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脱贫、基层党建与乡村振兴
——基于贵州塘约村的调研
2020-04-27王轶多苏利荣王培宇
王轶多,苏利荣,王培宇
(贵州理工学院交通工程学院,贵州贵阳 550000)
我国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应该有能力、有条件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1]。40年前农村改革打开了改革开放大局面,40年后的农村要开启现代化建设的城乡融合发展就要通过乡村振兴来实现,在当前脱贫扶贫工作取得大进展的背景下,各个贫困村在国家政策扶持下都在寻找适合发展、推动改革的办法并一步步摸索规律,总结经验。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和规模在逐年递增,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农业自身的承受能力也在递增,这就造成了农业生产的消极化,农村劳动力基本是妇女和老人。
乡村振兴要从三个方面着手:
(1)要在减少农村人口占比的同时关注留守儿童和孤寡老人的生活条件和生活保障措施,村中引进农业技术人员、回乡大学生等在农村进行创新创业,由新型科技人员更加科学有效的发展农业,旅游业等,改变农村生态环境。
(2)十九大中将土地承包经营权赋予农民,使农民的权益得到充分的保障,土地的承包者和经营人员可以在土地投入上可以大展身手,土地承包关系也将稳定起来,这时农户面临的选择也更加丰富,在进城务工和农作物生产中可以有流转的余地,合理使用自己土地的农户,也可以选择合适的产业,达到致富的目的。
(3)国家和地方要将中央惠农强农政策充分贯彻落实,同时加大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投入,使农村发展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共同进步。村委要积极寻找致富良方,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发展,逐步消除城乡间基础设施差异。
1 乡村振兴统筹推进:围绕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总要求
从2005年到2019年的14年里,中国农村人口不断下降,但农村总人口依然达到了5.5亿人以上,在2018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9.58%,中国社科院在京发布《2020年社会蓝皮书》指出:2019年,中国国民经济保持稳健发展,就业形势总体平稳,城镇化水平跨过60%的门槛。但即便这样,农村人口规模依然很大,这些人口在农村的生产生活,也是未来中国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也是中国的现代化能够稳步地、有根基地向前推进的必然要求。
乡村振兴战略要根据中国的基本国情,中国的发展正处于一个重要的时期: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是世界上人口第一大国,从国情和自身的发展规律来看,农村人口大规模减少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根据中国的特殊国情和阶段性特点,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不能轻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必须经由乡村振兴推动“三农”全面发展。
2 研究方法:从“个体”到“系统”
本研究从农村经济视角出发,探讨产业脱贫、基层党建与乡村振兴在这一个相对微观的农村社会中围绕治理结构的变化,从村民与村基层党组干部的日常生活进行分析,所以针对本研究课题,需实证分析,以点带面、层层剖析。以求得探索到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后果。具体的观察方式为观察走访和采访调查,借助当地村民的认知知识和秩序传统,为研究提供丰富的信息支持,更加准确的推进乡村振兴的发展。
2.1 数据来源
本此研究的数据来源分为两种:1.观察走访2.采访调查。
调查进行详细的分工,有针对性的重点贫困村民的系统问询,也对过路村民进行拉家常式的临时访问,将被访问者进行分类,从而得出更加理性的判断,增大研究信息的覆盖面。
2.2 个案研究的选择
本研究选择贵州省安顺市乐平镇塘约村为例。
塘约村地处乐平镇西北部,总面积5.7平方公里,辖10个自然村寨,11个村民组,921户3392人,有汉、苗、布依等5个民族生活在一起。全村属山区丘陵地形,森林覆盖率达76.4%,柏杨村境内有木材、竹子、煤炭等自然资源,林地资源面积1200亩,其中成材林蓄积量4万余立方米,竹子215亩[2]。
在2014年,村集体经济30543元,人均收入3789元,贫困户138户600人,30%以上的耕地撂荒,且乱办酒席陋习严重,人情支出不堪重负。2014年夏季,塘约村又遭遇百年不遇的两次洪灾,损失重大。灾后塘约村抓住深化农村改革机遇,在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村党总支因势利导,坚持党建引领、改革推动。村干部以“七权同确”为抓手,将分散的耕地流转到村合作社,组织村民走合作化的道路。2017年底人均年收入已达14685元,变成名副其实的小康村。
3 “穷则思变”——塘约村
科技脱贫和精准扶贫的根还是要归结于产业脱贫,产业脱贫真正的提高了农户参与产业化经营的积极性,加大贫困地区的土地利用率,达到增产增收的效果,是农民也能够亲眼见到产业脱贫所带来的变化,产业脱贫是一种相较而言更加有效的脱贫方式。在针对环境保护和土地利用率问题上,产业脱贫也能够有一个良好的引导作用,既可以成为贫困家庭的主要生活来源,有能够重新开垦荒田,改善目前面临的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基层党组织是党全部工作战斗力的基础,部分农村党员的文化水平较低和党员高龄化问题较为严重,导致部分贫困地区在脱贫道路上难以体现和发挥先进性,无法进行科学有效的改革,造成党的惠农政策、扶贫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出现偏移,影响的党的形象,部分党的意志、政策无法得到全面落实,只有基层党员时刻不忘自己的身份,不忘记党的奋斗目标,在是是非非上立场坚定,以党建促进经济,带领村民发家致富。
3.1 产业发展
塘约村土地确权之前全村的耕地面积是1572.5亩,经用仪器测量和土法丈量后,确认的全村耕地面积是4862亩,多出了3289.5亩。
塘约村按照“村社一体、合股联营”的发展思路,建立“金土地”合作社,按照“稻鱼共生、休闲观光、科技示范”的规划,采取“党总支+合作社+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鼓励村民以土地、资金等形式与合作社联营,建立精品水果,绿化苗木等高效生态循环基地。合作社根据村民的亩产量,进行分级估价,折算股份。在年终按合作社30%,村集体30%,村民40%的收益分配模式进行利润分成,让农民依靠土地创业就业,让土地更加集中、生产更加集约、效益更加凸显,促进村集体与村民“联产联业”“连股连心”。
塘约村以党建为引领,建立土地流转中心、股份合作中心、金融服务中心、营销信息中心、综合培训中心和权益保障中心“六个中心”,形成“1+6”模式,解决了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土地撂荒、农村劳动力流出、贫困户资金难以筹集等问题,抵御了市场风险,使村民权益得到了保障,在2014年到2017年,使农民人均收入由4000元提升到11200元,使村集体经济从不到4万元提升到312万元。
引进平坝农村信用合作联社金融服务入驻塘约村,采取“3+X”信贷模式。运用信用社的信贷产品,在完善农信社、合作社、农户各方利益联结机制与风险共担机制的前提下,引导农村经济组织、公司、合作社、专业大户、农户等产权主题抵押担保贷款,让新型经营主体、合作社、村集体及贫困户抱团发展。借款主体申请贷款时,农信社的授信额度最高可缴纳风险基金的10倍,利率在同期同档次基础上下浮动10%。借款人违约时,合作社先从村级金融担保基金中提取资金扣还金融机构,再由村委会对借贷人事前抵押的产权进行处置[3]。
农民专业合作社受村支两委管辖,下设监事会和理事会,分管市场营销中心,农技培训中心,妇女创业联合会,运输公司,建筑公司,劳务输出公司。村干部16人进行分工负责,村民小组11人负责联络的管理模式。
塘约村2017年种植香葱150亩、大蒜300亩、韭黄700亩、芹菜300亩,在一产基本稳定的基础上,村里发展蔬菜深加工车间、中央厨房、羊肚菌加工车间、妇女创业园。
塘约村作为全市深化农村综合改革试点村,正在规划文化广场、水上乐园、水疗馆、湿地公园、家庭农场、蔬菜水果种植基地等设施,打造聚休闲、游泳、垂钓、观光、避暑为一体的美丽乡村,为将来发展旅游业,依靠旅游业与种植业带动村庄经济的发展奠基。
3.2 基层党建情况
塘约村有一个党总支,下设4个党支部,4个党支部由10个党小组组成。同时又在每个村民组成立了组委会,每15户选出一个代表。党小组和组委会之间互相监督,互相支持。塘约村实行监督管理制度,分为党员、村干部监督管理制度和村民监督管理制度。全村党员每年按120分制积分,每人每月10分,小组村民议事会每月末针对学习教育、组织生活、履行职责、廉洁自律和遵纪守法五项标准对党员进行相应测评打分。塘约村的11位小组长实行平时考核与年度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标准为平时工作落实情况和年终村民代表测评,考核采用百分制考核方法,分为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四个等次。针对村干部,一年考核一次,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村干部实行“年薪制”,按每分300元进行兑现报酬。
塘约村实行村民自治制度,针对群众反映比较强烈的滥办酒席,不讲诚信,不赡养父母等陈规陋习,经过村民代表大会研究讨论,一致通过后颁布了九条规约,称为“红九条”,通过违反规定的村民纳入“黑名单”,这就是塘约村民所说的红与黑。
4 乡村振兴地方性实践困难原因分析
4.1 贵州的地形多为山地丘陵,土地细碎化较为严重,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导致部分贫困地区可能无法种植大田作物,能够发展的作物产业也只有蔬菜、中草药、茶叶、烟草等特色作物,不能够集中大面积种植就产生了组织人员困难,对产品的品质把关难度也大大增加。在进行规模化管理时,劳动力成本也会有一定的升高。
4.2 农村基层组织是年轻党员历练成长的好平台,村中的老党员要帮助年轻干部熟悉基层、了解基层,为党和国家事业储备优秀后备干部,农村基层要大力发展优秀年轻党员,推动党在农村工作顺利开展。同时也要加强对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加强对农村干部的素质教育、廉洁教育。造就一支能够担当重任的高素质干部。
4.3 要积极传达和落实中央关于扶贫的精神,要带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输血”式扶贫,不能实现贫困人口的自身价值,还会影响部分贫困人口的心态,造成“等、靠、要”的不良行为,由此造成贫困人口更贫困的现象,使脱贫工作更加走入困境。
5 结语
不管怎么改,都不能把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改垮了,不能把耕地改少了,不能把粮食生产能力改弱了,不能把农民利益损害了,塘约道路遵循了这“四个不能”的精神,“四个不能”也是新时代土地改革的基本要求[4]。
塘约村摆脱贫困,走上全村小康的道路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塘约村在灾后能够加强党在农村基层的领导作用、巩固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将多年来村中的恶习恶俗彻底改掉,引入市场要素,建立了一种新时代下农村经济建设改革的新思路。塘约村的许多做法正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具体实践。
塘约村进行改革的关键就是农村产权制度的改革,将村民们原本不清晰的土地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重新规划,极大的利用了荒田,保护了村民的合法权益的同时也增加了土地的利用率,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塘约村以确权、赋权、易权为抓手,积极搭建农村产权确权信息管理平台,对全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等进行明确,清晰了集体与个人各类产权,实现了产权所有权、经营权、承包权分离,为农业生产集约化、标准化、规模化发展创造了条件。塘约村的合作社为留守在家的妇女提供了就业环境,通过精准扶贫改善了村中的困难人群的生活问题,通过“红九条”减少了村民们的“人情债”,贷款吃酒席的现象少了,村民家庭负担也少了。这对于其他的农村改革具有相当的积极意义,值得其他村落进行学习。
塘约道路并非不可复制。塘约道路是一条在村支两委的带领和实践下走出贫困的道路[5]。塘约的发展离不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与中国梦为引领,坚决打赢脱贫攻坚的伟大征程时刻,也离不开贵州处于中国决战贫困主战场这一现实情况,更离不开塘约村的村支两委艰苦卓绝的与天灾、贫困奋战的毅力。学习塘约道路的经验、增强产业脱贫的科学方法、将村民联合起来共同致富是其他村落乡村振兴的又一个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