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2020-04-23林荣畴
林荣畴
摘要:在传统的教学内容大纲里,教师在课堂上基本上就是讲一些理论化的知识,并通过被动灌输式的方式让学生记忆,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兴趣也不高,自然不能满足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需求,也不能高效地促使学生对历史理论以及知识的理解记忆。因此,在初中历史的学习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分析讲述每个理论知识,其次教师必须运用各式各样有用的课堂教育的方式,来推动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再引导其自觉地、合理地找到解决相关问题的合理地方式方法,让初中生养成一定的提出问题的习惯,从而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的能力以及让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长时间之后会对初中生的自主性产生非常好的影响,能够让其在以后的学习以及成长中更加地轻松高效。
关键词:初中教学;历史教学;学生的问题意识
引言:在以前的一些传统教学模式以及内容中,不关注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自觉积极地学习积累。这非常容易造成初中的历史上课过程中学生学习氛围不活跃,学生情绪压抑。问题意识的培养是为了适应新的教育内容以及模式的变化而出现的一个崭新的学习理念以及方法。问题意识的培养能够有利于高效地提升课堂的学习的品质,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的能力以及让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并促进我们国家的教育事业得到飞快地成长,非常值得教育行业的关注以及重视。
根据相关的具体情况以及相关的理论依据,本篇文章对此种教学方法在历史课程中的应用进行了相应的分析与阐述,分为以下的几个小点:
1.历史教学的状况的分析
1.1教育工作者的理念落后
一般在一些老旧的教学观念里,教师在课堂上以关注于学生对基础知识内容的记忆为重点,有些教师甚至只关注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这样的老旧的教学方法,只能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记忆以及对相关的考点的熟悉。例如,在学习唐代时期的经济文化的内容的过程中,在传统教育的情况下,教师一般都只是按照课本的顺序和内容进行讲述唐代的经济文化,最后再归纳重要知识点,让同学们进行记忆。再将考点一一进行梳理,并给出几个例题让学生尝试着去做。这样的教学模式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流程,非常地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降低其学习的效率,不利于学生的全方面的成长。
1.2教育工作者的方法单一
教师在平常的课堂上一般就是讲一些理论化的知识,学生在座位上坐着边听边做笔记,传统的教育方式是一个以教师为中心的方式。这种老旧的教学方式,非常不利于学生对学习的热情的积累,也十分地不利于培养其主动性。比如,在学习中国明清时期文化的内容时,一般的课堂上教师会进行PPT放映。PPT的内容也是简单的文字叙述,教师进行讲解PPT,列举一些明清时期的经典小说或者戏曲,最后再总结一下重要考点,学生就在座位上做笔记。这样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也不利于其各方面的发展成长。所以实际情况表明,教师只用在课堂上使用合理的措施来指导,或者运用多变的方式去引导学生,学生就能够有一定的成长。
2.培养问题意识的方式
2.1推動学生发现相关问题
我们国家的教育内容以及模式一直都在不停地进行更新与变化,历史学科是一门存在时间很久的传统学科。所以相对于其他学科,这个学科的教学已经形成一种极为固定的模式化。历史这门学科对于一般的同学而言可能学起来会很枯燥,历史的材料比较严肃化,也不好理解。所以并不会引发同学们的兴趣以及对历史知识故事的好奇心。这造成历史课堂学习过程中氛围浮躁不积极,还会造成学生学习的懒惰性。所以,在历史课上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影视以及图片让学生能够清楚地学习历史知识,同时推动学生自己寻找发现问题。
比如,在部编版教材初中历史课本的第二单元中的《抗击八国联军》课堂学习中,教师能够做的就是给学生们放一些有联系的影视作品,或者让学生阅读相关书籍,有利于推动学生了解半封建时期的老百姓的生活,还能相应地促进学生理解相关的理论,同时还能让其寻找出相对应年代的一些具体问题。引导学生提出相关问题,促使学生去寻找问题,还要再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比如,在学习部编版抗日战争的相关内容时,给学生们放一些有联系的抗日影视作品以及相关的图片,有利于学生了解那个年代的我们国家的社会生活状况以及抗日烈士的人格道德,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以及民族自豪感,还能提升学习的品质,同时还能推动学生积极地提出问题。比如说,在学习《甲午中日战争时》,教师可以利用一些小的历史游戏模拟战争,让学生们都进行参与。学生分组参与的过程中,教师再进行相关的引导学生去寻找问题,让学生自主的发现一些好奇点,进而主动地提出自己发现的一些点或者不清楚的地方。这样才能合理地运用课堂,高效地完成教学工作,提高教师课堂的品质。
2.2引导学生自主地提出相关的问题
就目前的教育行业的成长状况来说,初中的教育事业是十分的必要的和基础性的,它是一个联系小学和高中之间的一个桥梁。中学的学习对于学生进入高中的学生起到一定的衔接作用,与此同时它也起到了总结小学的学习的作用,还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增长以及学习品质的优化。所以,在初中时期拥有问题意识,是对高中的学习是有非常大的帮助的。在历史课上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小游戏以及分组的形式让学生能够清楚地学习历史知识,同时推动学生自己寻找发现问题,并自主地提出相关的问题。
例如,在学习关于鸦片战争这一内容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视频的方式向同学们展示鸦片战争社会的相关状况,让同学们进行相关的分组讨论。同学们可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或者话剧表演,模拟当时鸦片战争的社会缩影,让他们更为主动地探究当时中国的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状态,从而引导他们提出自己想了解的问题,激发他们的爱过之情。学校的教师以及相关的工作人员必需要关注并重视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况以及他们的学习能力。教师要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推动学生爱学习,会学习,轻松学习。
再例如,在学习历史课本中五四运动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模拟五四运动时的演讲活动。这能促进学生更加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感受当时的青年的爱国情怀以及他们的高尚品德。从而让学生们对五四运动产生一定的兴趣,推动其主动地去研究相关的资料,查阅相关的书籍,让他们自主地发现问题并提出相关的问题,最后再进行分组探讨,教师再进行相关的补充和总结。这十分地有利于合理地运用课堂,促进教学工作高效率地完成,并提高教师教学工作的品质。同时还可以最大化地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及激发他们对知识的兴趣。
2.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要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帮助学生更好的解决问题,则需要引导学生积极的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教师要积极的激发学生分析问题的欲望和兴趣,并教授给学生有效的问题分析方法和策略,让学生愿意去分析问题、能够有效分析问题,进而助力学生问题分析能力的提升和问题意识的培养。
进一步强化对学生分析能力的培养,一方面,要激发学生问题分析兴趣。激发学生乐于分析问题的欲望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历史教师要重视起激发学生分析问题的意识。例如,同样以学习历史课本中五四运动这一章节内容为例,教师可以优化积极的组建讨论学习小组,让学生以小组竞争的形式来积极的对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为什么能取得完全的胜利进行讨论和思索,并在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发言,踊跃的说出自己的看法,一起讨论问题分析的思路、解决问题的对策,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问题分析兴趣和欲望。另一方面,要教授有效分析方法。有效的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重要依托,历史教师要进一步强化对学生问题分析方法的教授。例如,在分析鸦片战争中旧中国失败的原因问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对比法来强化对问题的分析和讨论,如可以分别列出当时中国和英国军事、经济、文化、外交等数据和实际情况,引导学生从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进行深入对比,在对比中发现差距,精准把握旧中国在失败的原因,从而有效的培养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和问题意识。
2.4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校、教育相关部门以及教师同学把考试放在最为重要的位置。也把考试分数当做考核学生全方面的一个标准,这就造成了学生在历史或者其他学科上出现一些抵触抵抗感。目前有一些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工作的过程之中还是不改变其传统的教育方法,依然用着老旧的方法与模式以及固定化的规划安排,这样的状况会十分地影响教育事业,与此同时也不可以最大化地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及激发他们对知识的兴趣。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方法是十分容易受到一切相关因素的影响从而产生相应的变化的。因为培养问题意识是现阶段非常重要的一个教育目标。所以教师要合理地变化更新相应的考核方式,成绩是一个重要的考核方式,但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一些十分科学合理的考核措施,有利于引导学生寻找相关的问题以及提出相关的问题,最后再试着去处理问题。
与此同时,教师在培养问题意识的过程中,应该以鼓励评价为中心,提升学生对于知识的探寻以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以及自觉性。比如说在进行关于八国联军侵华相关的内容的学习中,教师应该提出一个合理的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分小组进行研究八国联军的相关资料,分组探讨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每个人都要进行思考找出最好的解决方法,最好小组的每个人还要向教师依次进行总结。比如说,在对新中国成立这一内容进行学习时,学生对于这个知识点应该都是十分了解的。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做的就不仅仅是将新中国成立的意义讲述给学生,罗列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记忆,还应该运用多种方式方法,扩展相关的知识,讲述准备时期的许多感人故事,激发学生对于这一节内容的兴趣,从而激发出学生的爱国之情。并引导学生对此节内容进行相关的思考,遇到不懂的知识点及时自主地进行尝试解决,或者向教师和同学们寻求解决办法。这样枯燥的知识点以及背诵点就会很轻易地被记住,还可以让学生产生相应的兴趣,最后让学生喜欢上历史这门学科。所以如果让学生很好的参与进入问题意识的培养之中,教学的品质以及成果将会是十分可观的。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了当今教育的发展以及人才的培养,要不停地去完善相关的教学方式以及内容。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应该着重地关注问题意识的培养。关注与提升学生的学习的能力以及让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这样做长时间之后,会对初中生的自主性产生非常好的影响,还能够让其在以后的学习以及成长中更加地轻松高效。同时还可以完善并扩展对知识的理解与想象,保障学生们拥有探究历史典故的积极心态。与此同时,还能让学生对历史课本的课堂的知识激发出相应的兴趣和好奇感,以此来最大化地促进了技能技术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剑.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必要性与措施[J].西部素质教育,2019,5(09):85-86.
[2]张书敏.谈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9(01):83.
[3]张秋红,辛宁,丁素娟.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情感意识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8(17):124.
[4]郭紅莲.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方法研究[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8(05):89-9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