周振,石昱馨.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形势和政策建议[J].宏观经济管理,2018(9):37-42+54.

[7]王鸿博,沈鸽.大数据在军民融合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8,27(4):37-39+49.

[8]蒋浩.我国发展军民融合产业的实践及思考[J].宏观经济管理,2018(5):68-72.

[9]于宗林.中国和平利用军工技术协会第三届理事会工作报告[J].中国军转民,2011(12):25-35.

[10]重庆:军民融合结硕果,“融”出发展新动能[EB/OL].http://cq.people.com.cn/n2/2018/0623/c365401-31736030.html.2018-06-23.

责任编辑:张正吉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大数据背景下互联网P2P借贷信用风险预警机制监管制度研究”(14BGL033)。

[作者简介]王洋琼,重庆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互联网金融、数据挖掘。

`

猜你喜欢

军民融合重庆
2020年重庆成绩单
重庆之旅
数说:重庆70年“账本”展示
视觉重庆
视觉重庆
视觉重庆
军民融合产业的四川探索:产业基金的逻辑和方案
特朗普的“军民融合”政策能兑现吗?
军民融合模式在舰艇指挥人才培养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