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驱动,提高复习课教学效率
2020-04-23郭桂霞江苏省无锡市堰桥高级中学214174
郭桂霞 (江苏省无锡市堰桥高级中学 214174)
高三数学复习课,教师普遍感觉课时少、任务重.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让学生不仅会做题而且明白为什么这样做、如何想得到这样做,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笔者认为,在复习课上可通过设计一些能激发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问题,驱动学生思维不断深入,让学生在问题中领会思维的起点,找出思维的亮点,深入思维高点,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从而提高复习课的教学效率.
1 设计问题串,驱动学生思维递进发展
问题串就是根据教学内容围绕核心问题设计一组问题,由浅入深,不断驱动学生思维递进发展.
案例1在“函数与方程”章节“函数零点存在性”问题中,笔者设计了以下问题串:
问题1 判断函数f(x)=x2-3x-18,x∈[1, 8],是否存在零点.(通过学生熟悉的二次函数作为思维的切入点)
学生想到的第一个方法是求方程x2- 3x- 18 = 0的根:x1=-3,x2= 6 ∈ [1, 8].
问题2 为什么可以这样做?(发现思维起点:函数的零点就是方程的根,通过解决学生熟悉的问题,学生理解了函数零点的定义.)
若到此为止,学生的思维里只有一个意识:求方程的根即可.于是我提出了问题3.
问题3 把函数改成f(x) =x3- 3x- 18,x∈ [1, 8]呢?有没有其他方法?(制造思维冲突,求方程根的方法行不通)
学生很自然地想到画函数的图象.我让学生动手画图形,一个学生上黑板板演.点评画图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量(二次函数的开口方向,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的精确值,即方程的根),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函数与方程的内在转化,图形帮助代数直观化,代数帮助图形精确化.若求出方程的根再画图,体现不了图形的优越性.接着提出问题4.
问题4 能不能不求方程的根,通过图象判断函数是否有零点呢?
让学生再一次观察在区间[1, 8]上的图象,f(1) < 0,f(8) > 0,f(1)f(8) < 0.回想起函数零点存在性定理,学生就能想到用函数零点存在性定理解决,并重新认识零点的特征:代数上是方程的根,图形上是函数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收获思维亮点).为了提升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和准确性,提出问题5.
问题5 函数f(x) =x2- 3x- 18,x∈ [-4, 8],是否存在零点?能否用零点存在性定理判断?
虽然f(-4)f(8)>0,但函数有两个零点,此时零点存在性定理发挥不了作用.让学生有代数方法不行去结合图形的思维,马上给出问题6.
问题6 函数f(x) = log2(x+ 2) -x,x∈ [1, 3],是否存在零点?
让学生第一时间能想到零点存在性定理,巩固定理的运用;再追问为何不用图象,让学生在头脑中有主动选择方法的意识.继续追问能不能用图象判断零点,驱动学生思考:要用图象解决,前提是图象容易画出来.驱动思考哪些函数图象能画出来,很自然想到第二种方法:转化成画两个函数g(x) = log2(x+ 2)与h(x) =x的图象,看交点情况.
通过问题串,学生对函数零点存在性问题建立起了完整的思维体系,能快速用求根的方法,或能快速画一个图象用图象的方法,或转化成画两个初等函数图象的方法,来快速解决函数零点问题.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提升了学生的逻辑推理和直观想象核心素养.
2 设计有思维价值的问题,驱动学生思维深入发展
在复习课上,我们可以设计有思维价值的问题驱动学生思维深入发展.问题设计要突出重点、难点,并有一定的思考价值,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问题一出示,就有学生说用参数分离法)
师:参数分离的目的是什么?我们研究的函数有几个变量?(话音未落,生1给出自己的解法)
师:很好!这是二元函数的最值问题.这位同学把二元转化成一元,构造函数,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单调性,把不等式、函数、导数这三个知识点进行了整合.
(马上有学生提出新解法)
师:说明柯西不等式可以作为解决不等式恒成立问题的一种方法,但对式子的整体配凑要求较高.还有其他解法吗?
师:生2通过直接配凑,用柯西不等式一锤定音;生3从整体上去观察这个式子,发现分式中分子分母都有根号,利用平方进行化简,得到只有一个根式且是乘积形式,联想到基本不等式,配凑后又发现能与分母约掉,尝试成功.
师:生4换元后发现了式子的几何意义.代数式求最值时,如果去寻找代数式的几何意义,利用数形结合是非常快且有效的一个方法.
3 设计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驱动学生思维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可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提高学生的解题应变能力,提升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案例3已知f(x) =ax3- 3x+ 1对x∈ [-1, 1]总有f(x)≥0成立,求实数a的值.
这是高三二轮复习“函数与不等式”专题中的一道例题,教学中笔者采取了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
解法1(参数分离) (1)当x= 0时,f(x) = 1 > 0恒成立,则a∈R.
综上所述,a= 4.
通过这种解法,学生了解到不等式恒成立问题能转化成函数最值问题,若函数中含有参数,可通过参数分离的方法转化成已知函数求最值.这是一种通性通法.
解法2(转化为函数的最小值) 当x∈ [-1, 1]时,总有f(x)≥0 ⟹f(x)min≥0.f′(x) = 3ax2- 3.
(1)当a≤0时,f(x) =ax3- 3x+ 1在[-1, 1]上递减,f(x)min=f(1) =a- 2,所以a- 2≥0 ⟹a≥2,与a≤0矛盾,所以a≤0不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