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脱盲再教育志愿服务项目实施现状及发展的调查与研究

2020-04-26张文倩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0年44期
关键词:服务项目对象志愿

张文倩

[摘           要]  实施脱盲再教育是新时代推动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是解决贫困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素质、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有力举措。[1]“医路同行·微生活”志愿服务项目是贵州中医药大学开展的助力脱贫攻坚的假期脱盲再教育志愿服务项目。通过问卷、实施考察研究,对项目现状、项目效果进行调查研究,对项目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进一步从志愿者队伍组建、服务模式和评估维度进行思考,提出建议,以探寻志愿服务项目更好地发展。

[关    键   词]  志愿者;项目;脱贫;建议

[中图分类号]  D632.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44-0212-02

一、项目背景

2015年11月,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使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人民的庄严承诺。脱贫攻坚战的冲锋号已经吹响。[2]举全国之力,团结携手,加大对广大农村贫困人口的关心和支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今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2017年,贵州中医药大学“医路同行·微生活”志愿服务项目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孕育而生。

二、项目概况

(一)项目介绍

贵州中医药大学“医路同行·微生活”志愿服务项目招募学校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志愿者,利用志愿者寒暑假返乡时机,赴就近就便的生源地周边的贫困县、乡镇、村寨和社区开展脱盲再教育志愿服务活动。长期组织学生下到基层,充分发挥中医药院校专业优势,针对贫困村民开展医疗医药服务,以医促健,以教脱盲,以助脱贫。

(二)理论支持

1.优势视角理论

在志愿服务过程中,以“优势视角”为取向提供服务,把主要关注点放在服务对象自身的优势上,注重其自身和周围环境的潜能,[3]尽可能发挥其自身的能力和优势,并利用这些优势进行自我帮助和发展,教予新知识、新技能,增强其自信心,帮助他们得到个体的改变,实现其目标,体验全新的自我。

2.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对于大多数服务对象而言,生活满足了物质需要,但因为安全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而变得缺乏保障、紧张和彷徨不安,甚至有低人一等的感觉。除此之外,贫困地域消息的闭塞,对互联网等领域的不了解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的社会交往生活,使得他们感受不到新时代的融入而不能及时排除心理困扰。

3.社会互动理论

对于身处贫困偏远地区的服务对象而言,积极的社会互动或社区交往有利于满足自身获得感和幸福感。同时,他们与其他亲朋好友、社区、社会组织等进行互动可以获得全面、具体、有效的资源,创造更多解决困境的方法和条件。

三、服务实施情况

自2017年项目运行以来,通过各方积极配合与共同努力,将中医药文化的传统理念贯穿始终,服务对象1354人次,志愿服务时长达3480余小时。项目以贫困村民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围绕目标和详细项目服务策划,开展以下志愿服务工作。

(一)个案访谈

在个案工作中,在地方政府和团县委的帮助下,志愿者与服务对象取得联系,建立专业关系。针对不同的服务对象,整合资源,提供针对性志愿服务。在每个个案志愿服务开始之前,通过访谈和问卷的形式初步了解服务对象的需求,做简单需求分析和记录。每个个案至少有四次入户探访,通过近距离与服务对象交流沟通,了解服务对象具体的实际需求和生活状况,对服务对象进行负面情绪疏导,帮助患者建立积极接受新事物的态度,缓解日常生活带来的压力,促进志愿者与服务对象建立顺畅的沟通模式。例如,提供对文化水平低的贫困群众进行读、写、算培训;开展基础护理知识、应急救援、政策法规宣讲;教老人打八段锦、太极,基础按摩手法,使用手机等多项服务。从而满足贫困村民自我能力提升和情绪疏导的需求,协助其减轻生活压力,丰富生活,从而构建家庭中子女的社会支持系统。

(二)社区服务

在社区服务中,结合服务对象所在地域和社区,开展相关宣传、义诊服务、卫生健康讲座等活动。社区服务得到了当地团县委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通过村民大会、专题讲座、组织观看专题片和组织文艺娱乐活动等多种方式,增强社会公众对贫困地区服务对象的了解以及关注,提高基本医疗卫生知识和基础中医养生知识的知晓度和普及度。贫困村民借助支持小组和社区平台,与社区资源相连接。此外,项目以中医特色的太极拳、八段锦为连接点,培养相关兴趣,开展成长和互助小组,以系列培训课程、小组活动、社区活动和学习小组的服务方式,使服务对象在强身健体丰富业余生活的同时,搭建交流沟通的平台,构建其新的人际交往系统。

四、服务成效

项目主要从个案访谈和社区服务两方面开展志愿服务,结合对服务对象、志愿者和相关工作人员的调查问卷、访谈,以服务对象满意度、参与度和志愿者、相关工作人员参与感为评估内容,对该项目进行成效评估。

(一)就服务对象而言

1.大幅度提升识字率

服务对象识字写字能力加强,积极主动要求学习,参与度大幅提升,并能简单使用手机等基础智能电子设备,也开始利用移動设备积极获取资讯,主动关心时事政治。

2.加强生活常识和维权意识

服务对象对时事政治、惠民政策、生活常识、法律法规等都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服务对象也会主动向志愿者、村干部询问惠民政策,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大大提高。

3.提升医疗科普和医疗知识水平

通过集中义诊、宣讲授课等方式,让服务对象了解中医文化和部分基础慢性病,掌握简单的按摩手法、保健技能、太极、八段锦拳法和养生知识等。

4.关爱空巢老人精神世界

根据助人自助、赋权等理念,挖掘有利于老年服务对象自助资源,帮助农村老年人群体形成更为完善的自助生活模式,给予心理与精神支持需求。

(二)就参与学生志愿者而言

1.有助于学生志愿者掌握省情、民情,提高社会实践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使志愿者有机会深入贫困地区,认识民生、了解民情,并帮助和引导提高对自觉深入农村地区开展脱盲再教育,鼓励志愿者积极投身到脱贫攻坚主战场,提高大学生志愿者参与社会实践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让学生志愿者学有所用、用有所获,巩固和加强专业知识技能

在丰富大学生实践活动内容的同时,进一步促进学用结合,让学生所学的医务专业知识技能有用武之地、扎根之所,也为其提供奉献爱心、回报社会的机会。

(三)就社会而言

志愿者的作用和影响是有限的,脱盲再教育,单靠高校志愿者任重而道远。社会各界组织的资源链接,激励更多的社会资源参与脱贫攻坚志愿服务,形成积极响应国家扶贫政策,反哺家乡的良好氛围,切实推动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

五、反思与建议

项目在实施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足,基于评估结果分析,提出以下不足与建议,拟从以下启示调整,以推进“医路同行·微生活”志愿服务项目的不断改进。

(一)不足与反思

1.专业性指导和督导的介入

整个项目在实施过程中,最为突出的困难是志愿者的专业能力不足,这一情况在个案访谈中尤其明显。虽然中医药院校在医学专业知识上得到指导,但是在个案沟通技巧、团队合作、质量促进和项目评估等方面均缺乏系统教育。因此,以中医药为专业的学生主体服务团队,在服务开展过程中,面对服务对象的诸多需求和困难,缺乏专业性的督导。提升一线志愿服务团队的专业能力,是项目持续、有效开展的基础条件,在未来项目运行中,需对志愿者开展服务技巧和能力的培训,在志愿督导上加大投入,推动项目发展。

2.志愿服务项目的研究性

在整个项目运行过程中,志愿者进行了相关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科研工作存在一些不足。第一,科研数据搜集不到位。搜集信息主要靠调查问卷和访谈,虽有问卷和访谈记录,很多信息未及时搜集,甚至没有评估问卷。第二,相关论文数量有限,研究主题相对单调,研究深度有待提升。

3.长效机制的建立

脱盲再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需要建立相应长效机制,增强志愿服务的可持续性,从而打好这场贫困群众的团体战、持久战、攻坚战,这也是该项目现阶段所缺乏的。志愿服务者要深入贫困地区,通过村民大会、专题讲座、组织观看专题片、到农户家中个别讲解等多种方式,对不识字、识字较少、不会写字等贫困群众进行读、写、算等培训,甚至还可以根据贫困县留守老人的生活需求和精神需求,研发创新具有特色的专业化、系列化、多元化的养老服务模式。把再教育工作作为一项长期的、持续的事业做实做好。

(二)建议及启示

1.专业为本,加强队伍的建设

高校志愿服务下基层、助力扶贫,需借助高校的专业资源和背景。就该志愿服务项目而言,指导老师和志愿者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能以传统中医药文化为依托,以医学专业服务为特色,开展爱心义诊、医疗服务、宣传慢性病防治知识、中医养生常识、养生保健常识宣讲、简单应急救援知识宣讲等,丰富了志愿服务的形式,提高了志愿服务的质量。就志愿队伍组建而言,除了专业指导,系统的培训必不可少,此外,团队志愿者要不同程度地参与服务学习、医疗志愿服务、弱势群体志愿服务、脱贫攻坚志愿服务等,形成完整系统的培训方式、学习方法,从而具有更完备的组织经验和服务理念。

2.PRG联合模式的尝试

依托我国农村脱盲现状,结合志愿服务开展实际,可以尝试在PRG联合模式下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所谓PRG,即个人(Person)、资源(Resources)和政府(Government)。个人有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志愿服务介入过程中不仅要关注自我概念,更需要激发个人的能力,助人自助。这里的资源也可以理解为共同体,是由家庭、同辈、社区、志愿者、社会组织等直接组织起来的,以自我服务为目的。政府则可以和反贫困以及社会福利建设结合起来。这三者是脱贫志愿服務工作中最为基础、最为核心的主体,需将三者结合起来,形成合力,在脱盲脱贫过程中强调资源、政府对个人发展提升和福利供给能力。

3.评估维度和方式的构建

志愿服务项目评估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工程,项目开展过程之前、实施过程中和项目结束后,基于理论分析和实践研究,对评估的层次和构建以及具体评估指标的细化必不可少。可以考虑在完善志愿服务项目评估主体的基础上,构建多种评估方式共存的评估模式,以保证志愿服务项目评估的完整性和持续性。

参考文献:

[1]李翔.脱盲再教育,助力脱贫攻坚战[J].贵州教育,2019(6).

[2]刘苗苗.济宁市精准扶贫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9(23).

[3]郑鹏,陈吉.农村妇女参与精准扶贫何以可为:优势视角下精准扶贫项目的行动研究[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

◎编辑 武生智

猜你喜欢

服务项目对象志愿
The Price of Beauty
晒晒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拟推荐对象
攻略对象的心思好难猜
图说车事
项目制与社会组织服务供给困境:对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化运作的分析
老龄化背景下辽宁省养老地产发展研究
四川省高考志愿填报流程简图
志愿小队出动
江苏省大丰市2014年前三季度CPI简析
浅析艺术高校图书馆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