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例孕产妇生殖道B群链球菌感染及药敏分析
2020-04-25吴建玲
吴建玲
(邵武市立医院检验科,福建 邵武354000)
B群链球菌是一种β溶血性的革兰阳性球菌[1],常寄生在妇女生殖道,是围产期感染中的首要致病菌[2-7],是新生儿肺炎、败血症、脑膜炎等严重感染和死亡的主要病原菌之一。我们对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我院366例围产期孕产妇生殖道标本中52株B群链球菌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旨在提高临床医生和微生物人员对B群链球菌的认识,为临床医生早期干预孕妇B群链球菌定植的合理用药提供重要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于我院366例围产期孕产妇生殖道标本中52株B群链球菌阳性标本,孕产妇年龄18~48岁,平均年龄36岁,大多为生二胎年龄29~45岁的孕产妇。
1.2 实验材料 围产期孕产妇生殖道标本是妇产科医生依据操作规范采集的合格标本,采用VITEK-2细菌鉴定仪及配套的GP鉴定卡、GPA67药敏卡[8],哥伦比亚血琼脂平板均是医用生物梅里埃厂家提供。
1.3 细菌培养及鉴定 标本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范》第5版[9]的要求接种于哥伦比亚血琼脂平板35℃ 5%~10%CO2温箱孵育24h,挑取血平板上较狭窄β溶血中等大小灰白色菌落进行分离,次日则取较典型的菌落进行触酶试验和CAMP试验[10-12],同时配制0.5麦氏的菌悬液,用GP和GPA67卡进行鉴定和药敏试验。
1.4 质量控制 质控菌株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13、肺炎链球菌ATCC49619、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用于CAMP试验)均购自福建省临检中心。
1.5 统计分析 采用WHONET5.6版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阴道分泌物和羊水阳性感染率 366例围产期孕妇送检标本中共检出B群链球菌52株,分别来自阴道分泌物44株、羊水8株,分别占16.5%、8.0%,见表 1。
表1 不同标本类型B群链球菌的感染情况
2.2 不同年龄组的感染状况 B群链球菌检出率最高的39~48岁组,与其它年龄段相比其检出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不同年龄组B群链球菌的感染状况
2.3 CAMP试验 检出的52株B群链球菌触酶试验均阴性,CAMP试验均阳性。
2.4 药敏试验 52株B群链球菌对11种常见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还是挺好的,其敏感率分别为青霉素G(100%)、氨苄西林(100%)、万古霉素(100%)、利奈唑胺(100%)、替加环素(100%)、奎奴普丁/达福普汀(90.4%)、莫西沙星(90.4%)、左氧氟沙星(76.9%)、环丙沙星(67.3%)、四环素(28.8%)、克林霉素(5.8%),这11种药物中就四环素、克林霉素的敏感率低于50%,见表 3。
表3 52株B群链球菌对11种常用抗菌药物的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3 讨论
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于我院围产期孕产妇生殖道标本中B群链球菌阳性检出率为14.2%,彭捷等[13-17]报导的2012以来的国内外B群链球菌的总阳性检出率为6.4~30.0%,相比较我院数据有些许差异,这可能与各个地区、各个医院的临床检测方法、采集部位、送检时间以及种族等方面有关。从表1中发现阴道分泌物的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羊水的阳性检出率,这与我院医生及检验人员越来越重视B群链球菌的检出有关,在妊娠期采取“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的措施[18,19],积极有效地杜绝孕妇B群链球菌的感染。
B群链球菌是一种寄生于女性生殖道和直肠中的条件致病菌,近年来,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人体免疫力的下降,一旦人体内环境发生紊乱或者微生态的失调,围产期孕产妇极易引起感染,如早产、胎膜早破、及新生儿肺炎等,更为严重的甚至发生母婴垂直传播导致新生儿早发型和晚发型的危及生命的严重感染。表2中随着年龄的增长,感染率有明显的上升,为防止B群链球菌的严重感染,建议35~37周孕妇均进行GBS定植菌筛查[20],早期送检及早期干预孕产妇B群链球菌定植是降低新生儿感染率和死亡率的重要措施。
本文 52株B群链球菌对青霉素G、氨苄西林、利奈唑胺、万古霉素、替加环素耐药率低为0%,与国内其它研究耐药率都低[21],由于万古霉素有较多的肝肾不良反应而不适合孕产妇使用;利奈唑胺、替加环素成本较重,除非重度感染使用外一般不做考虑;奎奴普丁/达福普汀耐药率为9.6%,莫西沙星、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耐药率分别为9.6%、23.1%、32.7%,由于喹诺酮类药物对新生儿骨骼及其它方面毒副作用大,一般不考虑使用;四环素耐药率为69.2%和克林霉素耐药率为94.2%,这两种药物耐药率高,虽然不良反应小且价格低廉也不考虑使用,而青霉素G、氨苄西林耐药率低且抗菌谱较窄首选为围生期预防性用药。综上所述治疗B群链球菌药物首选青霉素G、氨苄西林[22,23]。根据药敏结果,不仅可以有效预防该菌的感染,还可以为临床提供治疗及指导依据[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