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英体育产业发展综合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
——基于英国体育卫星账户和中国体育产业统计公报

2020-04-24段绪来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劳动生产率体育产业英国

段绪来,付 群

英国作为世界职业体育的发源地,在体育产业发展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和成熟的做法,其在职业赛事运营、体育博彩、体育场馆运营等方面的发展举措,对我国体育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就我国而言,在国家体育产业政策的积极推进及国家产业结构的积极调整下,体育产业发展的“春天”已经来临,产业规模蓬勃发展,增长速度高速推进,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从业人员不断壮大,生产效率稳步提升,产业消费逐步升级,已然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新的经济增长点和驱动力。我国体育产业的蓬勃发展是不争的事实,但由于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起步较晚,其发展质量和水平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我国与欧美发达国家在体育产业发展方面的差异到底有多大?主要体现在哪里?对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有什么启示?这些问题的梳理和明晰对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实践和理论创新具有积极意义。2014年,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1],“加快体育产业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2-3]。与此同时,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不确定程度的逐步提升及国民经济发展增速放缓,“促发展”“调结构”“增动能”“转方式”等成为我国经济和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发展目标,“全面深化改革[4]”“供给侧结构性改革[5]”“高质量发展[6]”成为新时代经济发展的国家战略。对此,体育领域积极响应,稳步推进我国体育产业的深化改革与创新发展,由“追求规模的高速发展”向“追求水平的高质量发展”进行转变。考虑到英国是传统体育产业发展强国,本文基于英国体育卫星账户[7]和中国体育产业统计公报[8]的相关统计数据,对中英两国体育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全面梳理和综合比较,以期为我国体育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经验参考和发展借鉴。

1 中英体育产业发展综合比较

1.1 体育产业规模对比:中国“蓬勃壮大”与英国“稳步拓展”

产业规模,是指一类产业的产出规模或经营规模,通常用产业增加值、从业人员规模等指标来体现。就中英两国体育产业的发展规模来看,英国体育产业长期以来都是国家经济和产业发展的重要业态,为GDP 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体育产业虽然起步较晚,但规模增长迅速[3,9]。从增加值来看,2007—2016年英国体育产业增加值从2486.7 亿元增长到3245.1 亿元,增加值增长758.4 亿元,年均增长84.3 亿;中国体育产业增加值从1265.2 亿元增长到6474.8 亿元,增加值增长5209.6 亿元,年均增长578.8亿元。其中,2007—2016英国体育产业增加值在GDP中的占比长年维持在2.1%~2.6%之间,年均GDP占比为2.2%;中国体育产业增加值在GDP中的占比从0.49%上升到0.90%,增长0.41%,年均增长0.046%;2013年,中国体育产业增加值超过英国体育产业增加值,达到3563亿元,同期英国体育产业增加值只有2905.8亿元[10]。据从业人员来看,2007—2016年英国体育产业从业人员从67.08万人增长到118.5万人,增长了51.42 万人,年均增长5.7 万人;中国体育产业从业人员从283.7 万人增长到440.万人,增长了156.26 万人,年均增长17.4万人[11]。其中,2007—2016年英国体育产业从业人员在总体从业人员中的占比总体呈上升趋势,从2.4%增长到3.7%,增长了1.3%;中国体育产业从业人员在总体从业人员中的占比总体上也呈上升趋势,从0.37%增长到0.55%,增长了0.18%,年均增长0.02%。综合比较来看,一方面,虽然中国体育产业规模在GDP中的占比还不够高,但“后发优势[12]”明显,特别随着中国经济的稳步快速发展及我国体育产业在GDP中占比的逐步提升,2016年我国体育产业的增加值相当于英国体育产业增加值的2 倍,而2007年我国体育产业增加值只有英国的一半;另一方面,虽然中国体育产业从业人员增长速度不如英国,但由于中国人口基数较大,从业人员人数增长较快,是英国从业人员人数增长的3倍(见表1)。

表1 中国体育产业发展规模统计Table1 Statistics of the Development Scale of China's Sports Industry

1.2 体育产业增速对比:中国“逐步放缓”与英国“剧烈波动”

体育产业的增长速度,是体现体育产业增长程度和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它把不同时期体育产业的增加值抽象成一个比例来体现体育产业在这段时期内发展变化的方向和程度,有利于了解体育产业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9]。统计表明,中英两国体育产业增加值增速和从业人员增速呈现出明显的不稳定性,且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其中,中国的整体情况要好于英国。从增加值增速来看,2007—2016年英国从3.3%增长到6.6%,增速增长了1 倍;中国从28.7%降低到17.9%,增速下降幅度10.8%,年均下降幅度1.2%(见图1)。据从业人员增速来看,2007—2016年英国从4.73%下降到1.63%,下降幅度3.1%;中国从10.71%下降到1.73%,下降幅度9%(见图2)。从GDP 增速来看,2007—2016年英国从2.56%下降到1.79%,下降幅度为0.77%,年均GDP增速为1.13%;中国从14.16%下降到6.70%,下降幅度为7.46%,年均GDP增速只有8.91%(见图3)。综合比较来看,中英两国体育产业增加值增速和从业人员增速差异明显。一方面,中英两国体育产业增加值增速整体呈现下行趋势,且增速表现出不稳定特征,其中,中国体育产业增加值的年均增速远远快于英国;另一方面,中英两国体育产业从业人员的增速下降明显,其中,英国体育产业从业人员增长的不稳定性极高,如2008年出现6.16%的负增长,而2011年出现54.82%高速增长。当然,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与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13-14]”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及后期中英两国采取的积极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有着密切的关系。

图1 中英体育产业增加值增速对比Figure1 Comparison of the Growth Rate of Sports Industry Value Added Between China and Britain

图2 中英体育产业从业人员增速对比Figure2 Comparison of the Growth Rate of Sports Industry Employees Between China and Britain

图3 中英国民经济发展增速对比Figure3 Comparison of the Growth Rates of China's and Britain's Na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1.3 体育产业劳动生产率对比:中国“快速增长”与英国“逐步下降”

体育产业劳动生产率,是指每一个体育产业从业人员所创造的增加值的大小[15-17]。就中英两国体育产业的发展来看,通过“劳动生产率”这一指标可有效揭示两国体育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从英国的发展情况来看,2007—2016年英国体育产业劳动生产率从37.07 万元/人下降到27.38 万元/人,下降幅度9.69万元/人,年均下降1.08万元/人;2007—2016年英国全国总体劳动生产率从75.62 万元/人下降到57.29 万元/人,下降幅度18.33万元/人,年均下降2.04万元/人(见图4)。统计表明,英国体育产业劳动生产率和英国全国总体劳动生产率都呈下行趋势,其中,英国体育产业劳动生产率水平及劳动生产率下降幅度都要远远低于英国全国总体劳动生产率水平及劳动生产率下降幅度,前者占后者的50%。

图4 英国体育产业劳动生产率情况Figure4 Labor Productivity of Sports Industry in Britain

图5 中国体育产业劳动生产率情况Figure5 Labor Productivity of Sports Industry in China

从中国的发展情况来看,2007—2016年中国体育产业劳动生产率从4.46 万元/人增长到14.72 万元/人,增长幅度10.26 万元/人,年均增长1.14万元/人;2007—2016年中国全国总体劳动生产率从3.53 万元/人增长到9.22 万元/人,增长幅度5.69 万元/人,年均增长0.63万元/人(见图5)。统计表明,中国体育产业劳动生产率及中国全面总体劳动生产率整体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其中,中国体育产业劳动生产率及劳动生产率增长幅度要高于中国全国总体劳动生产率及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幅度,前者增长幅度相当于后者的2倍。综合比较而言,中英两国体育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呈现出完全不同的趋势,前者劳动生产率快速增长,而后者劳动生产率逐步下降。当然,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和趋势,与当前中英两国体育产业发展及国民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随着中国体育产业国家战略的快速推进及中国经济发展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中国体育产业正在逐步推进产业的转型升级,整个体育产业正在实现“劳动密集型[18]”向“资本密集型[19]”和“产业密集型[20]”的转变,较大程度提升了中国体育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另一方面,英国体育产业的发展相对成熟,且体育产业从业人员的增长速度和增长幅度要远远快于英国体育产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和增长幅度,如此一来,其体育产业劳动生产率自然会逐步下降。

1.4 体育产业经济贡献对比:中国“稳定高效”与英国“波动低效”

体育产业经济贡献水平,通常会用体育产业增加值占GDP 的比重来表示,但由于各国处于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差异较大,单纯从GDP 的占比来衡量不全面。为了更全面准确地比较中英两国体育产业发展对国家经济的贡献,本文用“经济拉动率[11,21]”对中英两国体育产业对经济的拉动水平进行评价。“经济拉动率”,是指某一产业的发展对经济拉动的效率,用某一产业增加值的GDP 贡献率与GDP增长速度的乘积计算得出。数据表明,2006—2016年英国体育产业对经济的拉动率总体呈下降趋势,从0.0550%下降到0.0376%,平均经济拉动率为0.0282%。其中,2009年体育产业对GDP 的拉动率为10年间最低点,只有-0.095%;2014年体育产业对GDP 的拉动率为最高点,达到0.065%。2006—2016年中国体育产业对经济的拉动率总体平稳高效,从0.0583%提升到0.0603%,平均经济拉动率为0.543%。其中,2012年体育产业对经济的拉动率为10年间最低点,只有0.0459%;2007年体育产业对经济的拉动率为最高点,达到0.0694%(见图6)。

图6 中英体育产业的经济拉动率Figure6 Economic Pull Rate of Sports Industry in China and Britain

综合比较中英两国体育产业发展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拉动率可知,虽然中国体育产业增加值占GDP 的比重,与英国体育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但从体育产业对经济的拉动率来看,中国的情况要好于英国。其中,中国体育产业的经济拉动率总体呈现“稳定高效”的态势,而英国则呈现出“波动低效”的态势。当然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状态,主要有以下原因:(1)中国体育产业在GDP中的占比逐年上升,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水平越来越高,而英国体育产业的占比长年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2)中国GDP整体增速虽然近些年有所放缓,但在世界范围内,总体依然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水平,而英国GDP不仅增速较低,而且极不稳定,有些年份甚至出现负增长;(3)中国国民收入水平的快速增长及消费意识和消费能力的快速觉醒和逐步上升,也为体育产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能和活力。可以预见,随着“加快发展体育产业”国家战略的逐步深化,体育产业在我国整体产业中的比重还将不断上升。与此同时,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逐步转变,及产业发展结构的快速调整,中国整体经济也势必继续维持较高的发展水平,体育产业对经济的拉动率还将保持在稳定高效的发展水平。

1.5 体育产业结构对比:中国“总体失衡”与英国“匀衡发展”

产业结构是由于社会分工的发展和产业部门的出现,人们用于研究产业变化而创立的经济范畴[15,22]。合理的产业结构不仅是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前进方向,而且也是体育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针对中英两国体育产业发展的结构进行比较研究,不仅有利于认识当前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客观水平,也有利于未来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结构的调整和优化。通过对中英两国体育产业发展结构进行比较发现,由于两国发展阶段和水平的差异,两国体育产业结构差异较大。

英国体育产业结构主要包括体育服务及与体育相关的其他业态等共计30余项,其中体育服务包括体育博彩、体育健身、体育设施租赁、体育康复和医疗和体育赛事活动等,其中与体育相关的业态包含国民经济统计的各类业态,如与体育产业相关的旅游服务、管理活动、零售服务、广告商务、金融服务、酒店餐饮、电信服务和教育活动等诸多业态。数据显示,英国体育产业中,体育博彩、体育健身、体育设施租赁和体育康复等体育服务占英国整个体育产业的比重为56%,电信服务、旅游服务和酒店餐饮等与体育产业相关的业态发展相对匀衡,通常都在10%以下[10](见图7)。

中国体育产业结构主要包括体育健身休闲活动、体育竞赛表演活动、体育场馆和设施管理、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的制造、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销售等共计11个大类,其中进一步分为37个中类和71个小类[23]。中国体育产业结构虽然与10年前相比,产业结构已经得到较大程度的完善,但总体来看,进一步优化和提升的空间巨大。数据表明,虽然中国体育产业中体育服务业在体育产品中的比重已经达到58%,但其中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的销售、贸易代理和出租占其中的比重高达34%,加上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的制造,中国体育产业11 大分类中,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的制造、销售、贸易代理与出租等项在体育产业中的比重高达76%。体育产业的其他业态中,除了体育场馆服务的比重达到9%以外,体育管理活动、体育竞赛表演活动、体育健身休闲活动、体育培训与教育、体育中介服务、体育传媒与信息服务等其他与体育相关的服务占比都在3%以下[8](见图8)。总之,中国体育产业结构中,体育产业中的核心服务业态规模和占比还太小。

图7 英国体育产业结构情况Figure7 Sports Industry Structure in Britain

图8 中国体育产业结构情况Figure8 Sports Industry Structure in China

综合比较中英两国体育产业结构可知,中国体育产业体现出较明显的结构失衡状态,而英国体育产业发展相对匀称。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结构关系,与中国体育产业发展起步晚及体育用品制造业发展基础好关系密切。当然,这也符合当前时代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及体育产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的转型升级,特别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4]”“全面深化改革[5]”“高质量发展[6]”等国家战略的有效推进,中国体育产业结构将会得到进一步改善。

1.6 体育消费对比:中国“结构失衡”与英国“整体均衡”

消费,是指利用社会产品来满足人们各种需要的过程,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最终环节。就体育产业的发展而言,体育消费既是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3],也是体育产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综合比较中英两国体育消费现状不难发现,两国体育消费种类差异显著。在英国,电信服务(12%)、体育服装(11%)、体育博彩(10%)、酒店餐饮(9%)、体育健身(9%)、体育赛事活动(7%)、体育用品(6%)和体育鞋类(6%)等的消费在总体体育消费中的比重都在6%以上,其他体育消费为30%左右,总体体育消费结构比较均衡。统计显示,2012年英国体育消费总规模为2541亿元,人均体育消费3989元,其中电信服务消费296亿元、体育服装消费295.6亿元、体育博彩消费252.9 亿元、酒店餐饮227.8 亿元、体育健身消费221.9亿元、体育赛事活动消费176.7亿元、体育用品消费157.3亿元、体育鞋类消费145.6亿元和其他体育消费767.3亿元[10]。

在中国,据《2014年全民健身活动调查状况公报》[24]显示,我国人均体育消费为472 元,其中运动服装和运动器材的消费比率较高,分别达到56%和23%,合计达到79%,而其他体育消费比率共计只有21%,其中,观看比赛、场租和聘请教练、体育书刊及其他体育消费分别只有4%、5%、6%和6%[3]。统计表明,一方面,我国体育消费结构不优,存在比较严重的消费结构失衡现象,有待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另一方面,统计数据也反映出我国居民体育消费习惯还比较传统,消费层次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消费项目和种类有待进一步拓展,消费能力有待进一步培养和激发。

综合比较发现,中英国两国体育消费发展存在较大差异。(1)中国体育消费规模水平低,与英国体育消费拥有巨大差距,中国人均体育消费只有英国人均体育消费的12%,发展空间和潜力巨大;(2)中国体育消费结构不优,与英国体育消费结构存在较大差距,体育服务的消费所占比重太小,消费结构调整和消费政策研制势在必行。

2 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启示

对中英两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进行梳理发现,英国作为传统的体育产业发展强国在体育产业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先发优势[25]”明显;中国作为新崛起的经济大国,近年来推出了一系列强有力的体育产业政策和发展举措,“后发优势[12,26]”也比较显著,形成了一定的发展实践经验。可以说,从当前的发展现状来看,中英两国在体育产业发展中各有优劣;但从发展经验和历史积淀来看,英国体育产业发展的经验和做法更加丰富和成熟。无论是“英国经验”还是“中国实践”,对未来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和高质量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2.1 确保体育产业政策持续稳定

体育产业政策既是体育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体育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纵观中英两国体育产业发展可知,政策在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我国国务院颁发的46号文件,为我国体育产业的蓬勃发展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在全国经济整体增速下滑的新形势下,以飞速发展的姿态成为我国经济动能转型背景下新的经济增长点和重要的发展驱动力,因此保持体育产业政策的持续性是关键。

首先,保持体育产业政策的连续性。新的时代背景下,我国体育产业发展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发展目标、发展任务和价值导向都会出现新的变化和调整,需要与时俱进地研制体育产业新政策和新制度,方能持续推进体育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和高质量发展。(1)基于供给侧改革、全面深化改革及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和时代背景,进一步研制和贯彻落实与体育产业相关的税费政策、土地政策、人才政策、消费政策、就业政策和创新驱动政策等配套政策,不断激发体育产业发展动力和活力。(2)结合各地区发展需要和实际,持续推进各地方体育产业实施政策的制定和落实,尤其要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现状、产业资源优势及民众消费需求,从银行贷款、社会融资、能源费用等提供优惠,并对高新技术体育企业及其科技研发投入提供财政税费减免和补贴。(3)学习欧美发达国家在体育政策研制和贯彻落实方面的经验,结合中国体育产业发展实际,将其成熟的做法和举措引入我国,为中国体育产业政策的研制和贯彻落实提供参考和借鉴。

其次,确保体育产业政策的稳定性。体育产业政策的研制和落实过程中,既需要考虑到它的连续性,也需要考虑其稳定性。(1)科学规划和设计体育产业政策方向,确保体育产业政策短期、中期、长期等不同发展阶段在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发展任务、价值导向的一致性,减少和克服由于国家领导人及地方领导人的更迭所带来的冲突和矛盾。(2)结合体育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发展诉求,综合考虑体育产业政策颁布的频率及社会接纳程度,有序推进各项体育产业政策制定和贯彻落实,杜绝政策推进中“虎头蛇尾”的倾向。(3)结合国内外体育市场环境的变化和调整,及时强化体育产业发展政策实施效果的监测和评估工作,出现问题和偏差及时调整和优化,杜绝体育产业政策与市场需求之间的不匹配、低效率,以及由此带来的重大政策风险。(4)继续发挥政府和市场在体育资源配置中的“双引擎”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在体育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积极作用[27],防止行政组织和机构对体育市场进行过多的干预。

2.2 推进体育产业提质进位

体育产业发展规模的壮大,既是体育产业发展水平的主要体现,也是体育发展质量提升的重要基础。我国体育产业历经10多年的蓬勃发展,已经初步实现“量”的积累,在GDP中的占比达到0.9%[8],但同时存在市场供需结构失衡、资源配置扭曲、供给效率不高、产品和服务质量低等一系列较严重的发展问题,从追求“量”的增长向追求“质”的提升的转变将是新时代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任务,产业的提质进位迫在眉睫。

首先,推进体育产业转型升级。产业的转型升级既是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路径,也是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从中英两国发展的现实状况来看,体育产业的转型升级是两国体育发展的主要任务,也是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1)推动“体育制造”向“体育智造”的转型。鼓励体育制造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支持体育制造企业联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同建立“体育智造研发中心”,国家根据体育制造企业研发的投入金额及比重,为其提供税收减免及财政补贴。(2)推动传统产业向体育产业转型发展。根据地区地理位置、人口规模、资源禀赋和项目基础等客观条件,将我国钢铁、煤矿、机械、制造等废旧园区和闲置厂房改造成体育综合体、生态体育园、体育产业示范基地,为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支撑载体。(3)推动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人工智能和无人机等在体育领域的实施和运用,逐步实现体育产业生产方式的智能化、定制化、绿色化和网络化,夯实和提升我国体育产业核心竞争力和综合优势[28]。

其次,完善体育产业发展结构。总体来看,当前的中国体育市场体现出非常明显的“结构性供需失衡”,中低端体育商品呈现“供过于求”的状态,产能严重过剩,健康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高端优质体育商品体现出“供不应求”的状态,产能严重不足,大量消费者对国外的产品、赛事、品牌等非常热衷。因此,基于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和诉求,以及当前我国体育产业严重的供求矛盾,完善体育产业结构势在必行。(1)重点发展体育场馆服务、体育竞赛表演活动、体育健身休闲活动、体育培训与教育、体育传媒与服务、体育管理活动等体育服务业,在财政、技术、税收、金融、政策、人力、设施和土地等要素层面推进全方位的支持,不断提升体育服务供给的质量和能力。(2)适当压缩体育用品、服装鞋帽、体育器材等体育制造企业的产能供给,特别是低端体育用品制造业的产能,逐步推进体育用品制造业的“去库存”和“去产能”。(3)合理规划和布局体育场馆设施建设与运营,减少盲目的大型体育场馆设施建设和缺乏持续性大型体育赛事为支撑的场馆建设行为,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加强中、小、微型全民健身活动中心、社区活动中心、健身俱乐部等场地的建设和服务运营,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体育消费需求提供基础和环境[29-30]。(4)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中冰雪产业的发展,确保整个体育产业中不同类型体育产业发展的均衡,推动体育产业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转变,推进体育产业发展的合理化和高级化[31]。

2.3 推动体育消费均衡发展

体育消费的提升,是体育产业蓬勃发展的重要基础,而体育消费结构的均衡是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和满足社会体育消费需求的重要保证。立足中英两国体育消费发展现状和体育消费特征不难发现,推动体育消费的总体均衡发展势在必行。

首先,推进体育产品与服务的匀衡发展。实物性体育消费、参与性体育消费和观赏性体育消费是体育消费的3 大主要类型,结合当前我国实物型体育消费占比高,参与型体育消费和观赏型体育消费占比低的现实,亟需推进体育产品与服务的均衡发展。(1)推进体育赛事活动、体育健身活动、体育金融服务、竞赛表演活动、体育培训活动、体育彩票和体育传媒等参与型体育消费和观赏型体育消费,不断提升服务性体育消费在整个体育消费中的比重,逐步调整和优化体育消费结构。(2)结合我国举办2022年北京-张家口冬奥会的历史机遇,推进冰雪场馆、冰雪人才、冰雪企业、冰雪政策和冰雪科技等的发展,逐步丰富和完善我国的冰雪产业链条,为冰雪体育消费的增长提供政策、技术、场地、人才和资金等方面的扶持,逐步缓解我国夏季项目消费多及冬季项目消费少的失衡状态。(3)结合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及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从国民体育消费升级的现实需求出发,加大科研投入及产品和服务的个性化设计,不断强化优质体育产品和服务的供给,逐步缓解社会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与社会日益增长的体育消费需求之间的矛盾。

其次,促进城乡体育消费的匀衡。城乡体育消费失衡既是中国当前体育消费的重要特征,也是世界体育消费存在的根本问题之一,基于我国“体育产业发展依靠人民”和“体育产业发展为了人民”这一基本价值导向,我国体育消费的促进过程中需综合考虑城乡体育消费的均衡发展,特别要促进广大农村体育消费市场的发展。(1)要加强农村体育基础设施、体育消费场景、体育消费市场的培育与发展,不断拓展农村体育消费空间,提升农村体育消费对我国整体消费水平的贡献率。(2)加强农村体育企业、体育俱乐部、体育协会、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和资金扶持力度,充分发挥农村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主体参与体育消费供给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不断拓展农村体育消费市场。(3)充分考虑农村体育消费的实际需求、消费习惯、消费方式和消费水平,提供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收入水平相适应的体育消费产品和服务。

2.4 促进体育产业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状况,是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具体来说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取决于生产中各种经济和技术因素。综合比较中英两国体育产业劳动生产率水平,两国之间存在巨大差距,如何更好地促进我国体育产业劳动生产率水平,成为后续我国体育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考虑方向。

首先,启动实施“机器换人[32]”行动计划。英国体育产业劳动生产率水平较高的主要原因是“更少的从业人员带来更大产值”,因此,用机器来替代人工是提升体育产业劳动生产率的重要途径。(1)引导和鼓励体育用品生产和制造企业用先进的智能生产设施进行产品生产和制造,鼓励体育服务型企业采用新技术、新模式和新流程,不断缩减服务流程中的人员安置,增加人工智能的应用。(2)培育一批“机器换人”体育示范企业和体育示范单位,支持其率先在行业内完成智能生产车间、智能工厂、智慧健身房和智慧体育场馆等智慧生产场景和体育消费场景的打造,进而实现体育产业“减员、增效、提质、保安全”的目的。(3)设计体育产业“机器换人”行动计划专项扶持资金,专门用于帮助和支持体育企业实施“机器换人”,支持建设“机器换人”体育信息平台、体育服务平台、体育应用平台和体育交易平台,推进“机器换人”行动的宣传推广、供需对接及应用示范。

其次,科学推进体育产业资源配置。资源配置合理性和科学性,是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此,需要结合体育产业发展的基本特征和根本逻辑来推进体育产业资源的配置问题。(1)根据我国体育产业结构失衡和消费结构失衡的现实,依据市场评估、产业特色、群众基础和历史积淀等因素,合理选择体育产业发展业态。(2)精准锁定体育产业发展关键要素,重点打造精品赛事,科学推进场馆设施建设,合理选择目标消费市场,整体提升体育产品和服务质量,确保体育产品和服务的供需均衡。(3)结合当前体育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现实挑战,制定相关的政策和规章制度,为体育企业提供融资渠道和银行贷款利率优惠,降低体育企业融资成本和交易成本。

最后,提高从业人员素质。除了“机器换人”行动计划之外,劳动生产率的提升还有赖于劳动者素质的提升。(1)强化体育产业从业人员在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培训,特别是对新技术、新模式和新流程的熟悉和掌握,不断提升体育商品的生产和服务能力。(2)鼓励从业人员积极参与各式各类的体育活动,不断提升从业人员的身体素质及健康水平,以良好的健康水平投入到体育产业的生产实践和服务实践过程中。(3)加强体育产业从业人员的心理建设及思想建设,通过精神鼓励、物质鼓励、团队氛围营造和心理疏导等方式来促进从业人员的心理健康。(4)实施人才发展战略,着力培养和引进一批适应我国体育产业发展需求的高层次体育人才和紧缺人才,进一步优化体育人才结构,打造高素质的体育产业管理人才队伍。

2.5 优化体育产业统计工作

体育产业统计工作的健康有序开展,既是有效把脉体育产业发展现状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制定体育产业发展政策的重要参考,因此,科学推进体育产业统计工作意义重大。结合中英体育产业统计工作经验对比,对我国体育产业统计工作有如下启示。

首先,推进国家层面开展系统的体育产业统计工作,将其整体纳入社会国民经济统计体系。我国体育产业统计工作起步较晚,资料显示,我国正式的体育产业统计工作要追溯到2008年。2008年,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国家统计局对全国体育产业发展情况进行调查,梳理了2006—2008年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至此以后,国家层面每年都会不定时发布中国体育产业发展公报。虽然,我国体育产业统计数据几乎每年都有,但缺乏系统的基础数据,每年发布的数据主要是通过“估测”得出,出现统计数据质量不高、统计数据公开内容有限、统计数据可比性差和统计数据公开滞后等诸多问题[33]。就当前来看,体育产业在我国经济发展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中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这就有必要将其纳入国民经济统计体系中来,更好地呈现体育产业的蓬勃发展动力及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其次,细化体育产业统计口径和指标,将体育产业统计立足体育产业“供—产—销”产业链条上的各个环节来实施,而不能只将重点放在在“产—销”环节。目前来看,中国体育产业统计中的11个大类、37个中类和71个小类中,主要还是针对体育产业的“生产环节”和“销售环节”开展的统计,而对体育产业发展的要素供应端所涉及的具体统计项目和指标则相对较少,如农业、钢铁、煤炭、金融、电信、酒店和餐饮等也直接参与到体育产业链中的各个环节,与体育产业直接相关。英国体育产业统计过程中,将其纳入统计的范围,而目前中国体育产业统计指标体系中并未纳入,因此有必要结合英国体育产业统计的经验,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我国体育产业统计指标体系,由重点关注“产—销”层面的统计向“供—产—销”全产链的统计指标优化。

最后,强化体育产业发展综合效益的统计与评估工作。体育产业作为我国产业发展的新型业态,近年来保持着高速增长态势,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经济效益显著。当然,体育产业不仅在推动国民经济增长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具有重要作用,也在丰富社会居民文化生活、提高国民身体素质、促进社会精神文化建设和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因此,我国体育产业统计的研制和实施过程中,既要对体育产业的经济效益进行统计,同时也需要加强对体育产业社会效益等的统计,不断深化体育产业发展综合效益统计和评估工作,更好推动体育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和高质量发展。

3 结 论

纵观中英两国体育产业的发展现状及主要特征发现,虽然中国体育产业的增长规模、增长速度和经济拉动率已经远超英国体育产业的发展水平,总体实现了“量”的超越;但在体育产业劳动生产率、产业结构、消费结构和GDP占比来看,与英国体育产业发展之间还有较大差距。未来发展过程中,如何实现从“量”的超越向“质”的飞跃进行转变,将是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挑战和前进方向。研究表明,确保体育产业政策持续稳定、推进体育产业提质进位、推动体育消费均衡发展、促进体育产业劳动生产率和优化体育产业统计工作等举措,是我国体育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当然,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及国内发展挑战,特别随着全球单边贸易保护主义和地区贸易保护主义的升级,以及国内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与社会日益增长的多元化体育消费需求之间矛盾的凸显,我国体育产业的深化改革和健康可持续发展面临重大挑战。纵观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与改革,当下已经进入改革的“深水区”,挑战和机会前所未有,改革的力度、强度和深度亦前所未有[3]。在体育行政管理部门的科学规划及引导下,在社会体育企业的积极参与及运作下,在广大社会民众的通力支持与配合下,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必将走向另一个“里程碑”,实现“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为我国体育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及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能转换贡献更大的力量。

猜你喜欢

劳动生产率体育产业英国
英国的环保
中国劳动生产率及其区域差异的时空演变*
欧盟同意英国“脱欧”再次延期申请
关于建立中国体育产业交易所的思考
应该重视提高我国服务业劳动生产率
英国圣诞节
取经美国体育产业发展
关于《国家体育产业统计分类》的几点思考
中国劳动生产率仅为美国的7.4%
我国体育产业劳动生产率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2006-2008年体育产业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