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桃源县维吾尔族巴旦木花帽纹样造型及文化解读
2020-04-23程晨
程晨
摘 要:六百多年前一批来自西域的维吾尔族因军事调遣定居湖南常德,常德地区桃源县也被称为“维吾尔族的第二故乡”。巴旦木纹样是维吾尔族的传统装饰纹样之一,桃源县虽无法种植巴旦木果树,但其造型随着维吾尔族的到来而传入并常被应用于民族生活中,尤其是在花帽上最为常见。桃源县维吾尔族巴旦木纹样的造型既蕴含人们对历史记忆的情感心理诉求,又与当地文化融合形成变化,体现出桃源县维吾尔族的民族认同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关键词:桃源县维吾尔族 巴旦木花帽 造型 文化解读
长期与中原各民族的杂居生活使湖南桃源县维吾尔族的民族服饰发生了变化,平常人们的穿着与汉人相近,但习于头戴花帽。巴旦木花帽是以巴旦木為内容题材设计的装饰纹样,然后将该纹样按顺序重复排列形成的四棱立体小方帽。它是桃源县维吾尔族佩戴最频繁的一种花帽,也是桃源县最具代表性的维吾尔族标志之一。
一、桃源县维吾尔族巴旦木花帽纹样造型
桃源县维吾尔族在与当地其他民族长期的文化交融过程中,保留并变化了巴旦木纹样。他们擅长运用对称、统一、均衡的装饰设计,追求构图形式的韵律美和秩序感。绣于巴旦木花帽各面的图案通常相同,不同花帽的巴旦木纹样造型不同,其造型根据组合方式可分为单独纹样,成对纹样和混搭组合三种。
1.单独纹样
单独巴旦木纹样造型的主要特征就是头部为圆弧状,尾部卷曲,以单独的方式呈现在艺术载体中。桃源县维吾尔族的花帽中以单独巴旦木纹样为主,内饰多为几何纹、植物纹样、等,腹部纹样通常由枝干纹和草木纹样组成,顶部有圆形纹作为填充。单个的巴旦木纹样在设计中没有束缚,在有限的空间里变化很多,甚至会呈现出中间圆润、两端卷曲的形态。桃源县维族尔族人将自己的民族记忆和想象力充分融入巴旦木纹样造型中,体现出新的审美情趣。
2.成对组合
成对巴达木纹样的基本特征是大巴达木纹样中装有小巴旦木纹样或两个巴旦木纹样左右对称排列。“子母巴旦木”是较为常见的一种形态,也就是将成对的巴旦木以大小叠加的方式组合,这种组合方式使整个图形显得修长又富有更次。此外,巴旦木的成对组合也会采用中心对称的方式排列,桃源县维吾尔族人因长期的思想文化交流受到了儒道思想的影响并逐渐融合吸收,加上中心对称的巴旦木形态本身优美的线条和神奇的动感符合于人们对形式美的追求,从而形成了这种独特的构图方式。
3.混搭组合
巴旦木纹样与其他纹样的组合是变化多样的,可大致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巴旦木纹样与花叶结合;二是巴旦木纹样与几何纹样融合。人们喜爱将果核、枝干、花朵等相关元素采用平铺、重叠、对称、变化统一等方式进行重新组合,同时借助巴旦木纹样边缘轮廓具有的流畅性和动感,使整体造型看起来灵动和活跃。在巴旦木与几何抽象纹样和各种植物纹样的混搭组合中,线条之间的连接虚实相生、层次清晰,使之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一个整体。但是无论是与概括的几何形态还是形象的花草植物组合,纹样的总体都不失巴旦木果核的总体特色,这与其鲜明的民族特色有关。
二、巴旦木花帽纹样造型成因
人类的基质好比是土壤,人类的文化就像这土壤里长出的丰饶茂盛的植物。土壤提供了植物生成发展的基础;外界的因素,诸如温度、湿度和种子的品类等等构成了植物生长的条件,两者缺一不可①。桃源县维吾尔族带着与中原各民族不同的基质来到陌生的环境生存,受到了许多来自自身和外在因素的影响,最终孕育出了崭新的文化。
1.基于民族的传统意识
据《翦氏族志》和《常德府志》记载,湖南维吾尔族的祖籍来自遥远的西域,也就是现在新疆的吐鲁番和哈密一带。公元前7世纪,巴旦木有古代波斯传入进来,由于它本身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及微量元素,是滋润、补养身体的佳品,人们开始大量种植巴旦木果树。此外巴旦木还具有药用价值,相传在亚洲北部曾盛行瘟疫,造成了大量人群死亡,可汗用巴旦木及它的叶子治好了人们,同时人们还发现它可以让人出现饱腹感,从此几乎每家每户都会种植巴旦木。由于地理环境因素桃源县无法种植巴旦木果树,巴旦木纹样作为维吾尔族先民无比崇尚的一种纹样深深地留在了桃源县维吾尔族的记忆深处,经过代代相传逐渐演变为一种民族视觉化符号,最终形成民族共识认知并得以继承和延续。
2.其他民族文化的借鉴与吸收
哈勒家族受到历史上的两阵狂风吹送②于明初定居湖南,他们和原住民有很大的不同,最明显的是外貌特征和服装,其次是生产方式和社会地位,最关键的是生活习惯和思想观念。湖南维吾尔族先民处在多样文化的熏陶中,受到农耕文明和商业文明等影响。在长期的碰撞、融合后最终形成了湖南维吾尔族的文化。服饰上,他们的日常穿着已与汉人无异,不同的是他们常常会佩戴一顶花帽,并在节日或者特殊的日子里身着民族服饰。巴旦木花帽就是其服饰中最具代表性,彰显出民族文化历史记忆及民族认同。在长期的民族融合中,传统的巴旦木纹样造型产生了一些新的组合样式,体现出桃源县维族尔族独特的审美情感。
3.现实生活的实际需要
湖南维吾尔族先民从西北迁到内地,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经历过一段艰难的岁月。经济上,翦氏仕途没落后族人没有了朝廷的俸禄,只能租赁田地学习农耕和经商。经济的滞后致使文化发展呈现缓慢状态。新中国成立后,维吾尔族群众在政治经济上得到了解放,经济和文化发展都得到了重视和扶持。经济的快速增长,使桃源县维吾尔族的民族文化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巴旦木纹样作为桃源县维吾尔族最熟悉和认可的纹样,在桃源县维吾尔族的民族生活中促进了族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对本民族团结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三、桃源县维吾尔族巴旦木花帽纹样的文化内涵
历史上新疆等地出产的巴旦木被称为“圣果”。对桃源县维吾尔族来说,巴旦木纹样不仅是民族吉祥的视觉符号,也承载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1.民族传统文化心理体现
桃源县维吾尔族的先民来自西域,因其突出的营养价值而受到钟爱,人们将其纹样融入到日常生活中,直今巴旦木纹样仍然是生活在西域的维吾尔族生活中常应用的装饰纹样之一。桃源县虽不具有种植巴旦木果树的地理环境,但仍偏爱巴旦木纹样,其纹样对他们来说已成为一种精神象征。长期的杂居生活,使他们逐渐适应了当地的生活,并吸收了许多新的内容。新中国成立之后,桃源县维吾尔族呈现“再传统”的迹象,巴旦木纹样再次被用于日常生活的装饰中。与新疆区域不同的巴旦木造型区域具象有所不同,由于桃源县维吾尔族在日常生活中对巴旦木实物的接触很少,巴旦木纹样逐渐成为其文化发展过程中的情感记忆和精神象征,因此桃源县维吾尔族的巴旦木纹样更倾向于抽象化的符号特征。
2.凸显民族精神文化理想
巴旦木纹样的发展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基础并与中国的吉祥文化息息相关。桃源县维吾尔族人民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始终追求着美好的生活,努力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美好的未来,他们有意无意地将吉祥的寓意投入到日常生活的装饰中,尤其是巴旦木纹样。巴旦木果仁本身具有祛病健体的功效,被赋予健康、长寿的象征。在长期的文化交融中桃源县维吾尔族通过不断洞悉巴旦木纹样的内涵,赋予巴旦木纹样更多美好的内涵,使之所以作为吉祥纹样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通常将巴旦木纹样与其他有吉祥寓意的枝干紋、如意纹、几何纹样等纹样相连,形成更丰富文化内涵。例如在婚嫁时通常会佩戴的巴旦木花帽,经常结合了花,叶等纹样,意味着百年好合,喜结连理。
湖南桃源县花帽上的巴旦木纹样是本地民族文化的结晶,在长期的文化融合中形成了一定的区域性特色。它是桃源县维吾尔族根据记忆深处的民族记忆,结合当地的特有的地理环境和文化底蕴形成的一种抽象的符号,承载了人们对本民族历史记忆的尊重及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与新疆维吾尔族相比,巴旦木纹样造型上差别不是特别明显,但桃源县维吾尔族的巴旦木纹样形式更统一、简洁,具有较强的辨识度,体现出其特有的审美情感。当然也存在一些频发使用的造型,这些造型没有特别的文化内涵,是通过桃源县维吾尔族与新疆维吾尔族的相互交流流传而来,在逐渐形式化、固定化的过程中成为了当地巴旦木纹样的一部分。
注释:
①倪建林.装饰之源[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②陈遵望.湖南维吾尔族[M].长沙:岳麓出版社,1994。历史上的两阵狂风:高昌都督哈勒为反抗西辽统治,于13世纪初与成吉思汗结盟并统帅一支军队为之战争,这是湖南维吾尔族先民第一次由边疆迁往内地。明初,哈勒·八士及其子拜著为平息南方湖广云贵等地少数民族暴动,身死疆场,敕藏常德,其子世袭官职,因而湖南维族尔族再一次由祖国北方迁往南方.
参考文献:
[1]陈述.生命的意识——维吾尔族装饰图案探微[J].美术研究,2005,(1).
[2]兰彦平.巴旦杏的研究现状及开发利用前景[J].林业科学研究,2004,(17).
[3]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4).
[4]左汉中.中国民间美术造型[M].长沙:湖南出版社,2006.
[5]崔生国.图形语意[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14.
[6]张亨.新疆维吾尔民间花帽图案集[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
注:本文系2019年度江苏省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扬州大学校立院助项目,项目名称:桃源县维族尕巴上的巴旦木纹样造型及文化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