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协同创新的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探索

2020-04-26郭惠萍朱琳杨福增张卫国朱铭强严欣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0年44期
关键词:导师协同校企

郭惠萍 朱琳 杨福增 张卫国 朱铭强 严欣

[摘           要]  农业机械化工程专业作为涉农专业,在研究生人才培养中,对实践能力的要求更高,协同创新战略的提出,对农业机械化工程专业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提出新的目标和模式。以校企项目合作为依托,通过建立有效的校企联合的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机制,以提高和改善现有研究生培养机制中不足的因素。

[关    键   词]  农业机械化工程;协同创新;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44-0006-02

从2001年至今,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每年增长速度约为10%,已经成为研究生教育大国。研究生培养规模飞跃式地发展,对高校教育的资源配置提出了更高要求,如硕士生导师师资、培养经费、科研设施及实验室条件等,很多高校这些资源难以和研究生教育增长速度相匹配,从而影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另外,由于固有的研究生培养理念和制度的限制,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较为封闭,长期表现为“象牙塔”式。这种模式,不仅不能有效地利用校内教学和科研资源,而且也较难激发研究生潜在的创新意识。研究生教育资源的不足和培养模式的固化,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目标中培养创新性高层次人才的难点和关键性问题。《教育部关于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进一步提高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到,为了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研究人才,将社会中的各种优势资源整合,完善各类研究生培养条件和培养基地的建设[1]。另外,在2012年,国家正式启动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这个计划提出以“协同创新理念”的国家战略,深化高校、研究机构、相关企业及政府相关部分的合作,在人才培养方面营造出促进协同创新的环境,在协同创新模式下,实现高校高层次创新性人才的培养[2-4]。随着协同创新战略的实施,这对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和管理机制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农业机械化工程专业作为我校的特色专业,与相关农业产业领域结合紧密,如何在协同创新环境下,培养出具有较好创新性和实践能力的农业机械高层次人才,是本专业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研究课题。

一、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据调查,目前人才市场中不同学历的毕业生就业压力都较大,对研究生来说,企业和相关单位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研究生具有良好的理论知识,同时,对研究生的实践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需要实践能力较为全面的人才,不仅要具有较好的科研能力,还要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及工程分析能力[5]。因此,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已经逐渐成为研究生培养目标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中华人民共和国研究生工作条例》指出,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系统专业知识是研究生培养的根本,而独立地从事本专业相关技术工作是研究生应具备的能力[6]。多数高校注重理论知识学习,对实践能力培养没有合理的培养目标、方案和系统模式,实践能力培养未落到实处,培养目标没能完全实现,研究生科研能力较弱,进入企业,较难快速融入企业项目,面对竞争,工作压力较大,会产生挫败感,容易对自己和工作失去信心,从而影响专业知识的发挥。因此,合理的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机制和模式的建立,对研究生教育培养至关重要。

二、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我校农业机械化工程专业是农业工程一级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本专业获批于1982年,具有较长的历史。目前,在人才培养方面,培养目标是掌握所从事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熟悉行业领域的相关规范,在行业领域的某一方向具有独立担负工程规划、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工程研究、工程开发、工程管理等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培养的研究生是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获得本领域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与能力:(1)掌握农业机械化工程领域方向的坚实基础理论、系统专门知识、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2)具有在生产实践领域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具有创新意识,有较强的统筹决策、组织管理和业务实施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

从培养目标及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与能力来看,提到了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但是,课程体系的设置缺乏创新性环节的训练。主要表现为:(1)实践环节设置学时较少。从课程设置方案中可以看出,硕士研究生就读期间应修学分33分,其中公共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均为必修课程,占10学分,专业选修课程占23学分,也主要以理论课程为主,除了课内实验以外,实践环节安排较少。(2)培养计划中,安排研究生在第5学期前完成实践环节,包含实践计划制订、实践研究、撰写实践总结报告、实践研究考核等。这个实践环节主要是企业实习为主,学生未参与企业具体的研究工作,所以,对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否提高,没有考核的具体目标和方案。(3)研究生参与导师科研项目,是较为直接的培养研究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方式。然而,目前较多的研究生在课题研究方面,主要完成理论设计或计算机仿真方面的研究,与实际生产和产业结合较少,缺乏实际应用的价值。

三、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目标

农业机械化工程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和技术性强的学科,主要培养研究生理论学习能力,在实践环节培养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农业机械化工程专业的研究生不仅需要掌握扎实的机械设计理论和基础知识、制造技术、电子技术等,同时由于农业机械作業环境的复杂性和特殊性,还需要掌握农学方面的一些基础知识,提高农业机械化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的方式和途径,应该注重实践与创新。

针对当前农业机械化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问题,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将高校的强劲科研实力与企业的实践应用能力相结合,推动企业研发能力的创新和高校人才培养的创新。

四、基于协同创新的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最早的协同创新概念由Peter Gloor(麻省理工研究院)提出:由自我激励的人员所组成的网络小组形成集体愿景,借助网络交流思路、信息及工作状况,合作实现共同的目标[7-8]。国内的学者认为,协同创新是在国家意志和政策的指引下,为了促进科研机构、企业和高校之间的合作,发挥各自的能力优势,实现资源的整合与互补,加速科研和技术的推广应用和产业化,通过多方协作较好地实现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活动,这可以实现知识的增值和科技的进步[9]。协同创新战略的提出,对研究生的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路,将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企业创新相融合,是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创新。主要模式为:

(一)校企资源共享的培养模式

在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实现校企资源无缝接轨。一方面发挥高校导师扎实的理论知识优势,利用高校较好的实验室及科研平台优势,在研究生校内学习中,打好农业机械工程学科基础,夯实在农业机械专业领域的知识构建;另一方面可以在企业中根据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需求,经过与企业协商,聘请研究生企业导师,企业导师具有较好的实践经验,所从事的研究工作与行业和产业结合紧密,充分地将高校导师、企业导师的优势及农业生产实际、科研平台等相结合,在研究生培养中,根据农业机械研发需求,将高校实验室及科研平台与企业生产、研发在线协同。可以根据实际生产需求,设立研究生毕业设计及论文选题,校内和企业导师协同指导,在提高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基础上,为企业创新输入新鲜血液,以提高企业工程设计的创新能力,实现校企融合的研究生培养模式。

(二)以项目为导向的培养模式

学生在获取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参与企业产品研发项目。校企合作研发项目人员,由企业主要研发人员、研究生校内导师、校内农艺专家及参与协同创新的研究生组成。项目研发中,研究生、校内导师及其他校内专家的加入,能为产品研发提供更多的思路和方案,增加项目的创新性。另外,研究生参与企业项目,提高了其自身的实践能力。

(三)建立校企合作团队

校企协同,共同建立合作团队。合作团队由校内导师、校内相关领域的专家和企业导师组成,利用校内和企业的优势资源共同建立。团队可以直接参与制定相关研究生培养方案和选拔方案。同时,还可以参与研究生选拔过程,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及毕业论文的选题、开题、中期及答辩过程。

五、结论

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高校教育中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对农业机械化专业来说研究生具备较好的实践能力更加重要。在协同创新的过程中,将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企业创新相融合,建立良好的校企协同合作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增强了研究生的实践能力,提升了企业创新能力,在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峰,刘喜梅,赵彤,等.基于校企联合培养基地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J].山东化工,2019,48(13):187-188.

[2]教育部,财政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方案[Z],2012-05-04.

[3]黄翠萍,刘庭,万洪英,等.协同创新环境下研究生联合培养动力机制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5(2):34-38.

[4]李金龙,张淑林,裴旭,等.协同创新环境下的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改革[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9):30-34.

[5]初旭新.基于协同创新的工程硕士专业实践的探索与实践:以北京工业大学为例[J].北京教育(高教版),2015(11):43-45.

[6]高亚楠,马勇.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J].商业经济,2014(1):114-115.

[7]Peter Gloor.Swarm Creativity:Competitive Advantage through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Networks[M].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

[8]张小乾.学校与科研机构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机制研究[J].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14(4):26-29.

[9]喻江平.协同創新视角下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研究[J].内蒙古社会科学,2013(4):150-152.

◎编辑 张 俐

猜你喜欢

导师协同校企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融合创新 协同发展
智慧课堂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校企合作订单课程中的实施与探索
对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研究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中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晋江市紫峰中学为例
导师的猫
广东鹤山实施新录用公务员双导师制
京津冀协同发展
和谐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