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探讨

2020-04-26姚卫兵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0年44期
关键词:区域院校高职

姚卫兵

[摘           要]  当前,信息、知识和技术的有效融合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对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为高等职业院校加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更好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提供了指引。以南通开放大学为例,从科学定位、增强融合、创建平台等维度,对提升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进行了对策配置。

[关    键   词]  地方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44-0168-02

十八大报告指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依赖于创新创业活动,提出要鼓励创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支持青年创业。地方高职院校在对人才进行培养时,需要依据本地区的经济、文化、政治、自然发展条件等因素,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和实施计划,才能成为推动地区经济迅速发展的主力军,才能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特殊需要。

一、地方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創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理念需要转变

高职院校应立足全局战略和长远角度,对创新创业人才对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助推作用进行全面分析,将创新创业课程作为必修项目,或在第二课堂延伸拓展,加强理论知识的检验与技能操作水平提升。但实际情况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作“知”“行”分离严重,高职院校比较注重学生精神层面的充实,而忽略创业能力的实践锻炼,导致课程结构规划不够合理、头重脚轻。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工作与专业知识技能进行深度融合,才能让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获得更多新鲜血液的助力。但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只注重“纸上谈兵”,仅关注创新创业课程的学分,为个人奖学金以及考核评优增加砝码,而较少评估项目的实际可运行性,并通过不断探索、改进方案,让自己研究的课题项目可以落地。同时,高职院校的创业孵化场所、众创空间等项目的运行也不够脚踏实地,只是盲目追求规模扩大、社会影响等方面的成果,这让创新创业工作无法高效落实。

(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资源渠道需要拓宽

高职院校落实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作时,如果教学资源缺乏规范性、系统性和前瞻性,就可能导致学生所学专业知识与社会运行实际严重脱节。高职院校应从办校特点、专业特色、生源特质等方面进行优势分析,并综合各种方式进行渠道拓展。但实际情况,一方面是人才培养以技能应用型为主,追求“留得住、用得上”,课程设计上没有突出培养技术创新和自主发展能力,而创新创业技能提升还更多地停留在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创业大赛、科技竞赛等传统模式上,虽然有一定效果,但受众面和参与度低的状况难以改变;另一方面是部分高职院校与地方企业行业互访交流力度不够,抓取政府部门优质信息资源能力不足,加之缺少专门的服务地方研究部门或研究团队,导致获得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和行业企业发展有效信息滞后问题也较为严重。

(三)高职与区域合作深度与成效需要强化

高职院校在与南通地区进行区域合作时,作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独立育人组织机构,主要方式方法有共同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开展订单式培养,与当地企业进行短周期的合作。这些路径为企业提供专业人才的同时,也保证了高职院校的老师和学生可以拥有更多实操机会,便于检验理论知识、积累社会经验,但存在的问题是由于合作周期短,校园与企业之间的关联密切程度不够高,导致合作只是浅层次的、分散的、不完善的。这种“孤岛式”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无法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要,还会阻碍区域的长远发展以及各产业结构升级优化进程。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另一条有效路径就是提供智力支撑,主要表现是为生产经营遇到的困难提供咨询服务和技术难关攻克,或是联合企业开展项目研发,形成新产业、新业态。但高职院校教师由于承担了大量基础和实践课程教学,自身深入一线机会较少、意愿不够,很难有效服务企业。一些组织开展校企合作的科研课题,由于没有将区域经济发展方向地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趋势进行科学把控,也导致了科研课题经济效率低、科研转化率无法满足要求的情况出现。即便成果有转化价值,由于周期过长,也无法获得较高的市场认可度。

二、地方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有效方法

(一)科学定位服务区域的经济发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

对南通地区高职院校来说,在进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时,可以分为普惠型、提升型、针对型三种模式。这三种模式秉承的原则都是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的未来长远发展,以及学生是否具备激发产业高效发展的潜力与能力。所谓普惠型就是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双创”通识教育和“双创”精神培养,把“双创”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从传统的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转变为培养技术技能复合型人才,促进学生技能水平、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团队协作等综合素质能力的全面提高。所谓提升型就是面向具备较大创新潜质和较强创业意愿的学生,从学生的知识体系、认知发展规律、思维方式等方面入手,依托创新创业实践育人平台,在深厚的行业背景与实践技能辅导下,拥有更高的综合素质水平,具备较强的环境适应与改变能力。所谓针对型就是面向“双创”能力突出、诉求强烈的学生,实施个性化、定制式的“双创”成果培育。比如,教师在对创新创业教学资源进行开发时,注重紧紧围绕南通地区的经济发展变化,结合真实案例,收集更为广泛的题材,保证学生的知识体系具备较强的与时俱进特征,紧扣时代脉搏。同时要为学生提供企业注册咨询、政策解读、工商税务登记、法律咨询、创业指导、投资融资、产业化对接等方面知识普及,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

(二)保证区域经济发展与课程体系协调性更高

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应注重结合南通区域产业结构升级方向、行业发展特色、资源优势等因素,并以企业人才需求为导向,为社会培养市场需求度较高的专业性人才。尤其要注重结合区域优势化产业需要,让课程体系的知识更新速度更快,甚至建立一个动态的课程体系,保证学生在校园学习过程中可以学到更多关于行业市场发展动态的知识。学校还可以定期进行专业论证及行业评估,以保证课程体系规划、改革方向是正确且科学的。为了让学生能够在校园中也获得更多实操经验,学校可以结合行业发展趋势举办专业知识技能竞赛,并对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进行及时更新。与此同时,学校还应建立一支专兼结合、机构合理、业务精湛的高素质“双创”导师队伍。

南通开放大学积极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秉承“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的理念,让学生拥有更多专业知识的同时,着力增强“双创”意识和提升实际动手能力。学校改革传统的校企合作模式,通过产教融合打造校企合作共同体,通过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从机制体制创新入手,以“产业园”“创新工坊”“工作室”为合作载体,构建了基于产教融合的校企“六融合四协同”人才培养体系,以引入真實项目为抓手,实实在在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加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充分利用中华传统文化和非遗文化,开展“非遗进课堂文化有传承”职业素养培育工程,做好创新创业教育,培育高职学生具有职业核心素养,成为“懂技术、精技能、能创新、德技双馨”的职业人。

(三)统筹区域资源创建多元化创业实践平台

地方政府、行业企业、高职院校依据市场需求以及行业运行情况联合打造创业实践平台,为南通地区的高职院校在校学生创建一个更为完善、实践机会更多的人才培养平台,不仅能够让学生获得更多锻炼机会,还能促进当地区域的经济发展。如可以发挥南通科技产业技术研究院牵头作用,推动南通大学科技园按照“产业技术研究+科技孵化+产业化”的发展运营模式,打造完整的产业创新链,构建富有竞争力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创造有利条件。

校企合作过程中,一方面可以通过“引企入校”的方式将企业的生产流程、运营项目以及客服环节引入校园中,让学生可以在校园就进行课程实践,了解企业的运营模式以及文化建设和内部管理。学校还可以聘请企业中的能工巧匠对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进行实践性解读,帮助学生更早地了解到自身学习专业的行业发展趋势以及在校学习过程中应对哪些内容进行重点学习和掌握。企业加基地的模式下,企业还可以将分公司植入校园内,并聘请老师和学生来进行企业管理与运行。这种企业化管理模式能够让学生提前接触职场环境,并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让自身的专业素质与技能水平获得更大跨度的提升。另一方面也可反其道而行,创建“引校入企”模式。企业为学生提供住宿、餐饮、工资等福利待遇,并利用自身在资源、技术、资金等方面的优势,让学生到企业中对产品生产、销售等产业链进行了解,并指导学生学习业务操作流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对实际岗位职责进行明确,进而将学习到的经验整合成自己将来创新创业的理论与实践基础,这种浓郁的创新创业氛围也能够增强学生自主创业的信心。与此同时,一些在“引校入企”模式中表现突出的学生可能会因为得到企业的青睐提前被纳入企业的用人计划中,毕业即就业,无缝对接。

总之,在南通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以船舶海工、高端纺织、电子信息和智能装备、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与新能源汽车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健康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大量涌现,各种创新创业项目应运而生,为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了创业平台、资金支持、政策倾斜、技术引领等多项扶持,地方高职应集众智、举众措、汇众力,实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乘数效应,重视区域产业结构升级与地方企业行业需求的杠杆作用,实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深度对接和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意新.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职专业协同育人体系的障碍及路径[J].河北职业教育,2019,3(6):15-18.

[2]林琳.基于区域经济对接的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职教论坛,2018(7):138-144.

[3]邢谦育.高职特色院校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思考[J].活力,2019(23):33-34.

[4]洪如霞,余宏.高职教育契合区域经济转型升级:以江西高职教育服务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例[J].职教论坛,2017(36):33-36.

◎编辑 马燕萍

猜你喜欢

区域院校高职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分割区域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擦桌子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高职数学教学和创新设计的渗透
wolframalpha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区域发展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