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效预习 “预”植于心

2020-04-26王红琴

小学时代·中旬刊 2020年3期
关键词:统编版教材课前预习

王红琴

【摘  要】  课前预习是学生上课前在没有老师具体指导下自己去感受、学习新知识,对即将学习的教学内容进行自学准备,以便于掌握听课的主动权的一种活动。针对统编版小学高段语文课文篇幅较长、生字较多、课后习题更有指向性等特点,教师在阅读教学前首先应该运用多种方法,激起学生预习欲望,为其布置有针对性的预习任务;其次运用不同策略,优化其预习路径,给予学生预习方法的指导;最后重视其预习成果的验收,不断提高学生课前预习的有效性。

【关键词】  统编版教材;小学高年段语文;课前预习

从2019年秋季学期起,苏教版、人教版等多种版本的教材已告别课堂,成为历史,中小学语文全部使用统编版教材。统编教材变化极大,不仅识字量大,而且文章篇幅长,原先两课时的教学内容现在要花三课时甚至更多的课时去完成。我开始思考,发现原来是孩子的课前预习出现了问题。关于课前预习,我最近在班级做了一项调查,得知班级大多数孩子要么没时间、没兴趣去预习,要么没预习的习惯,要么有意愿无方法,不知该如何去预习,有的甚至认为课前预习没太大作用。那么如何帮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呢?

一、多种方法,激起预习欲望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阅读量越来越大,阅读速度越来越快。语文课本中的一些内容可能比不上课外书那么精彩纷呈,如何让高年段学生对课文产生阅读兴趣,并且深入地进行课前预习呢?我在实践中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1.联系法。在统编版的语文课本中,每一个单元都会有一个宽泛的人文主题,因此一个单元中的课文都有着主题的联系。因此可以借由主题,将前后文章衔接起来。比如教学统编版语文五下《草船借箭》这一课时,我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渗透中国四大名著,让学生对明清古典小说产生阅读兴趣,从而调动学生对于下一篇课文《景阳冈》的阅读期待,学生在预习这一课时就有内驱力,从而产生预习欲望。

2.分层法。如果要保持学生预习兴趣,在预习时教师应提出学生跳一跳够得着的目标。因此,在设定教学目标的时候,我会根据学生的能力分层设计预习目标。比如让学生预习五上《桂花雨》时,基础较弱的学生只需要读课文,圈出一类字二类字,查找生字词,划出不理解的地方;对于中等生,增加分段、概述课文内容、思考课后问题、说说桂花给“我”带来了哪些美好的回忆;对于优等生,主要是课外拓展,让孩子回去找找琦君的《〈烟愁〉后记》和《家乡味》进行拓展阅读。这样可以使学生的求知欲得到满足,调动学生的课前预习主动性,使其保持课前预习的热情,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3.演讲法。我们班每节语文课开始之前,都会有学生进行与当天教学内容相关的三分钟演讲。这就需要学生在课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搜集相关资料,做好充分预习工作,这种新型预习方式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比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与革命岁月相关的课文,在课前预习时我会有针对性地安排学生搜集红色故事,并在班级内进行主题演讲。

二、不同策略,优化预习路径

虽然预习是学生的自主化行为,但是很多学生之所以不专注预习,是因为不会预习,或者是预习的成果在课堂显效甚微。因此,预习指导是关键环节。

1.鼓励多读,提高效率。统编教材课文普遍篇幅较长,内容也越来越生涩。针对这一特点,首要任务就是预习。预习的首要任务就是读。如六年级上册《穷人》这篇文章共有27个自然段,大约有一千八百字,课文篇幅长,课堂仅有40分钟,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呢?所以在上课前就应让学生把课文读熟,节省时间,向40分钟要效率。统编版教材更注重读文解读,针对不同课文的特点,提出不同的读书要求。以五年级下册为例,23篇课文中除了第二单元《红楼春去》和第三单元汉字文化单元,其余课文的课后思考练习第一项均提出“朗读课文”“默读课文”或“分角色朗读课文”的要求,这就要求学生学习课文要从“读”开始,用各种形式读课文,走进课文。

2.巧借词典,分类识字。统编版高段语文所选的文章相对于苏教版教材来说不仅课文篇幅较长,每课的生字也较多,大多数在10个以上。统编教材课后思考练习题重视学生的积累,练习题中包含篇章、段落、词句的积累、背誦和摘抄,但不是每一课课后思考练习题都包含词语积累,而是在全册教科书最后列出了词语汇总表。教师在布置预习时需要考虑这一学习目标,并落实在预习的过程中。如五年级下册《景阳冈》课后思考练习第一题“默读课文,遇到不懂的词语,如‘筛酒、哨棒,可以猜一猜意思。”因此,我会鼓励学生在预习的时候遇到不懂的词语要勤查词典。但是,学生有时候会只将词语解释记下来,到课堂的时候经常要看着“预习本”来解词,这样其实效果甚微。于是,我要求学生要记下新词,不仅是记录下来,还要带到文章中去理解词语,课堂上不准看“预习本”。

3.学做批注,写出感悟。批注,指阅读时在文中空白处写下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阅读时的感受,作用是帮助自己理解书中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我已经指导过学生写感想式批注、质疑式批注、联想式批注、评价式批注和补充式批注,因此学生回去之后所做的批注都较规范,有话写,有感抒。在查看学生的预习批注时,我经常会在旁边写一些感想,这样就形成了师生间的互动,这样的课堂教学会更有指向性。

三、及时检测,了解预习成果

有作业就要有检查,有检查才能有反馈,有反馈方能显成效。区别于传统作业,预习作业主要有口头检查、书面检查和网络检查。

1.口头检查。在检查生字词的读音、理解时,教师可以采用认读生字词、多音字组词、形近字组词等方式进行口头检查,主要是对学生的预习的反馈,让学生把字词等基础知识打扎实。还有许多预习作业会在课堂上展现出来,比如景点的资料、作者卡片、拓展的古诗词、名人名言等,教师要善于捕捉课堂的检查机会,实现预习与学习的共通融生,从而以课堂学习情况来反馈课前预习行为是否充分,实现预习与学习的统一。比如在布置五年级上册《池上》的预习时,我让孩子搜集描写儿童的古诗,在课堂结束拓展时就可以相机进行检查。

2.书面检查。学生要准备一本“预习本”,主要用来记录课文背景、词语解释、知识拓展等。这项作业要收上来检查,不用细致批,对于一些做得好的学生可以用小印章的方式加以表扬,对于做得不够仔细的学生不要过于批评,还是应该以鼓励为主,发现其闪光点,不要熄灭任何一簇小火苗。

3.网络检查。由于统编教材课文篇幅的关系,教师在课堂上较难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所以课前朗读成为检验预习效果的难点。于是,我在班级建立朗读QQ群,每天的第一项预习任务就是在QQ群里面朗读。我会在群里面听每一位学生的朗读,刚开始的时候主要以鼓励为主,每天还会评选出“最佳朗读者”,让其余学生都听一听他的朗读,当然实在太不流利的学生,我会指出来希望他能再读一遍。渐渐地,我发现孩子们的朗读能力越来越高。

综上所述,课前预习能够有效提高小学语文高年段学生的学习效率。崔峦老师提出的“一个转向”,强调我们的语文教学应当从教会知识转向教会学习,给予学生可以迁移运用学习方法,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华丽转身。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浪潮中,小学高段语文教师更应重点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鼓励学生进行充分的课前预习,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让课前预习植于心中。

【参考文献】

[1]梁洁.探讨小学语文高年级课前预习的有效指导[J].理论研究,2016(34).

[2]周梅玉.课前预习创造语文课堂的精彩——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J].课外语文,2016(04).

猜你喜欢

统编版教材课前预习
小学二年级数学课前预习的有效性探究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
基于统编版教材的课堂提问技巧探索
统编版教材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的“四梁八柱”
小学数学课前预习式微课的应用策略
统编教材不同识字板块的教学课例实践与探索
聚焦教材“切入点”层层推进语用力
小学语文阅读策略单元编排特点及教学建议
众里寻它千百度
用好导学案将课前预习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