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民歌
——苗歌的音乐特点探究
2020-04-27杨能华李健美湖南科技大学
◎杨能华/ 李健美 (湖南科技大学)
湘西苗族历史悠久,最远可以追溯到远古黄帝与蚩尤时代之前。根据研究,苗歌最初是三苗地区人们模仿大自然的声音逐渐发展而来,除了苗歌,苗舞也是湘西苗族文化的一大特色。无论是独特的苗舞还是嘹亮的苗歌,让湘西苗族文化充满了艺术的气息。湘西苗歌主要流行于湖南湘西、贵州松桃、重庆秀山、湖北来凤等苗族聚居地。本文就详细探究湘西苗歌的音乐特点,旨在促进苗歌文化的传承。
一、苗歌的形式多样
湘西苗歌形式多种多样,可以多种分类。从歌腔上可分为“韶吾”与“韶萨”两种,其中“韶吾”是采用高腔的方式进行演唱的,在演唱的过程中,旋律比较激进,演唱者可以自由发挥,所以,唱出来的歌曲就显得愈加高亢、激烈。而“韶萨”则相对较为平缓,旋律的起伏较小,往往是一些叙事性的故事,而且演唱者会在演唱的过程中进行一些即兴表演,演唱的速度快慢均可,形式十分灵活,具有湘西苗族特有的地方特色。分布在湘西凤凰县、贵州松桃山(叭固)一带还有叭固调。
苗歌从内容上可分为:情歌、古歌、叙事歌、宗教歌、风俗歌、苦情歌、盘歌、儿歌、生活歌等。
苗歌的演唱语言主要为苗语,间或也用汉语。
苗歌在演唱时,一般没有伴奏,有时也用木叶、漂干、牛角琴伴奏。
二、苗歌具有特定的曲式结构
湘西苗歌在音乐结构方面具有自身独特的形式:在演唱时,苗歌从起腔(也称“起萨”)开始,就与其他音乐形式在唱腔上存在差别,主要体现在苗歌会运用加腔(也称“沙阿拓初”)和绞腔(也称“撒绞边”)的唱法,即在歌曲正文的演唱中,最开始会采用加腔的方式进行演唱,然后采用“绞腔”的方式进行演唱,在苗歌歌曲演唱结尾部分时,也是采用“绞腔”的方式进行演唱。而笔者通过调研发现,大部分湘西苗歌在演唱时,演唱的结构方式都遵循着下面这种逻辑方式与规律:
通过重复运用唱腔的变化,让苗歌变得更加生动,更加有趣。在实际的表演中,湘西苗歌在演唱时,都是以起腔为主要形式,以此奠定该首歌曲的音乐主体基调,在后续的发展中,往往每唱几句就会进行重复强调,或是在歌词上进行重复的演唱。当然,在这演唱的过程中,演唱者还会即兴添加一些其他的歌词,这样就使这些歌曲具有了不同的情感,从而愈加显得演唱的形式和风格多样化。
三、音乐以宫商羽五声调式和自然音程为主
湘西苗歌调式,与西方音乐以及当前我国的流行音乐都具有一定的差异,依然以中国民族五声调式为主,常见的调式有:宫、商、羽三种调式。根据研究结果显示,湘西苗歌,音乐主要为三音列、四音列和五声音阶,使用最普遍的是徵、羽、商以及商徵、羽商的混合调式,这种混合调式在其他的音乐形式中很少被人使用。而在旋律方面,湘西苗歌则是以五声性自然音程为主,一般是运用大二度、小三度、纯四度和纯五度的形式,并且突出调式音列的色彩尤其是主音上的三度音。如《才知道得了一个好伴侣》片段:
一直突出强调主音上的三度,体现了湘西苗歌独有的民族特色。四音列是构成湘西苗歌调式的基础音列,具有地方特色和民俗风格。这种独特的旋律在演唱的过程中,演唱方法可分为真、假声结合唱法、半真半假声唱法、轻声唱法、真声唱法等,比较注重旋律的平稳流出,从而利于演唱者情感的输出表达。但在实际的演唱中,演唱者还会在演唱的过程中进行即兴表演,这样就会使歌曲在演唱中出现起伏和跳跃,从而表现出活泼的特点。
四、节拍有序,形散而神不散
湘西苗歌,在节奏与节拍上也独具特色。常以多声部演唱为主,尤其是二声部苗歌最为常见。头长尾短和头短尾长的节奏型是湘西苗歌最为典型的节奏型。在节拍上也分为散板与有板两种,特别是散板这种节拍,更是具有独特的特色:苗歌重大的散板节拍表现出来的节奏井然有序,往往是形散而神不散,特别在与苗族独有的乐器及舞蹈结合时,更能体现出散板这种井然有序且形散而神不散的特色,而且,很多时候这种散板节奏还便于演唱者进行即兴的表演;在节拍处理上,湘西苗歌与西方传统节拍规律不一样,往往会表现出后拍或后半拍比前一拍更强,如:苗歌在3/4中,第一拍为强,第二拍为弱,第三拍要用力绞(次强)。这种独特的处理方式,也极大地增强了湘西苗歌的艺术特色,让苗歌变得更有艺术魅力,更具吸引力。
结 语
综上所述,湘西苗歌是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但近年来受现代流行文化的冲击,逐渐呈现没落的局面。本文详细地分析了湘西苗歌的音乐特点,希望能更好地促进苗歌的文化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