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激性护理干预对创伤性脑损伤患者清醒时间及认知功能的影响
2020-04-27苏艳
苏 艳
(濮阳市油田总医院,河南 濮阳 457001)
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是暴力作用于头部引起的脑组织损伤,病情发展较快,临床致残率、死亡率均较高。随医学技术不断发展,TBI患者经及时抢救大多可暂时脱离生命危险,但因患者脑干、下丘脑、皮层受到损伤,可导致意识障碍,引发昏迷,患者昏迷时间越长,可能发生的并发症越多,患者预后越差,死亡率越高[1]。TBI患者的长时间昏迷给临床救治增加不少困难,如何提高促醒效果,延长患者清醒时间,一直是临床研究热点。刺激性护理干预是通过感觉输入刺激患者脑电波活动,促进脑细胞功能恢复的护理模式,仲悦萍等[2]研究指出,将其应用于颅脑损伤昏迷患者具有一定的促醒效果。为验证此观点,探究其临床价值,本研究将刺激性护理干预应用于TBI,观察其对于患者清醒时间及认知功能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5月~2018年5月濮阳市油田总医院收治的TBI昏迷患者142例。纳入标准:年龄18~60岁;有明确头部外伤史;发病至就诊时间<12 h;入科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8分;经抢救后生命体征相对平稳;家属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多发伤、复合伤者;存在酗酒史者;存在脑血管病史者;肝、肾、肺等重要器官功能衰竭者;凝血功能异常者;伤前存在认知障碍、精神疾病或长期服用影响认知功能药物者;临床资料不全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71例。对照组男45例,女26例;年龄(39.27±9.84)岁;发病至就诊时间(4.98±0.95)h;GCS评分(5.82±1.24)分;损伤类型:硬膜下血肿27例、硬膜外血肿21例、颅内血肿12例、脑挫裂伤9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手术类型:开颅+去骨瓣减压53例、保守治疗18例。观察组男43例,女28例;年龄(38.42±9.71)岁;发病至就诊时间(5.13±0.98)h;GCS评分(5.74±1.13)分;损伤类型:硬膜下血肿26例、硬膜外血肿19例、颅内血肿13例、脑挫裂伤9例、蛛网膜下腔出血4例;手术类型:开颅+去骨瓣减压56例、保守治疗15例。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均进行常规护理,遵医嘱应用止血、促醒、抗感染等药物治疗,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常规进行按摩、针灸等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其基础上进行刺激性护理干预,主要内容如下:a)听觉刺激:询问家属意见后选择患者病前喜爱及熟悉的音乐或广播节目,以适当的音量给患者播放,每次播放30 min左右,3次/d,应用音乐疗法刺激患者听觉。鼓励家属在探视时讲述与患者一起的难忘经历,多陪护、关心患者,对患者进行呼唤性刺激。b)触觉刺激:通过按摩、拍打等措施刺激患者身体,在患者常规按摩治疗基础上,应用毛巾从肢体远心端向近心端摩擦患者皮肤,每次10 min,2次/d。在患者常规针灸治疗基础上,应用棉签刺激患者足底、耳垂、面部等敏感部位,每次5 min,3次/d。c)光照刺激:关闭病房门、窗,拉上窗帘,将病房灯光调暗,应用红、黄、蓝等彩纸包上手电筒,照射患者头部,使患者被动睁眼、闭眼,刺激患者视觉,每次照射10下,3次/d。d)嗅觉、味觉刺激:应用醋、白酒、风油精等刺激性物品靠近患者鼻孔处刺激患者嗅觉,每次2 min,5~7次/d。同时在病房放置患者病前喜爱的鲜花、熏香等物品,刺激患者。应用棉签蘸取酸、甜、苦、咸等液体,如白醋、糖水、浓茶等,刺激患者舌尖,刺激患者味觉,观察患者面部表情变化。e)运动刺激:帮助患者翻身、叩背、活动关节,帮助患者进行被动肢体运动,对容易挛缩的关节进行重点运动刺激,每次每个关节至少活动3遍,2次/d。在患者病情允许基础上帮助患者变换体位,进行缓慢体位变化的抑制型刺激及迅速体位变化的兴奋性刺激。f)记忆诱导刺激:康复后期根据患者病情,可让患者回到熟悉的生活环境,由家属反复讲述往事,对患者进行记忆诱导刺激,促进患者恢复认知功能。两组均连续干预6周。
1.3 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清醒情况,包括清醒人数、清醒时间。比较两组干预后认知功能,应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3]评估患者认知功能,总分30分,评分越高提示认知能力越强。比较两组干预后神经功能,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4]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总分42分,评分越高提示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比较两组干预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应用Barthel指数评估患者活动能力,满分100分,评分越高提示生活活动能力越强。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清醒情况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清醒情况比较[n(%)]
2.2 两组清醒时间比较
统计两组患者清醒时间,观察组平均(22.19±3.42)d,对照组平均(29.48±3.28)d,观察组清醒时间早于对照组(t=12.96,P<0.05)。
2.3 两组预后情况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MMSE、NIHSS评分及Barthel指数比较
3 讨论
TBI病情发展快,患者可能长时间昏迷,预后较差。现代康复理论认为,TBI患者损伤的中枢神经系统具有重塑性,通过语言、触觉等刺激可促进神经元再生,发挥神经系统可塑性,促进脑功能恢复,从而缩短昏迷时间,加速患者清醒,改善患者预后[5]。刺激性护理干预通过多感官刺激提高患者中枢神经系统紧张度,调动神经元兴奋性,降低患者觉醒阈值,促进脑部轴突生长,重塑损伤神经系统,从而改善患者意识障碍。听觉、触觉刺激可促进脑部血液循环,光照刺激可增加大脑兴奋灶,嗅觉、味觉刺激可提高神经细胞兴奋性,运动刺激可增加感觉传入神经系统刺激源,记忆诱导刺激有助于患者中枢神经功能恢复[6]。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较对照组清醒时间缩短,清醒率提高,同时干预后观察组MMSE评分及Barthel指数提高,NIHSS评分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刺激性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TBI患者神经功能及认知能力,具有较好促醒效果,可显著改善患者预后及日常生活能力。本研究中两组近期死亡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分析原因,因现代医疗水平提升,昏迷患者生存期明显延长,加之样本量较小,因此短期内两组死亡率未体现出统计学差异,后续可进行长期性的观察研究,明确刺激性护理干预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