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2020-04-26许瀛吴佳蔚黄清泉
许瀛 吴佳蔚 黄清泉
摘要:本文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现状进行了调研和分析,通过对1137份有效问卷数据的统计和分析,从教学效果、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改革方向等四个方面对高校思政课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总结出高校思政课教学存在教学内容过于庞杂、教学方式缺乏创新、教学模式因循守旧等主要问题。最后,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拓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深度、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方式、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方法。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对策研究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摆上重要议程”,努力推动“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学生积极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教育部也要求高等学校将思政课的第一课堂教学放到更突出的地位。但是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新媒体平台对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对高校思政课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第一课堂教学效果难以提升。为研究和分析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课面临的具体问题,笔者根据教学实践的情况,精心设计调查问卷,根据调查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探索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现状及对策。
一、调查概况
为了使本次调研的结果具有真实性、代表性和普遍意义,本次调研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在上海市众多高校中选取了华东理工大学(华理)、上海财经大学(上财)、上海师范大学(上师大)和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应技大)等4所高校,涵盖了理工类、财经类、师范类等多学科门类学校。本次调研发放调查问卷共计1200份,收回有效调查问卷1137份,问卷回收有效率达94.75%,具有较强的可信度。通过对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得出其所反映出的突出问题。在此基础上,笔者得出本次调研的最终结论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建议。
二、数据分析
(一)基本情况
通过调查,一半以上的受访学生对思政课的教学状况满意或比较满意并且以高年级学生为主,说明目前高校的思政课总体上还是能使学生们接受的。但从调查结果来看,也有少部分大一、大二的受访学生选择很难说,可以看出随着学生年龄增大,个人心智日渐成熟,对思政课认识也会逐渐清晰,态度也会随之发生改变。在被问及是否了解教育部对大学生思政课的具体要求时,华理受访学生多数选择大致了解或不太了解,而上财受访学生多数选择十分清楚或大致了解。由此可以看出,理工科学校可能更加注重对学生主攻方向专业的培养和要求而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思政课明确要求,而文科学校因为大多专业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更加紧密,因此对思政课的要求也更为直接明确。对于目前比较常见的高校思政课考核方式(平时成绩30%+社会实践成绩20%+期末考试成绩50%),绝大多数受访学生选择合理或比较合理项,认为此种考核方式更注重对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知识进行社会实践的能力考察,相比只有平时和期末成绩综合的这种只注重简单书面考核的方式更为合理。
(二)教学效果
从调查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思政课学生逃课现象比较普遍,这一问题值得引起高校的重视。如果不能有效保证思政课课堂的到课率,却试图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一切教学手段和方法可以说都是“空中楼阁”。但同时我们也从调查结果中发现,受访学生中选择从不逃课的几乎都是中共党员或预备党员,由此可以基本看出,学生的个人思想政治素质越高,思政课的参与积极性也越高。而对于逃课的原因,多数逃课的受访学生认为思政课不重要,不愿意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其中。部分走访高校(例如华理)对学生的课堂管理比较严格,逃课的现象没有其他学校普遍。对于思政课对自己是否有帮助这一问题,一半以上受访学生认为有点帮助,但认为基本没有帮助的也占1/3以上的比重。并且从调查结果中可以发现,很少或从不逃课的学生会真正用心去接受思政课的教育,所以他们认为思政课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有一定的帮助。受访学生中认为有时会利用在思政课上学到的理论去思考问题的占大多数,特别是那些很少逃课的,他们更有兴趣愿意去接受思政课的教育,收到的效果相应也是比较理想的,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融会贯通、学以致用。显然愿意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和能够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成果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对于上思政课最主要的目的,走访高校中的“211工程”大学(华理、上财)的受访学生更倾向于取得更好的课程成绩,此类学校的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更注重提高自己的总学分,以便以后能有更好的发展选择(保研或者出国等)。而非“211工程”大学(上师大、应技大)的受访学生在这一方面的需求则相对没有那么强烈。多数受访学生认为影响思政课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是老师的理论修养和个人魅力、课程的性质和教学方式,其中以前者为甚。对于有些老师上课对学生缺乏吸引力的原因,部分受访学生认为这些老师理论功底欠缺,對所教学科知识的把握缺乏必要的广度和深度,也有部分受访学生认为是这些老师的语言表达缺少生动性、不接地气,使得课堂氛围严肃而沉闷,难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内容及方式
多数受访学生认为思政课的教学内容过于庞杂,多而不精,学习起来没有侧重点,一下子难以全部理解和接受。在被调查到最喜欢的思政课课堂理论教学方式时,大多数受访学生更愿意接受观看视频、浏览资料、聆听故事和案例分析等教学方式,反映出了受访学生更希望思政课能够通过生动活泼的展现形式与生活实际联系得更为密切。多数受访学生认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最好的方式是参观调查和结合专业实训,总结心得体会。由此也可以看出,受访学生更期望能够将理论联系实际,在实际生活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识。
(四)改革方向
笔者认为,思政课不应当仅仅是一门学校理论课程,更应当成为学生们解决实际问题的日常工具学科。由调查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受访学生更倾向于思政课能帮助解决世界观、价值观问题、经济生活与社会常识问题等,同时男女生对思政课的期望值也存在一定差异。基于对思政课的此种期待,多数受访学生认为思政课教学应当在教学方法、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等方面加强改革,以适应学生对此类课程的实际需要。
三、调查问卷的总结
通过问卷数据分析可以看出,高校对思政课的重视程度在加深,学生的思想认识也随之提高。部分学校强化管理,严格纪律,学生思政课的到课情况比较好,但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由此可以看出,没有质量的数量是毫无价值的。学生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直接影响了其对思政课的态度。学生对高校思政课的获得感还是很大程度取决于课程本身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形式、教学效果等方面。目前思政课的教学内容过于庞杂枯燥,老师的教学手段比较单一,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未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學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较小。通过此次调查研究,可以总结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1.知识内容过于庞杂枯燥,难以满足新时代学生发展需求。
2.教学内容时代性不强,教学方式缺乏创新性。
3.教学模式因循守旧,缺乏个性化和针对性。
四、提升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对策
(一)与时俱进、联系实际,拓展思政课的深度
一是围绕时代热点,引导学生触摸时代气息。思政课应该不仅仅教会学生理论知识,更要传递出信仰、理想的巨大力量。思政课结合时代热议话题,引导学生扩大格局,将个人理想与国家梦想、时代进步紧密联系起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成为学生心中“有用、有价值、有意义”的课程。二要聚焦社会问题,答疑解惑,拓展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思政课要教会学生用思政课的知识和方法来分析、解决问题,解答学生对新时代中国飞速发展中出现的各类新问题的迷思和困惑,使学生在面对新问题、新局势学会独立思考,深切感受到思政课的实用性。
(二)以生为本、统筹安排,优化思政课的方式
一要以学生为本,教学方式和方法要努力贴近学生实际,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特点。要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行为特点、内心诉求,把其关注点、兴趣点与日常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同时,不能照本宣科,要将教材内容转化为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体系。二要统筹安排,合理布局,规避重复内容。三要增加课堂互动,多采用讨论式、辩论式、案例分析式、启发式等灵活教学方式。四要利用新技术,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平台,例如抖音、慕课等,拉近与同学们的具体,增强大学生思政课的获得感。
(三)加强实践、完善考核,改进思政课的方法
一要加强实践教学。要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引导大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把思政课实践教学与“三下乡”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专业课实习等结合起来,运用好“第二课堂成绩单”等形式加强对实践环节的组织和管理。要通过这些丰富的实践内容,努力提高大学生对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的独立分析、独立判断和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不断深化思政课的教学效果。二要改进和完善课程考核办法。采取笔试、口试、提交实践报告、汇报展示等多种考核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地考核学生对思政课学习内容的理解、消化和应用程度,全面、准确、客观地反映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素质和品德修养。三是学校在强化管理的同时,应通过多种方式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让学生能够自觉地提高对思政课重要性的认识,积极主动地通过学习达到思政课的教学要求。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王沪宁出席[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9(04):4-5.
[2]赵隽,陈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的特点与对策分析[J].智库时代,2019(04):222+224.
[3]党瑛瑛.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调研报告[J].改革与开放,2018(24):115-118.
[4]张可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评价实证研究——以南京部分高校为例[J].中国农业教育,2017(04):35-39+85.
[5]刘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对策研究[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