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言意兼得,让阅读教学更有魅力

2020-04-26赵平

小学时代·中旬刊 2020年3期
关键词:语用教学策略小学语文

赵平

【摘  要】  早期的语文教学侧重于阅读,忽略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在这种教学偏见下,学生的人文素养很难得到提升。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步深入,教师应追求“言意兼得”的语文课堂,让阅读教学彰显魅力,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语用教学;言意兼得;策略

所谓“言意兼得”,一方面要理解文本的表层含义,即文本的语言信息,包含字、词、句等,是一种工具性的解读,另一方面,则要追求文本中形而上的部分,即文章中蕴藏的精神内涵。这二者缺一不可,只有注重言意共生,才能让小学生的语文素养不断提升。

一、制定阅读任务,启动整体阅读

当小学生面对一篇文章时,常常不自觉地关注情节的发展,很少将目光定格在作者使用的写作手法、文字风格、思想内涵等内容上,所以文本解读较为肤浅、流于表面,没有真正个性化的东西。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在学生阅读前为其制定阅读任务,让学生更加有针对性地展开阅读,自然就能帮助学生由点及面、掌握文本要义,最终实现“言意”的统一。例如,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桂花雨》的过程中,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将文本中的插图进行展示,同时对学生进行阅读方面的提示: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乡愁》将那份思乡的情怀描摹得既深刻、又怅惋。而今天我们即将学习的是台湾一位女作家琦君所写的《桂花雨》,作者在文章中七次提到属于故乡的“桂花香”是那样沁人心脾、令人难忘,你能从中品出其他东西吗?请重点赏析相关的段落,体会作者的情感脉络。阅读任务在无形中为学生指明了阅读方向,有利于学生启动阅读活动。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为学生布置明确的阅读任务。在任务的驱使下,学生更容易走出浅层次阅读困境,从而帮助学生从“言”的关注过渡到“意”的领悟。

二、提供科学指导,实施语言鉴赏

语言鉴赏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更是检验学生阅读成果的核心途径。在实际生活中,尽管小学生对语言有一定的感知力,却无法准确鉴赏出语言的妙处。由此可见,教师需要专门训练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在语文课堂上,教师需要营造一个开放、自由、允许个性表达的鉴赏氛围,促进学生个性感悟的生成。

《落花生》是一篇非常典型的叙事性散文,尽管作者的语言并没有太多华丽的辞藻,却具有一种独特的哲思,非常值得深入品鉴。例如,文章中“父亲”曾经对花生的品格做出过一番精确的点评,他认为“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掛在木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此时,教师应将重心放在此处,让学生围绕这句话进行深入的品读以及鉴赏。作者运用怎样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作者想要借助花生来表达哪些深刻的内涵?他想突出什么样的道理呢?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关注的焦点凝聚于文本的核心句,有利于学生快速进入讨论状态。有的学生认为,作者的父亲对孩子寄予厚望,他希望孩子成为一个低调、朴素、愿意为社会做贡献的人;还有的学生补充说,作者借助了对比的方法,用深入浅出的例子阐述深刻的道理,让人回味无穷……此时,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这一段话没有华丽的词藻,却蕴藏着作者独特的人生价值观——做人应当像花生一样,虽貌不惊人,但有用。

在早期小学语文阅读课中,教师常常忽略了学生语言赏鉴能力的培养。为了实现言意共舞,教师必须扩展学生的阅读视野,让学生从“言”的部分进行深挖,从多个角度感知文本,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表达。

三、鼓励文本感知,倡导个性发展

阅读是一项极具个性化色彩的思维活动。不同的人阅读同样一部作品会有不同的认知,这是基于个体独特的生活背景、阅历、认知思维发展、生活经验等因素所呈现出来的必然差异。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常常局限学生的思维,用单一刻板的模式进行引导,阻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让学生对文本形成单一化解读,这些并不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我认为,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创意性探究,从“言”到“意”、从“意”到“言”,巧妙实现言意融合,进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例如,在教学《珍珠鸟》这篇课文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思考文本,而不只是让学生全盘接受自己的观点。教师结合文本提出一个问题:众所周知,珍珠鸟是一种异常胆小的鸟类。但是在作者的笔下,珍珠鸟不仅敢于啄作者的手指,甚至还会伏上他的肩头。珍珠鸟为什么敢于亲近作者呢?你认为这件事的真实度如何?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同时产生出多元化的解答。有的学生认为作者在文章中明确描绘出珍珠鸟对人类的警惕性,但是作者的善良让珍珠鸟放松了警惕性,所以才逐渐由试探到接近。因此,这个事件是真实的。还有的学生认为,小鸟容易受惊,不可能停在作者肩头睡着,应该是一种美好的想象。在讨论过程中,尽管学生观点不同,但是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真实观点,打造充满生机、言意和谐的语文课堂。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探知文本内容,逐步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言”和“意”本就一体两面,只有双管齐下、个性品读,才能实现融合。

四、深究文本言意,建立语用真知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部分文章借鉴了“留白”技法,所以显得格外精彩,给了读者更多思考的空间。正因为文章对一些细节未交代清楚,才产生了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奇妙感。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夯实学生的阅读基础,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教师可以试着从这些“空白点”切入,引导学生结合文章给出的信息和插图猜测留白部分的内容,试着填补课文空白,帮助学生在言意共生中形成独特的语言认知。

例如,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时,教师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插图,看看从插图中能得出什么信息。有学生指出这幅插图和其他课文中完全不一样,几乎占据了整个版面。此时,教师对学生进行阅读提示:这幅插图细致入微地展示了五位壮士的表情、神态以及动作,从中你能感受到什么呢?为什么他们面对悬崖却依然面不改色呢?是什么支撑着他们、给他们勇气?此时,有学生已经重新回归课文,在图片信息的提示下,对文本内容产生了更加深入的理解。有的学生发现文章虽然写了五个材料,却只重点描绘了第2、4、5段,因为这些段落更能展示战士的英勇无畏。还有的学生说,图片描绘的是第6自然段,五位壮士决定以身殉国,从文章内容可以感受到壮士们的坚强不屈、视死如归。还有的学生说,这五位壮士不畏惧敌人的枪火,那轻蔑的眼神已经说明一切。尽管前面是万丈高的悬崖,但是他们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这种民族气节令人敬佩。此时,学生意识到狼牙山五壮士象征着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正因为有着千千万万如狼牙山五壮士一般坚定的革命斗士,中国才会如此强大。

插图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资源,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为了实现言意兼得,教师需要鼓励学生从自己的角度探知文本,打造真正有活力的课堂。

言意兼得,代表着完美、和谐,是教学的最佳平衡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既不能只关注对文本语言的解读,也不能一味追求形而上的部分,而是需要巧妙融合二者,从“言”“意”两个部分引导学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杨培.读写互动,提升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J].中华少年,2019(36):45+48.

[2]李文辉.浅析如何实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性[J].课外语文,2019(36):50+52.

猜你喜欢

语用教学策略小学语文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让语用教学在课堂中闪烁光芒
语文教学的本质是语用教学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