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护理服务对脑梗死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干预的临床疗效观察
2020-04-27张小萍
张小萍
(呼伦贝尔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内蒙古 呼伦贝尔 021008)
脑梗死是神经内科最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之一,其具有高致残率、高患病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等临床特点[1]。本病好发于中老年人,是影响中老年人生活质量的主要疾病之一。脑梗死后焦虑、抑郁是其最为常见的并发症,研究数据表明[2],40~50%的患者病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情绪,其中重度焦虑、抑郁情绪20%以上。脑梗死后焦虑、抑郁具有极大地危害,严重影响患者的依从性,是患者疾病恢复缓慢、复发、甚至导致医患纠纷的重要原因[3]。我科采用优质护理服务对脑梗死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干预取得了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呼伦贝尔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20年01月~2020年06月初次诊断脑梗死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各30例。入选患者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关于脑梗死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经CT或MRI证实。观察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56~76岁,平均(63.75±8.56)岁;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58~79岁,平均(60.02±8.73)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同时给予优质护理服务。具体方法:(1)健康宣教 科室建立护理指导小组,由护士长、责任护士、护理员组成。采用通俗易懂的言语向患者及家属说明脑梗死的临床表现、发病的诱因、二级预防措施、住院治疗的注意事项等,让患者及家属了解疾病,消除恐惧心理。宣教的方式可多种多样,可采用图片解释、口头宣教、视频等方式进行针对性健康宣教。(2)心理护理干预:及时、高效的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交流,了解患者近期的心理状态,解答患者的疑惑,使患者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积极配合早期康复训练。(3)环境干预 结合患者身体状态及个人喜好,积极调整病房内的温度、光线、通风, 鼓励患者间互动交流。(4)依据患者体质不同、对疾病耐受能力的不同,指导其进行早期及合理的康复训练,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动态监测,依据病情发展的每个阶段制定不同的护理内容,并随时调整康复进程。(5)出院前康复宣教 指导患者及家属出院后注意事项,定期复查,教授一些基本康复技能训练的方法与技巧,争取患者家属的支持与配合,完成后期康复训练。
1.3 观察指标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评估。两个量表均为得分越高,提示焦虑、抑郁情绪越重。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结束,采用SPSS 16.0统计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t检验,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 果
2.1 患者焦虑自评量表评分(SAS)比较
护理2周后,观察组S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焦虑自评量表评分(SAS)比较( ±s)
表1 两组患者焦虑自评量表评分(SAS)比较( ±s)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30 48.13±8.86 32.03±7.86对照组 30 48.85±9.13 43.15±8.25
2.2 患者抑郁自评量表评分(SDS)比较
护理2周后,观察组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抑郁自评量表评分(SDS)比较( ±s)
表2 两组患者抑郁自评量表评分(SDS)比较( ±s)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30 54.15±6.25 32.75±6.53对照组 30 53.75±8.75 46.02±6.76
3 讨 论
脑梗死后焦虑、抑郁情绪早期可无典型病例表现,极易被掩盖,对于患者梗死后出现的沉默寡言、情绪低落等症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最终不良情绪进一步加重,出现躁狂、抑郁、甚至自杀行为,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4]。因此,充分且必要的心理护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实际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需关注患者的心理护理干预,当发现患者存在不良情绪时,需按既定的方案进行疏导,最终达到患者康复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