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棒技术与常规穿刺在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中的比较*
2020-04-26伍搏宇席金涛赵东东黄壁旺姚志鹏
徐 峰 伍搏宇 席金涛 赵东东 黄壁旺 姚志鹏 杨 赛
(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骨科 湖北省骨创伤救治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武汉 430070)
经皮椎间孔镜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discectomy,PTED)是常用的微创手术,与开放手术相比,具有创伤小、对腰椎稳定性影响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且疗效与开放手术相当[1,2]。TESSYS技术(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Spine System)是PTED的常用技术,通过Kambin三角建立工作通道进入椎管,直视下行椎管内减压[3~5]。传统的TESSYS技术对穿刺技巧要求较高,为了穿刺至靶点,常需反复穿刺调整,射线暴露量高,手术时间长,学习曲线陡峭[6,7]。我们从2017年7月开始应用调棒技术完成穿刺置管,临床效果良好。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2月~2018年5月70例因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行PTED的临床资料,其中调棒组39例,常规组31例,随访12个月以上,评估调棒技术安全性和有效性。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标准:①年龄≥18岁;②临床诊断明确的单节段LDH;③至少经3个月正规保守治疗无效。
排除标准:①术前动力位X线片显示腰椎不稳;②极外侧型、椎间孔型及高度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③责任节段有手术史;④合并马尾神经综合征;⑤腰椎骨折、结核或肿瘤。
共纳入70例,2017年7月之前31例为常规组,之后39例为调棒组。2组年龄、性别、病程、突出节段、突出类型的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见表1。
表1 2组一般资料比较
1.2 手术方法
2组手术均由同一医师团队完成,使用德国Joimax公司TESSYS系统。
俯卧位,屈髋屈膝并调整手术床以减少腰椎前凸,扩大椎间孔。划线标记棘突中线、髂嵴轮廓线,在C形臂X线机引导下标记手术节段及穿刺路径,确定进针点(视患者体型决定,L4/5、L5/S1一般旁开12~14 cm)。常规消毒铺巾,于进针点行1%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
调棒组(图1):穿刺针穿刺至上关节突腹侧后,行0.5%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紧贴上关节突腹侧滑入椎管,取出穿刺针内芯,沿穿刺针放入导丝。以导丝为中心做0.7 cm左右皮肤切口,置入1级导棒至上关节突腹侧,根据穿刺针的初始位置,利用杠杆原理,以上关节突腹侧为支点,摆动导棒尾部调整至靶点方向并锤入椎管。逐级软组织扩张,取出1级软组织扩张套筒,将1级导棒稍后退,置入1级环锯,调整导棒及环锯至靶点方向行椎间孔成形。按上述方法逐级调棒并行椎间孔成形,直至调整至靶点位置,置入工作通道。
常规组:穿刺针穿刺至上关节突尖部后,行0.5%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紧贴上关节突尖部滑入椎管,取出穿刺针内芯,沿穿刺针放入导丝。以导丝为中心做0.7 cm左右皮肤切口,逐级软组织扩张,并逐级行椎间孔成形,置入工作通道。
连接内镜系统,放入内镜,分离显露解剖结构,髓核钳摘除突出的椎间盘髓核组织,直至神经根及硬膜囊压迫解除,神经根形态恢复并随呼吸自由搏动,双极射频行纤维环及后纵韧带成形,缝合切口。
1.3 术后处理
术后给予消肿止痛等对症处理,术后第1天在腰围保护下下地活动,开始做直腿抬高锻炼,2周开始做腰背肌功能锻炼。常规佩戴腰围3~4周,术后3个月内避免腰部剧烈活动及从事重体力活动。
1.4 观察指标
记录2组术中透视次数、通道建立时间、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临床疗效。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定优良率。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组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无更改术式,无血管损伤、内脏损伤及椎间隙感染等严重并发症,随访12个月以上。2组观察指标比较见表2、3。调棒组的透视次数、通道建立时间及手术时间均少于常规组(P<0.05),2组术后住院时间、随访时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2组术后各时间点VAS、OD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2组同一时间点VAS、ODI差异无显著性(P>0.05)。随访期间调棒组1例复发,术后13个月时行PTED翻修。末次随访时,根据改良MacNab标准,调棒组优23例,良13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92.3%;常规组优21例,良8例,可2例,差0例,优良率为93.5%。2组优良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
表3 2组不同时间点VAS、ODI比较
VAS、ODI术后各时点与术前进行两两比较,均P=0.000
3 讨论
PTED已广泛应用于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治疗,然而临床应用中存在许多问题。TESSYS技术是PTED中最具代表性的椎管内技术,但其对穿刺技巧要求较高,为了穿刺至理想的位置,术者须在透视引导下采用“试错”的方法反复穿刺调整,学习曲线陡峭[8,9]。在反复穿刺的过程中,不但增加医患双方的射线暴露及手术时间,而且增加神经血管损伤风险[10,11]。
如何降低PTED的穿刺难度、减少医患射线暴露及手术时间,是微创脊柱外科医师共同关注的问题。为此,大量学者进行了探索。范国鑫等[12]采用自行设计的椎间孔镜定位器辅助穿刺,结果显示,与传统穿刺方法相比,椎间孔镜定位器能显著提高穿刺的准确性,减少透视次数及有效手术时间。但该技术需购置专门的手术器械,术中需要进行安装并调整,步骤相对繁琐。Choi等[13]将X线与MRI组合式影像系统用于辅助PTED手术,使用MRI确定最佳皮肤穿刺点及靶点,在X线引导下手术,减压结束后用MRI验证减压效果。然而设备价格昂贵,对手术室的要求较高,手术时间较长。Ao等[14]采用O-Arm导航辅助行PTED,取得较好的效果,但也存在设备昂贵、操作复杂、难以推广普及的问题。
调棒技术无需额外增加手术设备及器械,使用常规TESSYS技术的器械便可完成。术中无需精确穿刺至上关节突尖部,只需穿刺至上关节突腹侧,紧贴上关节突腹侧,抵达椎体后缘连线即可。置入1级导棒,根据穿刺针的初始位置,以上关节突腹侧为支点,撬动导棒尾部向靶点方向调整,维持调整位置,置入环锯行椎间孔成形。逐级使用调棒技术,直至调整到靶点。应用调棒技术时需注意以下两点:①调棒技术对于合并椎间孔狭窄的患者应用稍受限;②虽然术中可通过导棒进行逐级调整,但因调整的范围有限,术中穿刺时不可偏离靶点过远。
本研究结果显示,调棒组在透视次数、通道建立时间及手术时间方面均优于常规组。因调棒技术主要依靠导棒调整至靶点,无须像常规TESSYS技术一样在X线引导下反复调整,所以调棒组透视次数相对更少。同时,反复穿刺调整及透视相对耗时,特别是透视机正侧位转换的时间。2组术后VAS、ODI、优良率等差异均无显著性。调棒组1例术后复发,可能与患者术后继续长时间从事重体力劳动有关。Shimia等[15]报道术后高强度和重体力工作是LDH术后复发的预测因素。所以应该建议PTED术后注意工作强度,尽量少从事或不从事重体力劳动。
综上,调棒技术有效降低PTED的穿刺难度,减少射线暴露及手术时间,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