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的美学思想
2020-04-23刘晔昕
摘 要:在叔本华的整个美学体系中,他参考了柏拉图、康德的思想,开创了非理性主义的美学潮流。美是意志的直观显现。
关键词:叔本华;美学;理念
亚瑟·叔本华 ,悲观主义代表人物之一的德国哲人 ,也是唯意志论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他在美学各式的艺术中,都桌有成见。从他的很多著作中都可以证实这一点,如《艺术的内在本质》、《叔本华美学随笔》等。与传统美学不同的是:他认为审美经验是直观活动,而非感性认识;他认为美的本源并非理念而是意志;因而,他摒弃了西方思想的理性传统,开创了非理性主义的美学潮流。
跟其他哲學家一样,美学是叔本华哲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他的美学本体论从头到尾贯穿到他的意志主义本体论、认识论和伦理学中,这从他的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可以看到。
我们看到,叔本华的美学中,理性与体会、抽象与具象、固本与立异维持着短暂的均衡。在叔本华的整个美学体系中,他参考了柏拉图的思想,美学本体论在现实上处于叔本华美学体系中一个穿针引线的位置。
柏拉图把世界分为感觉和理念两部分,感觉是运动、变化的而理念是永恒不灭的。“范型”与“理念”第一次出现在《欧梯弗罗篇》中。后来,叔本华也沿用“理念”一词:
柏拉图把“理念”和“现象”二者作为对立,叔本华提出的“理念”仍具有本体论的性质。叔本华借鉴柏拉图、康德的说法,他用“现象”和“本体”两元素把世界二分化:现象世界和本体世界。不同于“现象”的变化莫幻,“理念”却是永恒的、富有动力的。不同于柏拉图的是,在叔本华的本体世界中,“理念”是本体向现象过度的跳板,并非独立存在、有意义的,而是基于本体和非绝对本体之间。而柏拉图的“理念”是意志的一种表现。他认为,“理念”是具体的而且抽象的。同康德一样,叔本华认为意志也是“自在之物”。
叔本华提出的本体世界认为:理念必须依存于原始、高级的意志本体,而不是独立、绝对的,它作为本体向现象过度的跳板,基于本体和非绝对本体之间。正如他所说:“理念和自在之物并不干脆就是同一个东西,应该说理念只是自在之物的直接的, 因而也是恰如其分的客体性”。
柏拉图有时把“理念”当作“模型”,也就是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并且为了更准确、更理智地展示,他把 “分有”和“摹仿”填入本体到现象的本来过程。而这也正是叔本华认定了的真理,对叔本华的哲学和美学是十分重要的。叔本华意识到,柏拉图把理念作为客观的认识的对象,并且认为可感对象并非认识对象,理念是唯一的认识对象。康德的看法是,自在之物不是认识的对象,而柏拉图却说“理念”是可以认识的客体。理念不等于自在之物。
把“理念”作为“模型”是叔本华提出的极其实用的观点。他反对柏拉图主张艺术试图表现的是对象而非理念,叔本华认为,不表现理念的对象是无法想象的,所以他认为,对现象中的理念加以认识的过程,就是审美鉴赏的过程。而且,客观上来讲,美就存在于这些理念当中,因此,我们了解到了叔本华美学本体论的一个逻辑起点:
“既然一方面我们对任何现成事物都可以纯客观地在一切关系之外加以观察,既然另一方面意志又在每一事物中显现于其客体性的某一级别上,从而该事物就是一个理念的表现:那就可以说任何一个事物都是美的”。
叔本华非常直观地提出了他的美学本体论:既然一切事物都是理念的直观,那么,任何事物就都是美的。简而言说:美即理念、理念生发了美。正如上文所讲,叔本华认为美的源泉里主体和客体不能相分。
如果说要举出叔本华美学本体论的例子,那么我们可以讨论一下他所理解的优美与壮美。他认为,优美是客观存在的,要迎合主体,使个体轻松摒弃了意志而成为纯粹认识主体。相反,壮美则强迫个体放弃意志而进入纯粹认识状态。 “客观方面所规定的一种特殊状态”,而“在客体上,优美和壮美并无本质性区别,因为在这两种场合审美观赏的客体都不是个别的事物,而是在该事物中趋向于展示的理念,也就是意志在一定级别上恰如其分的客体性”这是叔本华对二者区别的认识。
他常常把审美鉴赏的过程认定为对事物的批判和超越,从而对理念加以认识,他坚信:理念是美的唯一源泉。叔本华认为美是客观属性,这个属性就是理念。比如说树的美时,他说:“我并不是认识了这颗树,而是认识了这树的理念……”在艺术分类的法方式上,他说:“只在于要表出的理念是意志客体化的哪一级别,而表出时所用的材料又按这些级别而被规定”
在西方美学史上,包括柏拉图、黑格尔都一直遵循着“美即理念”这一理论。柏拉图把理念的最高等级善作为美;黑格尔认为应该把美理解为理念,提出:“理念的感性显现”,还对美的本质提出了“美本身”的说法。叔本华虽然同柏拉图、黑格尔有着共同的表示方法,但是他们持有相反的理论态度:柏拉图的理念是与实在相对立的,是与现实世界相分裂的;黑格尔的理念是内容与形式、理性与感性、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而叔本华在却强调理念和现象的同一性,所以在审美认识论上,叔本华把审美等的过程同于求真的过程,同柏拉图的观念相一致。
参考文献
[1]伊曼努尔·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陈静.叔本华文集:悲观论集卷[M].青海人民出版社,1996.
[3]黑格尔:《美学》第一卷,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第142页.
作者简介
刘晔昕(1987-),女,唐山,本科,唐山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