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科专坑植物学家的能手
2020-04-23凌云,伊莎贝尔·亚当斯
重点特征 草本、亚灌木或灌木,稀为乔木。花两性或单性,整齐或左右对称,五基数,密集成头状花序或为短穗状花序。头状花序单生或排列成总状、聚伞状、伞房状、圆锥状;果为不开裂的瘦果。
分布 被子植物第一大科,约有1000属,25000-30000种,广布于全世界,热带较少。我国约有200余属,2000多种,产于全国各地。
头状花序 弯道超车
如果有一个用最少的钱买到最多朵花的比赛的话,一定要买菊科花卉啊,因为你以为的一朵花其实是几十朵、几百朵花组成的,这就是头状花序的神奇所在。
找一朵你认为分为“花心”和“花瓣”两部分的菊科花卉,雏菊、翠菊甚至向日葵都好,请仔细观察,“花心”部分其实是由很多小管子组成的,它们每个都是一朵完整独立的花,雌蕊、雄蕊、花冠、种子具备,叫做管状花。而那些像花瓣一样的部分,每一片同样是一朵完整的花,叫做舌状花。这些舌状花和管状花共生于同一个花萼和花托之上,形成头状花序,所以头状花序并不是一朵花,而是一个含有很多朵花的花序。
菊科分为管状花亚科和舌状花亚科,像雏菊这样拥有管状花又拥有舌状花的,属于管状花亚科,这一亚科里还包括只拥有管状花的植物,比如蓟属植物。舌状花亚科的植物则仅拥有舌状花,中心也没有管状花,最著名的代表就是蒲公英。
长成如此奇特的头状花序,是菊科的智慧,它要靠很多小花聚集在一起伪装成“大花”来吸引传粉者,事实证明非常奏效。相对于许多植物来说,菊科其实很年轻,化石仅出现于第三纪的渐新世,却能弯道超车发展成被子植物第一大科,头状花序功不可没。
从左至右依次为:山柳菊属植物、婆罗门参、猫耳菊
从左至右依次为:稻槎菜属植物、毛连菜属植物、菊苣、还阳参属植
踩不死的小黄花
在植物学界流传着一个段子,在野外遇见黄色的菊科小野花一定要迅速踩死并毁尸灭迹,免得别人问你这是啥,你认不出来而丢了面子。这当然只是个被菊科鉴定逼得咬牙切齿的“植物人”开的玩笑,谁真的舍得踩碎那些萌萌的小黄花?何况你真的踩得死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强大生命力说的基本就是它们了。
比如蒲公英——这可能是很多人唯一认识的菊科野花了,还是在果期才认得准——谁的童年没有吹散一只只蒲公英的毛毛球,任漫天飞舞的小伞兵带走自己懵懂又寂寥的心事呢?在花期,蒲公英的头状花序黄色舌状花瓣,和众多黄色菊科野花并无太大区别,以至于苦卖菜、黄鹌菜等都会被认作是它。不过请记住蒲公英属是葶状草本,有中空直立的花葶,葶上多密布蛛丝状的柔毛。它的叶子都是基生叶,像莲花座一样铺在地上,叶缘有明显的朝向下方的锯齿,它的英文名字dandelion(狮子的牙齿)就是这么来的。如果你就此认为自己已经认得蒲公英了?那菊科野花还有什么可怕的?蒲公英属大约有2000种植物,叫做各种蒲公英,植物界正为此打得头破血流。
从左至右依次为:罗马洋甘菊、母菊属植物、南茼蒿、小白菊、春白菊
蒲公英属(Taraxacum)的拉丁名来自希腊语,意为“可缓解病痛的”,中医也自古就把它用作清热解毒的良药,古老文明的相通之处在植物身上特别多见。
从前我看见小孩子大量采摘蒲公英的黄花总想制止,觉得它们变不成小伞播种,蒲公英会被采绝。后来通过学习植物学,发现我可能是多虑了,蒲公英有特别强大的繁育机制。首先它没有特定的传粉对象,蜜蜂、蝴蝶甚至苍蝇,都能被它所用;在寒冷的早春,昆虫们都没出动的时候,它还可以自花授粉;气候特别恶劣的时候,它甚至不需要开花、不需要受精,可以直接通过卵细胞发育来产生种子;它还有强大的分蘖能力,通过地下的匍匐茎发芽,长出无数新的植株。
生命力如此强大的蒲公英,花语竟然是“留不住的爱”,可能是指它的瘦果小伞兵,风一吹就散了。也有找到紫色蒲公英就能找到完美爱情的说法,世间并不存在一朵紫色的蒲公英,但我相信会有完美的爱情就在某个地方。
至于容易被认成蒲公英的菊科野花,城市里比较多见的是中华小苦荬、抱茎小苦荬和黄鹌菜三种,它们三个的花朵非常像,都比蒲公英小上许多,不过大小这种事是相对的,不好当作判断标准,所以看叶子是比较保险的方法。其中黄鹌菜的叶子是倒卵形的,较宽大,叶缘有裂片,一般均为基生叶或只有一两片茎生叶。中华小苦荬的叶子是披针形的,先端尖锐,既有基生也有茎生,基生叶常有尖锐的深裂。而抱茎小苦荬顾名思义,它的茎生叶是环抱着茎一圈生长的,非常好认。如果你仔细观察的话,会发现中华小苦荬的花蕊是灰褐色的,抱茎小苦荬的花蕊是与舌状花同样的黄色。小苦荬属有20多种脸盲植物,不必也不能一一认得。
安抚心灵的小白花
你以为踩死了菊科黄色小野花,白色的小野花就容易认清了吗?鉴定起来依然分分钟让你崩溃。不过你只要记得能吃的那个就好,它是大名鼎鼎的洋甘菊。
曾经有一段时间患上了肠胃易激惹的毛病,走到哪里都先找厕所,朋友告诉我喝洋甘菊茶可以缓解,就买了一些。洋甘菊茶就是干燥的洋甘菊头状花序,小而枯黄,特别不起眼,其实这就是欧洲传统的“菊花茶”。用开水冲了,一股土腥苦涩的药味,努力了也喝不下去。不是说洋甘菊有青苹果的香气吗?我也懒得追究是不是被无良商家骗了,把那罐子干花束之高阁了。
后来在花卉市场的进口花档口见到了鲜切的洋甘菊,才惊觉它如此美貌,每个花序都小而精致,鲜黄色的管状花周围一圈洁白的舌状花,嫩绿色的枝茎特别纤弱,顶着花序排列成伞房状,微风吹过也会摇曳不止,只能用一个“仙”字形容。在鲜切的洋甘菊上,我终于闻到了传说中的青苹果香气,特别淡,还夹杂着微苦,但比干燥花的味道好多了。买了一把洋甘菊,价格不菲,可惜它并没有其他菊科鲜切超长待机的特质,凋谢得特别快,当然这也是它在鲜切花市场少而贵的原因。
其实洋甘菊的中文正式名是“母菊”,之所以有这个名字一定不是因为外表,外表看上去应该叫“女儿菊”,我猜这是指它具有的强大的安抚神经的能力,特别是制成著名的洋甘菊精油后,可以舒解焦虑、愤怒与恐惧,使人放松祥和,心灵平静,就像回到母亲的怀抱一样。在罗马神话中,月亮女神因为爱上了牧羊人恩德里奥,又不好意直接表达爱意,便在晚上让漫山遍野开满洋甘菊,使得牧羊人在温柔的香味中安然入睡。
不要以为你已经认得洋甘菊了,叫母菊的这种洋甘菊又被称为德国洋甘菊,此外还有罗马洋甘菊、摩洛哥洋甘菊、白花春黄菊、春白菊等,它们都长着相似的头状花序。但不要为此烦恼,毕竟洋甘菊的使命是让你安神的。
清新花与邋遢果
杜甫有诗云“蓬生非无根,漂荡随高风”,中学时住校,我给自己起了个“漂蓬”的笔名,其实学校离我家5站地,这是少年的“为赋新词强说愁”。杜诗里的蓬指的是菊科的飞蓬属植物,也会结出带着冠毛的瘦果,不过不会像蒲公英那样成为可爱的圆球,而是乱糟糟的一团,“首如飞蓬”“蓬头垢面”说的就是它了。
从左至右依次为:止痢蚤草、飞蓬、旋覆花属植物
城市中最常见到的飞蓬属植物是一年蓬,它因为极强的传播能力,可以在荒地上花开成片,也可以从水泥地的缝隙里钻出来,一丛突兀地立在马路边。别看它果期形象邋遢,花期却很小清新。它的每个头状花序都是由管状花和舌状花共同组成的,中央的管状花呈黄绿色,外围的舌状花纤细洁白,一个头状花序直径也就1厘米多,但往往很多个头状花序一起伞房状排布,一片“小白花”煞是可爱。一年蓬还是当之无愧的“女性主义者”,除了花朵很少女外,它的种子完全由雌性细胞发育而成,根本不需要受精,这种“无融合生殖”保证了它的基因得以非常稳定地传播。
一年蓬虽然叫“一年”,它却可以看见两年的风景。它的种子是秋冬时发芽的,以幼苗度过寒冷的冬天,在春风里生长,夏日里开花,秋天结出果实,完成一个生命周期,也叫“越年生植物”。越年的一年蓬也很喜欢越界,从来不老老实实呆在自己的地盘,而是无休止地掠夺土地,根部还会释放母菊素及其衍生物,抑制周围其它植物的生长,在中国属于“入侵植物”,农民对之深恶痛绝。所以你看,它根本就不是诗里那个漂泊无依的形象啊,也请不要因为它的清秀把它引入你的花园。
和一年蓬花朵较像的还有旋覆花,只不过它的管状花和舌状花都是黄色的。我的一个朋友在自家花园了种了几丛旋覆花,几年过去,“旋覆花开了几百平米,其他花的种子都发不出来了”,朋友说旋覆花的时候发音特别像“炫富花”,的确,在北京有几百平米的花园,足以“炫富”了。
从左至右依次为:黑矢车菊、矢车菊、麻头花属植物
菊之爱 各不同
菊科野花不少是入侵物种,菊科“家花”,也就是菊属的菊花却是妥妥的中国血统,在中国至少有3000年栽培历史。春兰、夏荷、秋菊、冬梅,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古代文人因为菊花耐寒,便为它赋予了高洁的品质,对它的赞美在魏晋陶渊明时达到顶峰,不过宋代周敦颐在《爱莲说》里写“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说明唐宋时期已经不大流行菊花了,倒是唐末的农民起义军领袖黄巢曾给菊花带来高光时刻——“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虽然把菊花的气势写得如此之大,但强行寄予了政治抱负,若菊花有知,恐怕还是会认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五柳先生才是知音。
而今天的中国人,很难说多爱菊花,何况在网络语言里,它有了某种奇怪的喻指。秋天公园的菊花展上,各种奇异瓣型的菊花也多吸引中老年人,年轻人和菊花发生的关系,多半是清明节捧一束白菊黄菊去扫墓。然而,这是晚近才从西方传入的习俗,中国历史上是从来没有将菊花和丧葬文化联系起来的。菊花在明末清初才传入欧洲,不知为何被欧洲人认为是”墓地之花“,这股风又传回中国,竟然轻易改变了中国人对菊花几千年的认知。
可能如今真正还爱菊的是日本人吧?日本天皇旗上图案的就是“十六瓣八重表菊纹”,菊花是日本的皇室之花,日本的护照封皮上也有金色的十六瓣菊纹,不过是单层的。这里所说的“瓣”指的是菊花头状花序里的一朵舌状花,菊科描述起来就是麻烦啊。
日本皇室用菊花纹,德国人则让矢车菊图案出现在了高级军官的制服上,并奉为国花。虽然这二者都为菊科管状花亚科的,但亲缘关系并不近。菊花中心的管状花往往全部变异成各种舌状花,以至于整个花序看上去就像舌状花,而矢车菊则整个保持了管状花形态,且檐部裂成5瓣,形象鲜明,加之谜样的蓝色,轻易就从众多菊科野花中脱颖而出,登堂入室。
矢车菊的中文名字有些费解,来历也有多种说法,一说来自日语,指的是鲤鱼旗旗竿顶部的那个风车,和矢车菊的管状花呈风车状排列很像;一说矢车菊辐射状的头状花像摄像中心的矢;还有说矢车菊往往生在田边,那里是拉粪车经过的地方……我觉得第三种最不靠谱,怎么会有人对如此之美的小蓝花有那么大恨意?
生菜、莴笋是一家
作为被子植物第一大科,菊科怎么可能不在人类的餐桌上占领一席之地?莴苣可以算其中的常胜将军了,从西方到东方,变着样子的通杀。
如果你觉得莴苣这个名字有点陌生的话,生菜呢?没错,莴苣才是生菜的中文正式名啊。它原产地中海沿岸,大约在隋唐年代传入中国,杜甫有一首叫《种莴苣》的诗,写莴苣种下去二十天没有发芽,以此感慨自己一把年纪无所作为的悲哀。但是,杜甫种的莴苣很可能不是生菜,因为中国过去食用的基本是茎用莴苣,也就是莴笋,《本草》有载:“莴苣花子并同白苣,江东人谓之莴笋。”
与茎用莴苣相对的是叶用莴苣,就是各种生菜,有的有着宽大的叶子,有的叶面多褶皱,有的环抱成像圆白菜一样的球,还有的是紫色的、红色的,这些如今在超市都容易买到。而我小的时候是没有生菜的,至少北京的普通百姓家不吃生菜,大学时下馆子第一接触到“蚝油生菜”,着实迷恋了一段时间。现如今吃生菜当然回归了它的本意,都是生着吃的,我最爱的吃法是蘸黄豆酱,夹在馒头片里,还是地道的中国胃。
茎用莴苣——莴笋则是地道的中国味,似乎世界上除了中国,其他地方吃的都是叶用莴苣,据说连给莴苣起名字的林奈大神都没见过莴笋。莴笋是我从小吃到大的东西,切成半圆形的薄片,炒肉片百吃不厌。遇到叶子嫩的时候,也会拿来凉拌,酱油、醋、糖、盐、小磨香油,特别清口解腻。
莴笋叶子长得很像油麦菜,因为油麦菜也是一种叶用莴苣,比起生菜来,它的口感更硬挺,也有略微的苦涩,我是不大喜欢的。
日料里的菊科美味
菊科里还有一些日本人非常喜欢吃的蔬菜,比如宫崎骏动画里,龙猫在等车时举着当雨伞的大叶子,它是蜂斗菜。中国人并不吃蜂斗菜,而是用作了本草,有解毒消肿的功效。日本人很爱这口,从花到叶到叶柄都没放过。
冬末春初,大地还一片严寒的时候,蜂斗菜的花苞已经率先从冻土中探出头来,这花苞也叫蕗薹,是日本人爱吃的野菜,用酱油和高汤调味做成小凉菜,或者裹了薄薄的面衣炸成天妇罗,有一丝爽口的清苦,日本人觉得吃了蕗薹,春天就来了。中国北方也有从冻土中先发出花苞的菊科植物,叫款冬,花苞亦作为草药使用,还曾因凌霜立雪的形象激起过唐代著名诗僧贾岛还俗求取功名的心。
我没在春初去过日本,没机会吃到蕗薹,但是我在京都的一家小店吃过蜂斗菜的叶柄渍物,切成段,腌渍成了浅淡的褐色,微咸微苦,却有回甘,我问老板娘这是什么,她用手机搜了那张龙猫的剧照给我,立即明白了。
当天吃到的渍物里还有牛蒡,也是日本人非常喜爱的一种蔬菜,因为营养价值高,还被叫做东洋参和白肌人参。不过它和人参一点关系没有,是菊科牛蒡的根,起源于日本,在平安时代传入中国,一度也成为中国人的蔬菜。南宋林洪的《山家清供》中记录了牛蒡的详细做法,农历十月过后,采牛蒡的根,洗净去皮煮熟,再捶扁压干,用盐、酱、茴香、姜、辣椒等调料腌渍一两宿,再焙干,“食之如肉脯之味”。不过,到了明代之后我国却很少吃牛蒡了,直到近些年,因为牛蒡的补元气、抗衰老功效被广泛宣传,超市才多了牛蒡的身影,牛蒡茶也有了网红的姿态。
日本的料理店里有著名的金平牛蒡,是一道将牛蒡、胡萝卜切成细丝,并添加酱油、砂糖、辣椒等调味炒制的料理。这个名字来自江户时代文乐“人形净琉璃”中的平安时期传说人物坂田金平,此人威武强壮,与有嚼劲的牛蒡以及火爆的辣椒气质颇像,因而成了菜名。
牛蒡除了带给人体好营养外,还给人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你一定想不到几乎人人都用过的那种靠无数小钩子把两部分物体粘在一起的“魔术贴”,是瑞士人受牛蒡长满钩刺的果实启发而发明的,在德语里,魔术贴甚至就直接叫牛蒡扣。
牛蒡的根因为形状问题在某些文化语境下有特殊隐喻,我因为不知道而闹过非常大的尴尬,只能说,菊科植物在坑人方面真是颇有建树啊。
从左至右依次为:珠蓍、菊蒿、紫菀属植物、蓍
从左至右依次为:款冬、蜂斗菜属植物
从左至右依次为:刺苞菊属模式种、藏掖花属植物、藏掖花属植物、牛蒡属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