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的困境与未来
——台湾“庆和轩”北管乐团之考察与研究
2020-04-27朱宏波江苏第二师范学院
◎朱宏波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
“北管”又称“北曲”,是福建地区与“南音”同生共存的特色乐种之一,俗称“南音北管”。关于“北管”的起源,至今仍有各种版本,众说纷纭。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郑荣达教授认为,“北管”据传源自于清代乾隆年间流传的民间小调和器乐曲,主要形成和流行于闽台地区。①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北管研究学者黄嘉辉认为,“北管”是清朝光绪年初,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等地的民间音乐,通过海上运输、南下盐兵、淮河决堤、难民逃难等渠道,传入福建泉港地区。后经北管艺人的努力,受到地方官吏、文人雅士的欣赏和推崇,在泉港地区传播开来。②台湾学者张继光认为,“北管”起源于中国河北等北方地区的音乐,《北管琵琶谱》卷首题记云:直隶省其他北部流行皆此曲谱弹奏,因有“北管”之称。③
综上所述,“北管”起源于清代乾隆年间北方地区的民间小调,流传过程中逐步南下,光绪初年,途经上海、江苏、浙江和广东地区传入福建,成为闽台地区人民喜闻乐见的民间音乐艺术表演形式,为了区别于“南管”(即南音),当地人就把这一来源于外省的民间乐种称之为“北管”。“北管”在其200多年的发展和流传过程中,由于受到闽南方言、音乐风格、演奏习惯、审美情趣等多方面的影响,不同地区,不同形态的“北管”都大相径庭,各不相同。因此,“北管”是一个概念性乐种的通称,各地区的北管内容与形态有着不尽相同的文化内涵与表现形式。
一、台湾地区北管发展的现状
“北管”在台湾地区传统音乐中保存完好,流传广泛,成为台湾本土音乐的代表之一。台湾北管约在乾隆嘉庆年间,由福建传入台湾。海峡两岸的学者们对于具体传入年代、时间以及传入地点等持有不同观点和看法,至今不能定论。台湾北管研究者林雅琇认为:台湾“北管”是指“南管”(即南音)以外,由福建以北传入的音乐。④因此,对于台湾北管经由福建等地传入这一历史事实,学者们已经达成共识。
台湾民族音乐学者吕锤宽教授认为:“北管相对于南管的音乐系统语汇,日治时期已有该名称。北管音乐分布于台湾的汉人社会,包括福佬语系以及客家语系社会都有北管音乐的文化现象。”⑤台湾北管不仅是一种音乐艺术,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北管音乐与老百姓的休闲娱乐、民俗生活和宗教活动紧密相连。由于台湾北管曲调激昂、场面热闹,在台湾各地深受大众喜爱,蓬勃发展,产生了形态各异、互不相同的音乐风貌。人们不分阶层、年龄和性别,都积极地参与北管音乐的活动,组成不同的北管社团。据吕锤宽教授考证,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台湾已经有北管音乐的活动,从事北管音乐活动的组织,主要为由业余的音乐爱好者组成的团体,通称为北管馆阁。⑥因此,随着台湾北管的发展与兴盛,台北、台中、彰化等地陆续涌现出众多的北管馆阁乐团。嘉义县布袋镇“庆和轩”北管乐团便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北管乐团之一。
二、嘉义县布袋镇“庆和轩”北管乐团
台湾嘉义县内的传统音乐可分为两类:原住民音乐与汉族音乐,而北管音乐由于曲调激昂、节奏流畅、音响宏亮,与人民生活紧密结合,成为嘉义县汉族音乐中主要的音乐形式之一。
北管职业乐团一般被称为“内行班”,演员多半由童伶组成,演出以大型剧目为主。业余北管社团则以“轩”或“园”来命名,被称为“子弟团”,成员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称为“子弟”⑦。嘉义县的北管乐团大多是私立的业余团体,以“轩”命名的占绝大多数。嘉义县最早成立的北管轩社已有超过百年的历史,也有成立仅有十几年的年轻北管轩社。
(一)嘉义县布袋镇“庆和轩”北管乐团的历史溯源
嘉义县从台湾中部山脉一直延伸到西部海岸,形成山区、平原和海岸共存的地貌特征。布袋镇是一个典型的渔村聚落,旧称“冬港”,后来因为其狭长的地形,港口的形状像一个布袋,得名“布袋”。20世纪中叶,因布袋与厦门的航运通商频繁,布袋镇商贾云集,经济繁荣,为布袋镇赢得了“小上海”的美名。
日治时期(1895—1945),民间音乐活动兴盛,小小的布袋镇同时出现三家北管馆阁,分别是布袋嘴的“庆乐轩”;新厝仔的“新乐轩”以及内田的“安乐轩”。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前后,布袋镇三家北管馆阁分别解散。
内田“安乐轩”是由黄姓家族所传,世代专精唢呐和胡琴的演奏。现任“庆和轩”团长黄锦财先生是“安乐轩”黄家的传人,十三岁便随祖父四处登台演出,后来自学各种北管乐器,和伯父一起组团,除了约请“安乐轩”的老成员之外,甚至连“庆乐轩”和“新乐轩”的团员一起约来组团。因此,现今的“庆和轩”则是直接传袭自日治时期的内田“安乐轩”,并且兼容与吸收了“庆乐轩”和“新乐轩”的后代弟子。
嘉义县布袋镇“庆和轩”北管乐团于1999年4月正式成立,团长黄锦财先生心系祖父、伯父创办北管社团当年兴盛一时,欲求家族北管生命得以延续,在文化局与基金会的支持下,成立了“布袋镇内田庆和轩北管”,简称“庆和轩”。
(二)“庆和轩”的组织构成与社会关系的考察
目前“庆和轩”的团员多数是土生土长的布袋镇内田子弟⑧,其职业来自于各行各业,有渔民、教师、服务业从业者和自由职业者等。成员之间的关系多为血缘或婚缘关系,如父子档、兄弟档、姊妹档或夫妻档等。人数约为二十人左右,平均年龄在四十至五十岁之间,其组织机构主要成员如下:
1.团长:黄锦财,专职人员
2.执行长、行政编导:蔡炅樵(布袋地区文史工作者)
3.艺术总监:陈国樑(彰化梨春园的馆先生⑨)
4.荣誉指导教师:陈助麟(彰化梨春园的馆先生)
5.行销企划:曾强生
6.教学组长:邱丁进
7.教学副组长:蔡美凤
8.团员:黄朝坤、王秋薇、邱泽佑、王李秀月、陈若桂、张简贵华、陈丽玉、谢雪钟、王艳美、李正义、翁金队、黄佳琪、黄李春香、萧荣霖、萧荣昌、萧存芳等。
“庆和轩”的团员构成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基本都是布袋内田地区对北管活动有着浓厚兴趣,在亲朋好友的介绍下主动加入“庆和轩”。其社会阶层大多来自中产阶级和知识分子,拥有着固定的职业和稳定的收入。他们在工作之余乐于服务于北管,对音乐的理解和接受度较高,对于北管的传承和发展群策群力,积极参与。
三、“庆和轩”的经营理念和团队特色
台湾的传统音乐大多是宗教、生活和音乐的结合,北管更是如此。它与百姓的生活娱乐和祭祀信仰息息相关,并籍由庙会、祭祀、宗教礼仪等活动提供北管艺术成长的养分。台湾民族音乐学者吕锤宽教授认为,北管音乐的社会存在为社区的休闲娱乐形式,而北管馆阁的产生,多为在宗教民俗的需要下成立,以作为庙宇迎神赛会时的架前鼓吹阵头。⑩北管轩社的成立,不仅作为人们的一种大众娱乐休闲方式,还演变成人们以音乐酬谢神明的媒介。
“庆和轩”的团队在提倡宗教活动为中心;丰富多元的休闲娱乐活动;传习民间传统文化;并以创新展望未来,让传统的北管在21世纪展现新的生命力的宗旨下,践行了三项新的经营理念。
(一)将“民俗艺阵”提升为“艺文团体”
基于这样的经营理念和团队定位,“庆和轩”与“布袋嘴文化工作室”密切合作,走出传统的窠臼,参与了1999年嘉义县文化节“鱼盐满布袋”;2001年布袋镇假日文化广场演出;2004年出演“嘉义县夏至亚洲音乐节”;2005年参与演出“嘉义侏罗纪”;2006年参加“快乐中秋,灯船布袋港”和北赴宜兰参加“北管专场演出——拢是好子弟”演出;2007年受邀参加“台湾灯会”演出。
(二)将传承转化为传习,将北管还原到日常的生活
“庆和轩”认为,学习就会成长,成长就会有成就感,而有了成就感自然会有更进一步学习的动力。当然,在学习的过程中还要有不断的实践和演出,只有这样才会对轩社成员起到激励作用。“传承”对于“庆和轩”的成员是一项承受不起的压力,他们认为自己仅仅是一个普通平凡的“子弟”,在心态上很难认同或承担这样伟大的历史性任务。所以,“庆和轩”始终不以文化传承来定位,只是单纯的让一群人敲敲打打“玩”北管。在人群中传习北管的意义更加的轻松和简单,也更能够将北管还原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庆和轩”的黄锦财团长说,太多的使命感、责任感会让年轻的成员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心理压力,导致不正常的学习心态。所以,他们希望把北管还原到原始的初衷;还原到一群年轻人经常聚集在一起“玩”北管;还原到一种日常生活的休闲娱乐;还原到每一个村庄的“子弟”为自己的庄头尽一己之力,而绝不是一种遥不可及的伟大历史任务。2001年,一群布袋妈妈土风舞社团的成员们集体加入了“庆和轩”学习北管,当作她们的一种休闲娱乐生活,这正好凸显了“庆和轩”将北管还原到日常生活之中的目标。
(三)跨界多元艺术文化,将北管创造出新的活力
“庆和轩”在成长的过程中,一直思考北管的传承与创新问题。布袋镇是一个靠海为生的沿海小镇,随着台湾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传统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模式已经衰落,村庄中的中青年“子弟”都远赴城市打工,北管的生存环境受到严重的冲击。面对缺少演员、缺少观众、缺少市场的现状,“庆和轩”并非一味地承袭传统,而是努力结合当地文化,注入创新与活力,使音乐素材与表演形式多元结合,顺应市场与社会的需求,让北管在“庆和轩”的“传艺聚场”跨界出新的风貌。
四、“庆和轩”的发展困境和对应策略
“庆和轩”目前的团员人数是19人,平均年龄在四十八岁左右。从团员的平均年龄上来看,“庆和轩”成员的平均年龄还比较年轻(新港“舞凤轩”主力团员平均年龄已经高达六十岁)。如果我们进一步从团员的年龄层分布来看,经过统计后,就可以发现:
表1“庆和轩”团员年龄层分布统计(2017年统计)
通过上述表格内容显示,“庆和轩”团员的年龄分布在50-60岁的最多,占整个团员数量的47%,其次分别是40-50岁和60-70岁的团员,各占团员总数的22%,其中占团员总数比重较小的是20-40岁的年龄段,加在一起占全团总人数的比例都没有超过10%。
“庆和轩”的团员年龄虽然比较年轻化(相较于新港舞凤轩而言),但是,年轻团员的人数较少,新生代的力量明显不足,这对“庆和轩”的发展不利,对北管的传承也深受影响。笔者听到黄锦财团长慨叹最多的话语就是:招新学员太困难!
当然,“庆和轩”的发展困境除了新生代的学员后继乏人,还有北管师资匮乏的现象日趋严重,寻找优秀北管馆先生来布袋上课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布袋镇毕竟是一个小乡镇,交通和经济都欠发达。就算能找到好的老师来“庆和轩”上课,交通往返的时间耗费和劳务费用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彰化梨春园的馆先生陈国樑和陈助麟从2001年开始到“庆和轩”指导至今,每次授课的开销近1万台币。
面对诸多的发展困境,“庆和轩”不断提升自我的演出水准,在布袋镇获得了极高的声誉和肯定。布袋镇农会就长期资助“庆和轩”,给予经费的补助。另外,“庆和轩”从2000年开始申请嘉义县杰出演艺团体,成为嘉义县文化局和旅游观光局的重点扶植对象。特别是2014年“庆和轩”北管乐团被列入嘉义县无形文化资产(即非物质文化遗产);2015年至今连续三年被嘉义县文化观光局评为“杰出演艺团队”的第一名。
在培养新生代力量方面,“庆和轩”除了自身的传习计划之外,从2000年开始在景山国小、布袋国中和过沟国中等中小学开展北管音乐文化的传习和推广工作。特别是布袋镇的景山国小,在没有经费的情况下,黄锦财团长利用每周两节课的时间持续至今,为学校的北管音乐社团进行教学,最后连校长也亲自加入了北管唢呐吹奏的学习。学生一般从三年级开始练习,到了五六年级就可以演出。长期中小学的北管教学推动了北管在当地中小学的扎根,为北管的传承蓄积了一批新生代力量。
“庆和轩”于2015年与地处嘉义县的南华大学民族音乐学系签订了产学合作案,开始迈向大学专业音乐教育的步伐。黄锦财团长希望,通过到南华大学民族音乐学系指导学生练习北管来提高南华大学音乐专业大学生就业的竞争力。南华大学的学生们通过北管的学习和体验,逐渐对传统北管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求学的要求。“庆和轩”又于2016年的寒假和2017年的暑假分别举办了两期“北管创新工作坊”的活动。南华大学民族音乐学系的30名学生利用寒暑假各一周的时间,住在“庆和轩”的排练场,跟随“庆和轩”乐团的成员一起学习和演出。在整个过程中,不仅可以学习传统北管的演奏,还利用自己所学的音乐多媒体制作技术,为传统的北管音乐录音,并且重新对传统北管音乐元素创编,衍生出新一代年轻人喜欢的流行北管音乐风格,例如:嘻哈北管、爵士北管、摇滚北管和布鲁斯北管等。这样不仅为北管文化的创新走出一条新的道路,还为北管的普及和流行寻找到更多的年轻爱好者和北管知音。
结 语
笔者作为一名从事传统音乐教学和研究的高校教师,利用访学机会,近距离地观察台湾嘉义县布袋镇“庆和轩”北管社团,并对其进行了为期一年的田野调查。“庆和轩”虽然是台湾众多北管馆阁中的一支社团,但是它在当代社会所面临的困境是所有台湾传统北管社团所面临的共同现象,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庆和轩”面对传统北管发展的困境有所突破,树立独特的经营理念,积极转型。通过参与公共文艺表演和社区活动服务,将传承转化为传习,把北管融入到百姓的日常生活。“快乐传北管”、“跨界玩北管”、“流行创北管”的创新理念,以及中小学北管音乐文化的推广,甚至大学音乐教育专业合作,使得“庆和轩”从没落到兴盛;从困境到转机;从默默无闻到名震一方。“庆和轩”每一步的成长和演变都凝聚了所有社团成员的努力与艰辛,开辟了一条属于自己风格的传艺之路。
北管是海峡两岸华人共同传承的优秀音乐文化,更是闽台地区人民喜闻乐见的民间音乐艺术表演形式。但是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互联网时代,传统音乐文化日渐式微,北管音乐的传承和发展成为海峡两岸北管音乐艺术家、北管研究者们共同关注的问题。笔者期许通过“庆和轩”北管乐团的考察与研究,对北管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有所借鉴和启示。
注释:
① 郑荣达.北管音乐及其乐谱记叙新法[J].黄钟,2010,(01):42.
② 黄嘉辉.福建泉港北管概述[J].交响,2004,(01):11.
③ 张继光.日本清乐中的北管音乐探查[J].中山人文学报,2011,(07):58.
④ 林雅琇.台湾北管牌子的物质构成情形概览[J].人民音乐,2017,(02):50.
⑤ 吕锤宽.台湾传统乐器生态与发展[M].台中: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文化资产总管理处筹备处,2011:36.
⑥ 同⑤
⑦ 陈有仁.嘉义县传统戏曲与传统音乐专辑[A].嘉义,1998:31.
⑧ 子弟是指业余的演出者,一般是良家子弟或者是富家子弟。子弟戏是指富家子弟间的业余表演活动,他们只爱唱曲、唱戏,不计酬劳和回报。
⑨ 馆先生是指教习北管的教师。
⑩ 吕锤宽.台湾传统乐器生态与发展[M].台中: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文化资产总管理处筹备处,2011:37.阵头是指不具备完整戏剧条件的民间歌舞小戏,种类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