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的理论逻辑和时代意蕴

2020-04-26金妮李建礼

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理论逻辑不忘初心马克思主义

金妮 李建礼

[摘要]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不忘初心”,“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既是中国共产党90多年发展历程的根本出发点,更为筑牢共产党人的信仰之基提供根本遵循。新时代“不忘初心”,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秉承无产阶级政党的鲜明特质;坚守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通过辨别“普世价值”误区,凝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共识;坚持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深刻把握时代精神,真正回答好、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性问题。

[关键词]不忘初心  马克思主义  理论逻辑  时代意蕴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245(2020)01-0001-07

DOI:10.19499/j.cnki.45-1267/c.2020.01.001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是在内忧外患、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历史关键时刻孕育而生的,历经90多年风雨洗礼依然坚守,并贯穿在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之中,带领着人民群众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巨大成功,见证着一个又一个奇迹,实现着一次又一次飞跃。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守初心,牢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以真挚的人民情怀滋养初心,时刻不忘我们党来自人民、根植人民,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是我们胜利前进的不竭动力源泉”[1],“无论我们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2]。这既是回望历史的经验总结,也是直面现实的深刻反思,更是着眼于未来的郑重宣誓,对于坚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重大理论与实践价值。

一、不忘初心秉承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特质,体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本质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坚持不忘初心,秉承了无产阶级政党的鲜明特质,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价值宗旨,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自觉担当。政党作为现代政治生活的主体,总是代表一定阶级和社会阶层的利益。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从逻辑起点审视初心使命,才能更好地秉持党的价值理念,才能更加积极地承载时代使命,才能有效地应对执政风险考验。

(一)不忘初心秉承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特质

先进性和纯洁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特质,是党的生命所系和力量所在。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特质是不忘初心的逻辑起点,不忘初心是保持党的鲜明特质的内在要求。初心即初始之心,中国共产党的初心,是对建党初衷的标识,具有马克思主义科学建党理论的鲜明特征,传承着无产阶级政党红色基因。中国共产党的初心,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在探寻中国方案的具体实践中逐步形成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源自它始终代表着无产阶级的整体利益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能够准确把握社会发展大势, 积极引领时代发展潮流, 维护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促进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進步。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总结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提出了“两个必然”的科学结论,指出争取无产阶级解放及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奋斗目标,为无产阶级政党初心使命提供了理论基石。因此,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消灭阶级压迫和阶级对立,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无产阶级及全人类的解放,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最终实现共产主义是共产党人“为何出发”的原点。回顾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我们党始终把解放工人阶级及广大劳苦大众作为己任。在不同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着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和前进方向,始终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把改变国家民族命运与政党肩负使命紧密联系在一起。1921年中共一大党纲明确提出:推翻资本家阶统治,消灭阶级压迫和阶级对立,建立无产阶级专政。1922年党的二大提出:打倒军阀,消除内乱,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压迫,实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等。经过28年的艰苦斗争,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政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随后,我们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先后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准确把握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了生机活力,实现了我国综合国力的大幅提升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改善,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增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当前,中华民族正处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节点,作为执政党要坚持不忘初心,永立时代潮头,保持建党时的朝气活力,带领人民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不懈奋斗。

(二)不忘初心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取向

中国共产党的初心蕴含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为人民谋利益的价值观。1845—1846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阐述了唯物历史观的思想,揭示了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一文中明确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3]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阐明了无产阶级运动的宗旨,明确了无产阶级政党为人民谋利益的价值追求。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在论述无产阶级文学服务方向时强调“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为这些国家的精华、国家的力量、国家的未来服务”[4]。十月革命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由此中国革命找到了正确方向。诞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和中国人民的先锋队,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1945年,毛泽东在党的七大政治报告中指出:“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5]随后《中国共产党党章》规定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其中蕴含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90多年来,我们党始终遵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理念。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和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是党的群众基础和执政根基得以不断巩固的重要依托,是党永葆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关键所在,是中国共产党勇担民族复兴历史重任并成为领导核心力量的根本原因,是中国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成功密码。在建设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路上,坚持不忘初心,就是要坚守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坚持党的价值追求,永远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自觉担负起历史使命,勇于革新,接续奋斗,奋力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三)不忘初心体现了对执政风险挑战的积极应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要成就千秋伟业,必须有效应对执政考验。”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从理论上回答好“为谁执政、如何执政”的科学命题,同时从实践上防范和应对执政风险。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早已提出防范抵御执政风险的思想,在《法兰西内战》中提到要建立工人阶级的政府,使劳动在经济上获得解放,强调要“防止国家和国家机关由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6]列宁在领导苏维埃政权建设的过程中深化了对执政风险的认识,提出反对官僚主义,防止脱离人民群众。1922年,列宁在《论苏维埃共和国的国内外形势》中指出:“我们内部最可恶的敌人就是官僚主义……共产党员成了官僚主义者。如果说有什么东西会把我们毁掉的话,那就是这个。”针对如何跳出“其兴勃焉,其亡忽焉”政党历史周期律,中国共产党人给出了自己答案——勇于自我革新,积极应对执政风险挑战。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两个务必”,要求全党以赶考的精神迎接全国执政的考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面对各种风险,中国共产党人集中精力发展经济,提高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努力朝着现代化建设的目标迈进,同时不断地进行自我革新和自我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历代中国共产党人在赶考路上接力奋斗,书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壮丽诗篇。在带领全国人民取得历史性成就的伟大征程中,我们党高度重视和防范执政风险,把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作为推进伟大事业、开展伟大斗争、实现伟大梦想的根本保证。不忘初心,反映了执政党对执政风险的清醒认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长征中,只有坚持党的初心,以不断赶考的精神应对执政风险考验,勇于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才能永葆建党时的奋斗精神,才能更好地担负起执政使命,不断推动社会进步,交出圆满的答卷。

二、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坚守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坚定“四个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守初心”。理想信念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反映了未来社会和个人发展可能实现的向往与追求,体现了个人或组织的政治信仰、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政党而言,理想信念是政党的政治灵魂、奋斗目标、精神支柱和根本动力。坚定的理想信念,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力量源泉,是保持政治本色的精神支柱。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在复杂考验中坚守理想信仰

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坚持思想建党,依靠理论强党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看家本领、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坚定高举马克思主义理论旗帜,并坚持在实践中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们党能够克服艰难险阻、不断勇创奇迹的内在动力。建党之初,中国共产党就明确地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最高理想,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精神旗帜,以此作为指导中国革命的锐利武器,为中国迈向光明提供了思想指南。毛泽东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毫不隐瞒自己的政治主张,把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推进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回首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奋斗历程,我们党由小到大、由弱变强,从挫折走向胜利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不变,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实现了由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正是基于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来指导中国的实践,使中华民族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从某种程度上讲,能否做到理想信念坚定,旗帜鲜明,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事业的兴衰成败,事关党的执政根基的巩固。坚持不忘初心,既是对政党旗帜方向的坚守,也是对党员个体政治立场、政治方向和政治信仰的检验,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和严峻的风险考验,需要进一步增强政治定力,提升政治本领,用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团结人、凝聚人和激励人。

(二)坚持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在实践中筑牢政治灵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和精神支柱。共产党坚守初心,体现了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信仰和对党和人民事业的無限忠诚。坚持不忘初心,就要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最新成果的学习,通过理论的清醒促进思想自觉、情感认同和实践推进,实现理论上清醒,信仰上坚定,行动上坚决。实践是理想信念的试金石,是修炼党性的大课堂。邓小平同志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习近平同志提出了衡量党员理想信念是否坚定的“四个能否”标准,即能否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能否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能否勤劳工作、廉洁奉公,能否为理想而奋不顾身,尤其是在重大原则和重大考验面前,能否做到不忘初心,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当前,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时期,也是检验共产党员理念信念是否坚定的关键节点。崇高的信仰和坚定的信念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需要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砥砺磨炼。党员干部只有经过改革开放的第一线和矛盾突出的最前沿的锤炼考验,才能做到增长见识,提高本领,磨砺意志,才能在社会实践中坚守理想信念。

(三)坚定“四个自信”,在制度比较中坚守初心

自信反映了一个国家、民族和政党对自我价值的充分肯定和未来前途的坚定信念。坚定“四个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前进的内在动力,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障。坚定“四个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高度认同和充分自信。“四个自信”源于我们对发展道路、理论指南和社会制度的坚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我国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中华民族在伟大复兴进程中阔步前进,充分证明了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发展中国。这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党和人民经过艰辛探索后的经验总结。在当前全球经济增长乏力的背景下,一些西方发达国家陷入了治理困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依然呈现出风景这边独好,中国模式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迈向现代化提供了成功借鉴,再次彰显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随着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义主要矛盾也发生了转变,作为执政党要深刻把握历史的新方位,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凝聚广泛的社会基础。

三、凝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共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辨别“普世价值”误区,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权

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其核心价值理念处处彰显出以无产阶级作为其理论根基的丰富内涵,具有崇高的政治理想和精神追求。“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各种考验的精神支柱”[7],共产党人坚守“初心”,就是在理论与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奋斗,最终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在理想信念、价值追求和实践认知上达到知行合一,形成高度理论自觉和情感认同。从本质上看,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高度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历史责任和价值追求;从内涵上看,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在要求,是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重要内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积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取向,形成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价值共识,坚定文化自信,推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文化强国,走出西方“普世价值”误区,增强意识形态主导权,永葆“初心”本色。

(一)凝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共识,打牢全社会共同奋斗思想基础

在社会文明发展进程中,人类的价值共识是人们不断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精神动力,体现出作为超越时代、民族和地域的纯粹理想和美好愿望,以及特定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8]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提出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要构建起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强大理论支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24个字”高度概括出富有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和奋斗目标,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体现社会主义的鲜明特色,坚定不移地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是“兴国之魂”,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精髓,更是引领社会思潮,推动形成高度一致的道德规范和强大的精神合力。新时期推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要自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整合多样化社会思想意识,从现实的共同利益出发,不断凝聚当代人类的价值共识,联结成全社会共同追求的理想信念,不断“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9],打牢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形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力量。

(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文化强国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内容,是一个民族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我们党经历了长期的艰苦奋斗,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逐步将文化实践活动上升到文化理论高度,在不断总结中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并进一步指导实践发展。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反映先进生产力发展规律及其成果的文化,是源于人民大众实践又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文化,立足于五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有着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强大的前进动力,我们有充足的理由和底气坚定“文化自信”。一方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厘清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认清把传统文化视为本土文化、马克思主义视为外来文化,将两者割裂对立起来的观点,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批判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结合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另一方面,建设文化强国,要高度重视文化软实力建设。积极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以文化自信来建设自信文化,把我国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为强大的文化竞争力,不断提高国家形象和国际话语权,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永远充满生机活力,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三)辨别“普世价值”误区,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权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西方意识形态、多元思想文化、经济社会转型等多方面因素相互交织,对意识形态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当前,各种敌对势力一直企图在我國制造‘颜色革命,妄图颠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这是我国政治安全面临的现实危险。他们选中的一个突破口就是意识形态领域,企图把人们思想搞乱,然后浑水摸鱼、乱中取胜”[10]。可见,西方敌对势力从来没有放弃过“和平演变”、“西化”和“分化”的图谋,特别是西方近年来大肆推行的“普世价值”,以“抽象人性论”为伪装,试图构建人类价值共识,传播所谓的民主思想,妄图削弱人们对共产党的政治认同和思想认同。围绕着普世价值的争论,侯惠勤教授曾深刻指出,“普世价值”的本质即“不是有无共同人性、有无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抽象争论,而是关于资本主义制度是否具有普世性和永恒性,中国是否要搞‘全盘西化的重大政治原则问题”[11]。因此可见,意识形态的建设重在政治,重在政权,核心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和政权的合法性问题,意识形态安全稳定是国家社会安全稳定的前提基础,必须要坚定地运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理直气壮地批判和抵制“普世价值”,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这对于引导当前意识形态工作,推动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具有强烈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历史主体地位,深刻把握时代精神,引领时代潮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性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曾这样描述无产阶级的最终奋斗目标,即“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2],根据这一奋斗目标所形成的价值追求和初心使命,成为共产党人的实践基础和动力源泉。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13],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上更是明确要求,“守初心,就是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这些论述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为民情怀,反映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和执政为民的责任担当。“不忘初心”从本质上体现了坚持唯物史观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深刻把握时代精神,引领时代潮流; 坚持立德树人,培养立场坚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坚持唯物史观,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历史主体地位

人作为历史活动的主体,在世界观问题上有过是人民主体还是个体主体的争论,马克思主义以唯物史观为理论根基,立足社会实践,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方面来阐释人民主体的科学性和真理性,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确立了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进一步回答了人民如何创造历史这一问题,“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4],只有无产阶级解放运动才能真正实现人类的解放。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将人民群众作为党的根本依靠力量,并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全过程。从根本上回答了“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这一事关党的性质宗旨的核心问题,不仅充分表明了立场,确立了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更宣示了为人民大众的幸福而奋斗的初心,体现了唯物史观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实践基础、指明了发展方向。今天我们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不仅充分体现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历史主体地位,更是凝聚起引领时代潮流的磅礴之力,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世界人民。[15]深刻把握和平发展的时代主题,进一步推动中国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良性互动和健康发展。

(二)深刻把握时代精神,引领时代潮流

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产生的历史必然性,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来强化理论武装。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还在于其理论的彻底性和革命性,善于抓住历史规律,透过现象发现新事物和新思想。随着我国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方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积极回应了“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时代关切,深刻把握时代精神,引领时代潮流,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和发展规律,又反映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中与时俱进又一脉相承的时代特征,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必然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焕发出强大的生机活力。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遵循社会主义发展规律,不断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探索,自觉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新思想的有效引领作用。今天我们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要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更加自觉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来强化理论武装,筑牢信仰之基,不断增强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进一步把握历史规律,增强战略定力,用中国的发展来积极为其他国家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三)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坚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是推动当代文明价值传播,培养青年一代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是学生形成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关键。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16],并重申“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17],通过提出“六个要”和“八个统一”,为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性问题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更加坚定了要“理直气壮”办好思政课的勇气和信心。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铸魂育人,不断凝聚价值共识,提高吸引力和创造力;要在师德师风上下功夫,坚持“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要求,肯下“真功夫”、具备“真本事”、敢于“真作为”;要在育人方式上下功夫,最好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真正使思想政治教育入脑入心,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结合当前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和规律,结合互联网的时代特征和传播方式,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积极培养坚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2]习近平.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3][12][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2.

[4]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7]习近平.在纪念朱德同志诞辰130 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1-30(001).

[8]侯惠勤.“普世价值”的理论误区和制度陷阱[J].实践(思想理论版),2017(07):37-38.

[9]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7.

[10]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11]侯惠勤.再辨“普世价值”的理论实质[J].红旗文稿,2017(12):37.

[13]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16]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9-11.

[17]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3-19.

责任编辑:韦自露

[作者简介]金妮(1987—  ),湖北大冶人,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李建礼(1980—   ),安徽淮北人,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政党建设、领导科学和基层治理。

猜你喜欢

理论逻辑不忘初心马克思主义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依赖与超越
列宁从严治党的思想实践及其现实启示
“不忘初心”的由来
央企要当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排头兵
达州跨越发展需要不忘初心,坚定前行
习近平再提“不忘初心”
浅谈供给侧改革
红船精神融入创业教育的理论逻辑与实施策略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