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在医院COVID-19疫情防控中的应用与展望

2020-04-27吴燕君WUYanjun朱峰ZHUFeng张锐利ZHANGRuili

医院管理论坛 2020年10期
关键词:门诊肺炎新冠

□ 吴燕君 WU Yan-jun朱峰 ZHU Feng张锐利 ZHANG Rui-li

今年1月21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的肺炎纳入法定传染病乙类管理,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1],我院信息中心启动快速响应程序,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协助医院强化疫情防控体系的同时,运用互联网医学、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手段,建立了基于网络的疫情诊断、防疫的远程诊疗系统,取得了初步的抗疫成果。截至2月29日,医院累计收治台州各市区县确诊病人143名,其中危重症1例、重症24例,125名感染患者均已治愈出院,做到了患者零死亡,医务人员零感染。

医院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难点

1.医院人流量大,交叉感染风险高。此次新型冠状病毒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爆发时间临近春节,省内有大量经商、务工、求学人员从武汉返浙,其中就包含了潜在感染的病人。尽管浙江省政府第一时间启动了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病毒蔓延的惊人速度和扩散范围的未知性,对防控提出了史无前例的要求,迟一秒的确诊、隔离,就会造成潜在的扩散、指数式的病患增长。医疗机构作为疾病诊疗中心,交叉感染的几率更大。仅我中心临海院区,日门诊量可达8000~10000人次/日,且在疫情初期,民众存在恐慌情绪,增加了发热门诊的压力。

医院实行体温三道岗检测,医院大门设专人专岗进行体温检测及流行病学史询问,因考虑到疫情物资储备及病人排队就诊问题,第一道采用额温枪检测,方便快速通过,第二道门诊及住院大楼一楼采用红外线体温仪检测,第三道候诊台采用耳温枪检测。有文献报道,额温枪及红外线体温仪对异常体温检测存在缺陷,对潜在的发热病人难以第一时间识别[2-3],也就无法按照原定流程,由专人引导至发热门诊就诊。这部分病人可能通过自助挂号、取号,在医院候诊大厅、医技检查楼甚至住院部来回走动,存在严重安全隐患。

2.疫情防控医疗资源紧缺与患者集中就诊的矛盾。疫情初期,医院在对发热门诊周边环境、内部区域进行改造及排班调整的第2天,发热病人就诊量增加为平时的3倍多,医院通过弹性调整排班,增设夜帮班以及二线班,方基本满足就诊要求。其中包含了许多低热、无明确流行病学接触史甚至无症状病人,主要原因是民众对疾病认知不足造成的恐慌情绪,不仅令医疗资源吃紧的情势雪上加霜,同时也增加交叉感染的风险。

3.院感防护意识薄弱。根据国家及省卫健委发布、更新的各版新冠病毒防护、标本采集、检测及生物安全指南[4-5],我中心采用线上、线下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对全院所有职工进行培训,并要求完成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知识培训测试。对一线医务人员采用网络点对点培训,共完成4次院感防控知识培训。医院院感督导组在巡查时仍发现许多问题,包括未按照规范佩戴、摘除口罩,未按照规范穿脱隔离衣、防护服等,反映出医护人员的防护意识仍然存在薄弱之处,亟须设立客观考量及监测标准,督促其改进。

4.隔离病区管理。根据国家卫健委实时更新的新冠肺炎诊治指南[6-7],对一线医务人员进行培训,组建微信工作群,线上沟通病情,提升效率。同时,成立新冠肺炎院级救治专家组,对一线医务人员处置发热病人存在疑问时提出诊疗指导意见。但是,鉴于医生个人诊治经验不同,且隔离病区定期更换不同批次医生,新旧批次交替时容易出现诊疗不规范的情况。此外,医院每日组织多学科专家讨论,专家组由不同院区的核心成员组成,反复进出隔离病房,不仅影响工作效率,更增加了暴露风险。

普通病区发热病人管理。前移病毒防疫关口是保障住院部病人安全的关键。病毒感染存在潜伏期,难以早期识别,部分无症状病人因其他专科疾病收住入院,可造成科室医患交叉感染。对于在院病人,医院每日有体温监测,但对出现呼吸道等其他症状的病人缺乏监控,且不能在第一时间反馈给管床医生,因而不能及时对病情做出合理评估及判断,易导致疫情扩散。

5.医疗机构之间的合作难度提高。基层医疗机构因其医疗资源有限,医护人员诊治经验不足,对疑难病人诊治能力不足,需要上级医院指导。传统的会诊方式需要在医疗机构职能部门备案,专家搭乘交通工具去基层医院会诊,不仅效率低,而且对于需要多学科联合诊治的疑难病人,可能延误病情,增加不必要的感染风险。

信息化在医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实践

基于新冠肺炎疫情及其医疗应对特点,医院在互联网医学中心建立了线上服务系统,提供疫情防控期间的咨询、防治服务。

1.建立新冠肺炎防治专线。1月22日,集成在线图文咨询、电话热线、远程医疗的“新冠肺炎防治专线”在国内率先上线,专家24小时值班座席,免费为百姓提供权威解答。专线开通当天,就有600多人次咨询各种问题,专线日咨询最高达2861人次,每天有30~40位来自湖北的咨询者。通过防治专线,用信息流代替人流、物流,减少搭乘公共交通、前往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交叉感染风险。截至2月29日,在线咨询总量18580例次,其中新冠肺炎咨询8262例次,覆盖全国29个省份,电话热线41558次,中心共1000余名医护志愿者不舍昼夜参与。

开设线上专家直播专栏,提供各种专科疾病的科普讲座、居家护理方法并指导科学防控病毒,目前已经开播11期,观众可与专家在线互动,得到一致好评,在线观看人数达6988人次。

通过各种线上手段,不仅用医学知识指导个人防疫,减轻民众的恐慌情绪,更重要的是可以前置筛查关口,根据病人自查的情况进行区别处置,降低交叉感染风险。同时针对部分群众怕上医院的恐惧心理,以网络咨询一对一的沟通和隐私保护机制,给群众提供“软性”筛查方式。

2.开展线上配药服务,实现诊治闭环。传统的互联网医学中心,以网上预约挂号、图文咨询为主,问诊结束后需来院取药,且相关检验、检查需来院挂号就诊方能开具检查单,病人需在院内不同部门往返跑动,增加来院次数[8]。为避免交叉感染,中心开发了线上检验、检查开单及配药的信息功能模块。医生可以通过门诊医生站为异地患者开具检验检查单及药品处方,有效规避了病人流动带来的感染风险。截至2月29日,医院互联网医学中心为就诊的慢病及复诊患者累计开具处方1067例次,患者自取药物717例次,快递配送药品1773件。

3.院内临床决策辅助支持系统(Clinical Decision Support System,CDSS)助力门诊及住院病人管理

3.1 发热病人信息管理。开发身份信息体温登记小程序,各入口发现异常数据,可以实时登记,实现数据查询和跟踪。从自助机挂号病人信息入口开始,体温异常时,实时提醒病人做好防护至发热门诊就诊,预检分诊、门诊医生站、住院医护端落实病人信息共通,完成发热数据闭环管理。

门诊医生站增加流行病学史填报,系统自动将内容同步到电子病历中。决定收治病区的病人,必须完成新冠肺炎筛查组套,方能安排住院。打通门诊与住院收费系统,门诊医生可在虚拟检验、检查完成筛查组套,费用计入住院系统,前移筛查关口的同时,避免入院后重复化验检查及收费。同时,系统可自动识别7天内相关检验、检查,在开具住院证前,对于未完成组套检查的病人系统设置提醒及防呆功能,确保所有入院病人完成筛查。

3.2 住院病人信息预警。在住院医生站设置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风险评估表,所有新入院病人导入HIS系统时,自动弹跳窗口,管床医生必须完成内容填报,系统根据选项结果计算得分,根据结果判断风险程度,自动触发感染科会诊医嘱(见图1)。同时,利用临床决策支持系统,自动捕获住院病人电子病历中出现的症状、体征及检验、检查结果,后台数据整合达到风险值时,自动提醒主管医师。该系统也兼顾了管理终端功能,以病区为单位,整合当日病区病人发热以及相关症状的预警数据,汇总未处理及待处理病人信息,自动短信方式告知病区负责人,督促负责人落实整改科室情况。

4.临床路径流程化管理。随着对疾病认知的加深,国家及省卫建委不断更新新冠肺炎诊治指南版本,虽然经过线上、线下的方式持续培训医护人员,但临床一线人员对疾病知识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且诊治往往受医生的个人经验及习惯影响。互联网医学中心积极倡导新冠肺炎的临床路径化管理。经过中心新冠肺炎救治组专家、临床路径管理专家等多次讨论,结合国家卫健委公布的最新版本诊治指南,新冠肺炎临床路径应运而生,考虑危重型病例变异较大,目前应用临床的为轻型/普通型、重型新冠肺炎两条路径(见图2)。通过临床路径,新冠肺炎病例实现同质化管理,达到规范整治,并有效应对人员梯队交替的磨合期。

图1 住院病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风险评估单

图2 新冠肺炎临床路径格式化表单

5.线上病人随访。疫情期间,互联网医学中心开辟了随访专线,值班人员每天对咨询者进行随访,特别是对存在疾病相关症状、流行病学史或居家观察的人员,持续跟踪随访,并将医院发热门诊筛查出的回家观察病人以及所有确诊的出院病人随访工作合并到互联网上,形成线上线下完整互补的疫情防控闭环。

6.开展远程会诊。疫情初期,医院完成了感染科隔离病房、ICU负压病房、发热门诊、感染科等处18个4G移动视频监控设备的安装,对感染科医生工作站、第二会议室移动云视频会议系统进行改造调试,并完成对接恩泽公卫中心视频会议系统。中心专家组每日通过远程视频对隔离病区病人进行疑难病例讨论,实现与浙一医院的远程会诊。同时,帮扶基层单位完成远程会诊109例次。实现了疫情期间老百姓不出门也能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

医院信息化应用的价值及展望

针对此次新冠病毒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的特点,中心在传统防疫基础上运用互联网技术,以数据流动代替人员流动,前移筛查关口,有效降低了交叉感染风险。医院信息科联合多部门在现有的互联网医学平台基础上,扩充门诊医生站功能,使医生在完成线上问诊后,可进入工作站完成病历书写、开具检验/检查单及药物处方,并通过快递完成药物配送,病人可在家完成整个就诊过程。

随着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国内外大量临床决策辅助支持系统用于临床诊疗[9]。医院的电子病历已完成HIMSS 6级认证,实现了CDSS在电子病历以及用药安全及临床诊疗的应用。疫情期间,中心应用CDSS对住院病人进行新冠肺炎感染风险评估,协助医护人员早期识别疑似病例,降低感染风险。应用临床路径,同质化管理新冠肺炎病人,实现疾病规范诊疗。未来应进一步完善、优化CDSS系统功能,借助人工智能技术使之能够根据实时更新的临床指南等数据库,完成自我更新,对于医生诊疗与规定动作不匹配时,提出检测反馈。

3.基于云平台的数据整合功能。面对疫情爆发,卫生行政部门及医疗机构往往需要不同层面的数据,医务人员在一线抗疫需完成各种数据填报,不仅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也存在各种错报、漏报的风险。利用云平台患者身份证号为识别代码,可以全程实时跟踪病人去向,从挂号、预检分诊、就诊科室、辅助检查、取药、住院及转科、出院等节点,闭环式管理病人信息。有利于发热门诊就诊、住院收治、隔离病区病人转归等信息的自动收集与报送,方便卫生管理部门及医疗机构快速获取准确信息,实现部门联动和防控决策。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告2020年第1号[Z].2020年第1号,2020-01-20.

猜你喜欢

门诊肺炎新冠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四)
门诊支付之变
新冠疫苗怎么打?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护小知识
您想知道的新冠疫苗那些事
聚焦新冠肺炎
一分钟了解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
珍爱生命,远离“新冠”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治知识问答》
汉字小门诊系列(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