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接受美学视角下《背影》最后一段四字词语的英译研究

2020-04-23龚小萍冷悦

卷宗 2020年6期
关键词:翻译策略背影

龚小萍?冷悦

摘 要:朱自清散文《背影》是抒情名篇,文笔秀丽、细腻缜密,字里行间透露出真挚的情感。本文从接受美学理论的角度分析《背影》最后一段中的四字词语的英译策略(笔者自己进行的翻译),以此实现其信息传播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

关键词:四字词语;接受美学理论;译语读者;翻译策略

1 引言

接受美学理论诞生于20世纪六十年代,该理论以姚斯和伊瑟尔为主要代表。

姚斯提出了“期待视野”这一概念,把作家、作品与读者联系了起来。“期待视野”是指读者在阅读并理解文学作品之前,存在着一定的思维定向或先在结构,这往往是由其已有的文学解读经验所构成的,读者在阅读作品时,通常会对作品存在着一定的预期,包括作品的结构、意义和呈现方式等。它主要是指在文学作品的接受活动中,读者根据其原有的各种文化素养、欣赏趣味、理想偏好、生活经验等负载词所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的不同欣赏要求和欣赏水平。这种欣赏偏好和欣赏水平在读者具体的阅读过程中,表现为一种潜在的审美期待,这种审美期待往往因人而异,因时代而异。[2]

读者的接受成为翻译活动的出发点和指归点,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到读者的期待视野和审美需求。[2]

《背影》是朱自清誉满文坛的散文代表作。该作品充分体现了朱自清的个人风格:语言朴实清新,感情真挚动人,文化底蕴深厚。[1]其中的四字词语独特隽永,耐人寻味。如何准确有效地翻译《背影》中的四字词语,再现其中的文化信息,给译语读者带来精神享受和审美体验,值得翻译工作者去研究探索。

本文从接受美学理论的角度出发,分析《背影》最后一段中四字词语的英译策略,探讨如何实现其信息传播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得到译语读者的认可与喜爱。

2 接受美学视角下《背影》最后一段中四字词语的翻译策略

在针对《背影》最后一段四字词语的翻译中,笔者兼顾了词境和文化差异,灵活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在关照译语读者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的基础上,将四字词语的精髓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外国读者。

2.1 归化翻译策略

归化翻译是指将源语本土化,以译语读者为归宿,采取译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源语的内容。归化翻译要求译者向译语读者靠拢,和译语读者直接对话,使译文变成地道的本国语言。[3]

2.1.1 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

译:... both my father and I have been living an unsettled life...

分析:“东奔西走”是一个典型的四字成语,其意思是“①为生活所迫而奔波②为某一目的四处奔走活动”。而在原文中,指的是作者和父亲生活拮据,过得是一种不稳定的生活。如果直接根据“东奔西走”的第二个意思,将其翻译为“run about busily”或者是“do a lot of legwork”,译语读者可能一头雾水,因为文章中并没有提及作者和父亲有许多跑腿活儿,是为了生意到处走动之类的信息。

因此,结合原文,笔者将其翻译为“live an unsettled life”。根据牛津字典,“unsettled”的释义是“of a situation that may change; making people uncertain about what might happen”,正好能够反映出作者与父亲因生活所迫,过着一种颠沛流离、无法预期的生活。从接受美学理论出发,这一翻译符合译语读者的期待视野,因为“live an unsettled life”符合他们的表达习惯,能够得到他们的理解和欣赏。

2.1.2 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

译:When he was young, he left home to seek a living. He maintained independence and kept the initiative in his own hands, achieving a lot.

分析:这句话中,“独立支持”和“许多大事”值得思考。在解读这句话时,笔者认为,“独立支持”是指父亲早年就外出谋生,独立自主,不依靠他人,靠自己的双手维持自己的生活,积极进取。因此,笔者采取归化策略,将其处理为“maintained independence and kept the initiative in his own hands”。此外,从接受美学的视角出发,“maintain independence”,“keep the initiative”和“in his own hands”都是地道的英语表达,符合译语读者的表达习惯,既在他们的接受范围内,又在他们的审美期待里;同时,他们也能够感受父亲年少时的那股拼劲。

“许多大事”中的“大事”并不是指的重大事務或丰功伟绩。笔者认为,原文中的“大事”是指父亲在生活中靠自己的双手做了许多有意义的事,实现了自我价值。因此,笔者在翻译时,并没有直译出“大事”这个词,将其形象化,而是根据接受美学理论,将其意译为“achieving a lot”,简洁明了,读者也能够接受和欣赏。

2.1.3 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

译:The declining tendency fills him with gloom, and he cannot control his emotions.

分析:“触目伤怀”和“触景生情”的意思相近。在原文中,父亲老年境遇不如意,目睹此境遇,生的是伤感、悲痛之情。笔者最初翻译时,考虑的是人做主语,人“触目伤怀”。经过再三斟酌,考虑用父亲颓废的境遇做主语。因为,从接受美学理论的视角出发,英语者喜欢用无灵名词做主语,符合他们的审美和表达习惯。因此,笔者选择归化策略,将“他触目伤怀”进行意译,译为“The declining tendency fills him with gloom”。

2.1.4 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

译:He has to find a way to pour out his pent-up grievances.

分析:这句话中有两个四字词语“情郁于中”和“发之于外”,典型的四字词语,且分别处在两个小短句中。虽然,中文是两个小短句,但是根据接受美学理论,英译时,可以将其构造成有逻辑性的一个句子,因为英语者强调句子的逻辑性,因此,可以将此句理解为:父亲心情压抑,需要找个方式将积压的情感发泄出来。

同时,笔者在选词时,也考虑到了译语读者的表达习惯和审美期待。所以,笔者将“情郁”意译为“pent-up grievances”,在牛津字典中,”pent-up”的英语解释是(of feelings)that cannot be expressed or released,这正好与父亲压抑的情感相符合;笔者将“发之于外”处理为“pour out”,情感发泄迸发出来,非常形象生动,易于译语读者的理解。

2.1.5 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

译:And he treats me not as well as the past.

分析:“不同往日”意思是不同于过去。这一点上,笔者确实在翻译的过程中考虑进去了,不过笔者始终对此翻译不满意,因为,按照原文的意思,父亲对作者的态度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很遗憾,笔者没有翻译出来;同时,根据接受美学理论,此翻译没有将信息传达到位,也没有展示出父亲态度的一个变化过程,所以这会在译语读者的心中也会大打折扣。

后来,笔者去参考了张培基老师的译文,便豁然开朗。张培基老师的译文是“and meanwhile he became less and less nice with me”。其中,“became less and less nice”就巧妙地展示出父亲对作者态度的一个渐变过程,让译语读者也能够了然于心,此处翻译非常精湛。同时,从接受美学理论的视角来看,“became nice with me”是一个特别地道的表达,译语读者可以非常自然地接受和欣赏。

2.1.6 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译:Therefore,I may have a sense of impending doom.

分析:“大去之期”在原文里是指,父亲身体愈加不好,隐约感受到自己大限将至。如果直译为“the end is nearer”,原文意思确实表达出来了,不过,从接受美学角度来看,读者很难接受对死亡的说法说得如此直白,同时直译的版本缺失了原文中含有的凄美意蕴。因此,笔者在这里采取归化策略,将其处理为“a sense of impending doom”。“impending”在牛津字典中的释义为:(usually of an unpleasant event)that is going to happen very soon,指的是不好的事情即将发生。“doom”是死亡的一种委婉的说法。“a sense of impending doom”是一个非常地道的英语表达,指的就是大限将至,而且,读者能够感受到父亲对自己虚弱身体的哀伤和无奈之情,这增强了译文的可读性和欣赏性。

2.2 异化翻译策略

异化翻译以源语文化为归宿,要求在翻译上迁就外来文化的语言特点,采取相应的源语表达方式传达源语的内容。使用异化翻译策略的目的在于考虑各民族间的文化差异性力求保存和反映异域民族文化特征和语言风格特色,将异国情调原汁原味地展示给译语读者。[4]

......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译:...the corpulent back of my father in the black cloth mandarin jacket worn over a dark blue cotton-padded gown...

分析:“青布棉袍”“黑布马褂”是中国民国时期人们标志性的着装,很能体现那个时代的气息感。因此,笔者在此采用异化策略,保留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内涵,将其原汁原味地展现给译语读者。

经笔者查阅,民国时期的“马褂”有专门的对应词“mandarin jacket”,因此,将“黑布马褂”处理为“the black cloth mandarin jacket ”。

同时,“青布棉袍”中的“青”在中文里指的是深蓝色,“袍”指的是

长袍,因此,翻译为“a dark blue cotton-padded gown”。另外,“黑布马褂”是套在“青布棉袍”上面的,所以,笔者在翻译时,用了过去分词“worn”,将这两套衣服的位置展现在了读者面前。

从接受美学理论视角出发,译语读者通过此翻译,可以理解和想象父亲的着装,可以感受和欣赏到中国民国时代的服装文化。

3 结论

根据接受美学理论,通过对朱自清的《背影》最后一段的四字词语的英译研究,笔者发现,译语读者的理解与感受是该段中四字词语翻译的重点,读者是否接受乃至喜欢是四字词语翻译的重要衡量标准。站在读者接受和审美的角度,灵活使用翻译策略,能够有效地实现该段中四字词语的信息传播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

参考文献

[1]杜华.朱自清的《背影》与英译文的文体语言比较[J].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

[2]黄樱.接受美学视角下财经道翻译中新闻味与汉语化的融合[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1.

[3]李云.谈中西文化交流与电影字幕翻译的影响[J].淮南职业技術学院学报,2015.

[4]廖七一.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M].南京:译林出版,2000.

猜你喜欢

翻译策略背影
两个背影
寻找“最美背影”
你给我留下了背影
背影
浅谈青岛市公共标识语英译现状及翻译策略
《作者自述》两个译本的对比赏析
汉语叠词及其英译
国际会展用语特点及口译策略
山里的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