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高校计算机音乐制作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初探
2020-04-26莫军生
莫军生
【摘要】计算机音乐制作教学应从侧重理论教学转向实用性教学,以实用性为第一位,围绕实用性进行教学,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培养适应社会的实用型人才。文章通过对计算机音乐制作教学的实用性研究,探索了计算机音乐制作教学的新方法、新思路,为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计算机音乐制作;实用型人才;教学改革
据了解,近年来音乐教育培养的毕业生在教学中碰到的比较棘手的问题有:教学方式跟不上目前基础教学的需求;在学校学习的课程内容与实际碰到的教学情况有所区别,一时难以运用所学知识应对基础教育的教学;在工作中缺乏创造性的想法,应对问题缺乏创新性思维。
音乐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特点突出体现了艺术教育的重心正从单纯知识技能的传授转向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的培养,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统领下,音乐教师不再是单纯的音乐知识传授者与音乐技能训练者,而应成为学生音乐素养与综合素质整体提高的促进者、帮助者、指导者与合作者。
一、广西高校计算机音乐制作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的基础和环境
第一,我校设立音乐教育学院,开设音乐教育专业,其中课题组成员承担多项自治区级精品课程、教改课程的建设,在音乐教育人才培养上有突出的研究与造诣,撰写了多篇关于计算机音乐制作教学方面的论文,并形成了一定的学术梯队,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第二,学院领导对音乐教育学科发展大力支持,在音乐教育教学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不少成果,并拥有广西最先进的音乐舞蹈大楼、国家级音乐实验室以及30多个教育实训基地,使教学改革与研究具有较好的基础与环境。
第三,依托广西教育厅“广西中小学教师资格(艺术类)教育教学培训中心”和“广西中小学艺术教育骨干教师培训中心”积极服务社会,积极培养中小学骨干教师,成果显著。
二、高校计算机音乐制作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之处
第一,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实用型人才。在新的教育教学形势下,为了适应中小学的课程改革,与时俱进,让大学艺术教育专业培养出来的艺术教师与中小学的教学对象和谐发展,本课题提出高师计算机音乐制作教学的实用性研究,旨在探索计算机音乐制作教学的新方式、新手段,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实用型人才。
第二,推进艺术高校对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扎实的实用技能以及创新能力为目标,积极推动高师计算机音乐制作教学改革的发展,为广西计算机音乐制作教学的发展提供新思路、新方法,为广西计算机音乐制作教学的实用性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与参考。推动实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进行课程改革与学科综合,顺应时代发展,培养新时期创新型人才。
第三,为培养音乐教育人才提供参考依据。结合中小学课程改革,推进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培养具有扎实的艺术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能从事学校艺术教育教学、训练、竞赛工作,并能从事学校艺术科学研究、学校艺术管理及社会艺术指导等工作的实用型人才、技能型人才、创新型人才。
三、高校计算机音乐制作课程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思路
1.加大计算机音乐制作课程的教学力度,培养学生创编的能力
教学内容突出实用性的特点,加大计算机音乐制作的教学力度,培养学生创编的能力,培养适应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能应对中小学教育所需要的一专多能的实用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复合型艺术教育音乐人才。为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顺应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艺术教育人才。因此,计算机音乐制作教学应从侧重理论教学转向实用性教学,以实用性为第一位,围绕实用性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实施。
2.增加实用性教学版块,以适应中小学实际教学工作的要求
传统的计算机音乐制作教学忽略了实用性的教学内容,给高师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的教学工作带来一定的限制,而以实用性为基础的计算机音乐制作是中小学音乐教学涉及较多的领域,因此有必要增加以实用性为基础的计算机音乐制作课程的教学板块,以适应中小学实际教学工作的要求。
3.转变计算机音乐制作教学模式
要更新教育理念,通过模式创新、制度创新,科学设置实践教学环节,建立“基础实践+应用实践+创新实践”三位一体的计算机音乐制作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资源优化课堂教学,改革传统“教师讲,学生练”的教学模式,让微课、慕课进入高师计算机音乐制作课堂。随着互联网与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手持数码产品和无线网络的普及,应改变口传身授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作、制作并熟练创新性运用计算机音乐的能力,培养适应社会的实用型人才。
四、高校计算机音乐制作课程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策略
1.联合课堂,实现资源共享
一是课程上的联合,以计算机音乐制作课程为主线,增加其他相关学科的讲解,呈现“百家讲坛”式的教学形式,实现资源的共享,使学生发现各学科之间的交叉点,这对于学生思维拓展和视野拓宽具有重要作用。
二是技术上的联合,积极引进互联网、多媒体、交互技术,延伸课堂教学内容,实现深层次互动教学。互联网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打破传统课堂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得信息的传播与接收更加便捷,对于师生交流和生生共享学习具有重要作用。多媒体具有集声音、图像与文字于一体的优势,能够最大化地刺激学生的多重感官,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感知力。交互技术的运用也是课程创新與改革的重要体现,缩短了人机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教师对课堂的控制力,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些新兴教学手段的运用,各有优势,但殊途同归,其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音乐制作能力,更好地实现实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2.合作学习,促进相互沟通
讨论是人与人之间常见的交流行为,能够使信息更加全面地传播,产生思维的火花,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有计划、有组织地为学生创造合作学习模式,以培养他们思维的独立性和主动性。教师可以在计算机音乐制作课程教学中设立专题讨论会,为学生提供自主表达的空间,使他们的思想能够天马行空,从而更好地促进学术交流与研究。具体来讲,专题讨论会以非正式的形式来授课,教师组织学生对某些重要问题进行研讨,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使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以及对他人研究成果的看法。
此外,参与专题讨论会的教师不仅限于本专业,也应吸收具有不同知识背景的外专业人士参与进来,知识背景之间的差异能够使得讨论视角更加多元化,彼此之间的创新点也会更多。在这样的大讨论环境下,学生会不由自主地参与到討论活动中,在表达自己观点的过程中,培养探索精神和反思意识,不仅能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而且有助于推进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3.共同创作,丰富作品内涵
对于音乐制作而言,最重要的是学生应具备创作能力。教师鼓励学生不拘泥于一己之能,主动与跨学科、跨领域的相关专业人士合作,共同完成音乐作品的筹划和创作过程。传统音乐创作由和声、配器、曲式、复调作曲“四大件”构成。数字环境下的音乐创作更多的是依托计算机音频工作站,强调的是学生实用能力的培养,提倡大胆新奇的想象,鼓励学生运用前卫、多样的音乐思维,将传统创作思路与信息技术手段相结合,带来一种全新的艺术体验。变化多样的音乐作品呈现出一个共同特征,即音乐创作是建立在多学科人才紧密合作基础上的,是多种知识信息的有机融合。高校具备人才合作和资源整合的优势。因此,在计算机音乐制作实际教学过程中,为了适应跨学科和跨媒介的音乐创作趋势,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专门的合作创意课,并制定学时和考核标准,使学生摆脱专业课堂的束缚,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寻求新的音乐交合点,从而增加音乐作品的内涵,提升学生的音乐实用能力。
总之,在科学技术与艺术不断交融的今天,音乐事业的发展需要高素质和高技能的专业性人才。高校计算机音乐人才的培养应面向社会需要,真正凸显音乐科技学科的特色,使教学内容涵盖音乐、艺术、科技和文化各个方面。教师还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实践创作的机会,锻炼学生的音乐创作能力,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综合性人才。
【参考文献】
[1]徐卓.“互联网+”时代“艺术与科技”专业的挑战与机遇——浙传音乐学院艺术与科技重点专业建设学术论坛综述[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6,23(01):141-142,146.
[2]王小玲.高职院校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究[J].当代音乐,2018(04):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