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舆情与民情
2020-04-26李家林
【摘 要】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疫情本身的未知性、高风险性,春节期间的特殊性,医疗与防疫资源的紧张性,以及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爆发性等多种因素叠加,给网上舆情应对、线下疫情处置以及社会面管控带来多重压力和考验,让这场疫情阻击战成为检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大考。与17年前的SARS疫情相比,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现实疫情所牵扯出的网络舆情复杂多变,对政府舆情引导要求更高。本文对安徽疫情防控一级响应期各类应对舆情对策进行分析,提出在明确主要任务、自身定位的前提下,用“横纵内外”的方式,用好新媒体,用公开透明聚民心筑同心。
【关键词】新冠肺炎;舆情引导;舆情应对;网络舆情
一、舆情综述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公开透明回应群众关切。系列重要讲话是此次新冠肺炎疫情舆情引导总体指南,也是必须遵循的原则性要求。
舆情应对,首先要明确主要任务。即掌握舆论主动权,鼓舞士气民心,凝聚社会共识,凝聚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强大精神力量。
舆情应对,要充分了解自身定位。本次疫情的主战场是湖北。相对于湖北武汉,包括安徽在内的其余地区虽然也需要正面作战,但均非主战区。在舆情引导及对策方面,非主战区在依法处置现实疫情的同时,可以结合省情、自身能力、临近省份的对策等,做好舆论引导工作。
舆情应对,要用好方法手段。充分掌握现代传播方式、渠道与网民心态的变化。跟2003年SARS暴发时不同,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时,互联网已成为主要的信息平台,传播主体、载体、手段的变化,意味着舆情主阵地已发生变化。网络替代当年的报纸,成为舆情引导的主战场。
二、相关信息量趋势
舆情数据显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自媒体声量最初是超过媒体声量的,随后媒体声量占比越来越高,这体现出舆情引导起到的作用。
通过数据挖掘系统对比媒体与网民的关注点,可以看出,随着媒体声量越来越高,舆论关注点越来越趋同,媒体的影响力、公信力起到了“定盘星”的作用(如图1)。
三、战“疫”中安徽的舆论引导举措
2020年1月24日至2月25日,安徽疫情防控一级响应期间,主要运用了以下舆情引导方法及对策。
(一)权威发布, 抢占阵地引导舆情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当下最受网民关注且极易引发社会风险的因素之一,加之其具体发展情况的多变性,会激发公众对自身安全感的诉求,从而引发社会高度关注。
1月20日开始,新冠肺炎疫情进入全民视野。1月22日,安徽确诊首例病例。1月23日,湖南、浙江、广东等启动一级响应,第二日安徽等多地启动一级响应。以“安徽”为关键词,利用百度指数工具查看网民关注度及信息量,相关数据自1月21日直线上升,至1月28日达到最高峰,并一直高位运行。这与新冠肺炎疫情全民关注度高息息相关,各种各样的担心和疑问,显然已经打破了一般舆情事件中公众的“旁观者”心态,形成一定的信息饑渴。
实情决定舆情,线下疫情处置,是网上舆情处置的基础。
安徽通过数十场省级新闻发布会,由从省领导到多厅局负责人当发言人,传递权威信息,稳定公众情绪。
需要指出的是,发布会并不是信息发布的唯一选择,如果准备不足,可以选择在网络平台进行情况通报。在信息不足、发布人员不懂传播规律的情况下,仓促召开发布会,出错概率高。如湖北第五场新冠肺炎防控新闻发布会,接连出现“108亿口误”“口罩戴错”“发布会鼓掌”等错误,该新闻发布会加剧了网民对湖北相关工作的质疑。
借助官网、“两微一抖”发布权威信息,也是信息发布着力打造的重要一环。全省及各地卫健部门每日发布相关情况,适时预警信息的通报,为广大民众做好自身防护提供了依据。
(二)回应关切 , 良性互动引导舆情
回应社会关切,利用舆情推进工作,在呼应网民吁求与表达之际,还可疏导社会紧张情绪。以合肥市为例,1月27日,在安徽其他15市均公布确诊病例的详细情况下,合肥市卫健委只发布了确诊病例数,并未公布确诊病例详细情况。面对舆论质疑,1月28日起,合肥市卫健委的官网开始通报当地确诊患者的详细情况。
1月30日,合肥市卫健委公布一确诊病例信息时出现错误(将返程日期1月20日误公布为1月2日)。有一影响较大的媒体据此刊发《一女子武汉回合肥23天后发病》的报道,部分网民误判新冠病毒潜伏期非常长。人民网随即刊发稿件澄清,随后合肥市卫健委通过官网向公众致歉。
在疫情防控一级响应期间,也出现了一定的返工潮,但部分返程人员回住地时遇到了难题:如合肥有社区发出通知劝阻外地人员返程和租户入住,导致返程人员回到了住地却进不了家门。合肥市及时纠正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专门下发文件明确指出,居民区封闭式管理不得随意“层层加码”。这些改进措施有效避免了小热点演变成大舆情、简单问题演化成复杂矛盾。
(三)澄清谣言,消除公众焦虑
谣言是表达恐慌情绪的载体,是公众焦虑情绪的延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爆发性和冲击性强,公众对信息的渴求度也同步提升。如果真相不能及时公之于众,谣言就会满天飞,从而干扰真相传播,产生不良社会影响。如“铜陵一菜市场老两口同时感染”等多条信息均被证实为谣言。
一旦确定为谣言,需要及时辟谣,有的谣言还需要多次辟谣。如合肥望湖城一名未戴口罩女子与保安发生纠纷,这段2月12日的视频发酵后,该女子“丈夫系税务部门高官”等谣言发酵。2 月 14 日,合肥警方介入。2月15日,合肥警方再次发布涉事女子具体情况和处置结果,消解了公众疑虑。2月25日,合肥警方第三次发布通告,称传谣者已被惩处。同时,税务部门也发文辟谣。反复通报消解了舆论的对抗式关注,平复了社会情绪。
对于疫情下滋生的网络谣言,一般采用“官方辟谣+全媒体播报”的方式清理舆论场“杂音”,同时及时处理未经权威证实的不实信息,从渠道上切断谣言传播的可能。
四、思考与建议
(一)舆情引导须考虑“横纵内外”
明确舆情应对要做到纵向贯通、横向联动、内外衔接。 面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必须从政治站位的高度,全战线听令而行。这就要求统筹全省“疫情、舆情、民情”,集信息发布、新闻策划、典型选树、采编简报、民情分析、舆情把控、意识形态风险防范和服务媒体等为一体。
重大突发事件面前,信息公开透明极为重要。在方法与手段上,信息发布必须符合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传播特点,做到文字、图片、音频、长短视频融合传播,“报、台、网、端、微”一起发力的立体传播,全面提升新闻舆论工作的有效性。同时,需要特别关注社交媒体平台,一方面对求助信息及时回应,另一方面对情绪化表达及时引导。
把握与媒体的协作关系,实现管理与服务一体化。一方面,非常时期,新闻报道的议题设置、内容导向会直接影响社会公众对疫情的判断和情绪走向;另一方面,新闻媒体及新闻报道本身,也会成为舆论关注与监督的对象。这就需要落实新闻宣传要求,充分发挥媒体的喉舌作用,以正确引导舆论。
(二)各地发布信息的标准应统一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安徽在某些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卫健部门在疫情通报的具体操作上,就与其他省份体现出了差异。广东省卫健委疫情信息通报以“文本+可视化”的形式,湖南省卫健委采取了“文本+表格+7国语言”的形式,甘肃省卫健委则有“数据表+统计趋势图+统计地图”的形式。
相比之下,安徽不仅省一级通报中规中矩,且存在各辖市信息发布标准、发布程度不一的问题。如阜阳市、淮北市、宿州市、宣城市、马鞍山市公布的确诊病例信息较为全面,患者发病前后的时间点、活动轨迹均详细具体,一目了然。部分市公布情况则差强人意,如某市公布的患者信息较少,有时仅有患者基本情况介绍,无法获知患者的活动轨迹、所乘车辆信息等。信息公布程度,侧面反映出疫情防控的力度;信息发布越分散,越不利于统筹管理,这就需要统一信息的发布标准。
(三)相关措施出台需有预见性
政策出台需谨慎,不具备执行性的政策或者出台后快速叫停的政策,将有损政府部门公信力,极易使相关部门深陷被动。如某市卫健委主导的“健康码”上线10余小时后停用,某市医保局“线上买口罩系统崩溃、预约时间屡屡延迟”等。
其实,其他省份已遇到类似难题。不妨以临近省份的对策为重要参考,吸取教训,避免出现同样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李家林.致敬安徽战“疫”之五——处处喇叭响 声声传江淮[EB/OL].[2020-03-24].http://ah.people.com.cn/n2/2020/0324/c358266-33899309.html.
[2]史少春.加強信息公开与新闻宣传 做好重大突发事件舆论引导[J].中国行政管理,2020(02).
(作者单位:人民网安徽舆情监测研究中心)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