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理念的基本内涵
2020-04-26杜颖
杜颖
摘要:在我国现代化发展进程中,为适应经济新常态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创新、协调、开放、绿色、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继承了社会发展根本动力这一观点,仍然秉承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等观点,同时又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新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成果,也是中国领导人根据中国当前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对马克思主义发展思想的最新阐释。
关键词:新发展理念 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05-0249-02
新发展理念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要求,对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一、新发展理念中的创新发展
一个民族之所以能够在国际上立足,在于这个民族的創新能力,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可持续发展,就在于我国拥有创新这一民族禀赋[1]。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新常态的关键时期,必须充分意识到创新的重要性,通过实现文化、科技、制度、理论等各方面的创新,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推动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2]。这是我国首次从国家发展全局这一层面出发探讨创新,也标志着创新已经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一方面,资源供需已经成为世界性难题,有限资源和人类社会无限发展之间爆发着重重矛盾,而只有通过创新才能解决这一矛盾。在新时期新形势下,产业和科技革命如火如荼,国家和民族是否能占据国际竞争的制高点,与其是否具备科技创新能力息息相关。另一方面,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攻坚时期,相较发达国家而言,中国的创新能力有待提高,创新体制尚需完善。因此,未来中国必须加强理论创新、文化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才能够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中,获得发展空间,并推动中国的现代化发展。
二、新发展理念中的协调发展
要想解决社会矛盾,平衡社会关系,提升社会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首要前提就是实现协调发展。整体性发展是协调发展的重中之重。根据经济学中的木桶定律,最低的限制因素才是决定事物发展高度的关键。我国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在我国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中,社会的不协调和不平衡问题仍然较为突出,这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造成影响。基于此,协调发展理念提出应当通过如下三个方式解决社会发展的不平衡问题:第一,有效处理好不协调双方之间的关系,例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的关系,例如城市发展和乡村发展之间的区域关系。第二,以整体性发展为目标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以达到推动社会协调发展的目的,最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三,注重凸显我国社会发展优势,弥补社会发展短板。只有有机结合补短板、展优势,实现二者的共同协调发展,才能真正推动我国社会的协调平衡发展,实现整体进步。由此可见,在协调发展理念中,要求凸显出社会发展的平衡性和全面性。
三、新发展理念中的绿色发展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充分强调自然与人的统一发展这一特性,基于这一特性,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又提出了绿色发展理念。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明确提出:“对于人类而言,自然界具有其先天性和客观性,自然界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条件,人不能否认自身作为自然界一部分这一结论”[3]。马克思认为人不能脱离自然界而存在,那么自然和人之间必然具备统一性,实现人与自然的统一发展,才能实现人类社会的长治久安。因此,马克思认为以认识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为前提开展实践活动。在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绿色发展理念的深刻内涵,并在新时期形势下,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这一理念。绿色发展理念回答了绿色发展的内涵和发展方向问题。绿色发展指的是可有效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关系的发展模式,要求在不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情况下,推动社会经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习近平总书记在分析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相关性时,认为“绿水青山是我们能够得到金山银山的前提条件,任何已破坏绿水青山为代价而获得的金山银山,都将付诸东流,因此,我们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4]。由此可见,一方面,我们必须有效协调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做到两手抓,绝不能顾此失彼;另一方面,我们必须将环境保护放在经济发展的地位之上,注重与协调人和自然之间的共生关系,着力保护生态环境,切记不可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推动经济发展。绿色发展强调资源的合理配置,尽管我国总资源量较为可观,但由于人口基数较大,人均可利用资源量较少,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找到合理配置自然资源的方式方法。习近平总书记从多个层面阐释了实现绿色发展的方针。首先,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应当将绿色发展理念作为一切行动的宗旨[5]。只有改变传统盲目重视经济建设而忽视生态发展的理念,从思想层面真正意识到绿色发展的重要性,才能真正实现绿色发展。其次,必须从实践层面真正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做到知行合一,从行动上充分体现绿色理念。最后,构建完善的绿色发展制度。正因为我国并未构建完善的绿色发展制度,才导致我国社会经济建设进程中存在较为严峻的环境问题,未来我国政府必须完善环境立法,以此为依托推动绿色发展。
四、新发展理念中的开放发展
开放发展,要求我国必须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大格局出发,把握中国的未来发展方向,从人类共同发展这一层面出发,实现中国发展的内外联动。在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会议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贯彻落实对外开放政策已经不是中国当下的工作重点,未来我国必须找到有效处理内外联动关系的方法与策略,切实提高我国的对外开放质量。新时期,我国的开放发展应当作到如下几点:首先,新发展理念中的开放发展,明确了中国态度和中国立场,标志着中国未来仍然将贯彻落实对外开放政策。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诸多成果可以看出,归纳和总结国内外发展的优秀经验,是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未来中国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其次,中国在开放发展进程中,将致力于寻找开放发展的正确方针,坚持贯彻走出去战略和引进来战略,实现中国发展的内外联动,以达到提高中国对外开放质量的目的。在中国落实引进来战略时,应当适当放宽准入门槛,为中国各行各业引入更多的高端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五、新发展理念中的共享发展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中,共享发展致力于解决中国社会中的不公平问题,确保全体人民群众共享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成果,使得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具备更多的获得感。首先,实现全民共享。从人民的需求出发,注重听取民情民意,切实解决中国社会中存在的民生问题,以解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为依托,推动社会发展,突破社会发展障碍,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其次,实现全面共享。只有实现政治共享、经济共享、社会共享、文化共享和生态共享,才能真正实现全面共享。再次,实现共建共享,做到人人参与、人人尽力。必须明确的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广大人民群众,必须充分体现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主体地位,实现共建共享。最后,实现渐进共享。要想真正意义上实现全民共享,需要做到循序渐进。共享发展并非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从不均衡到均衡、由低到高循序渐进地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外文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59.
[2]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N].人民日报,2015-11-04.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09.
[4]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21.
[5]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N].人民日报,2015-11-04.
责任编辑:刘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