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崖柏
2020-04-23赵红继编辑王芳丽
◎ 文 | 赵红继 编辑 |王芳丽
崖柏,若单从字面上理解,崖即悬崖,乃高地或山石陡立的侧面;柏乃柏科树木,木质坚硬,纹理致密。也就是说,崖柏是生长在悬崖峭壁上的一种柏树。就其生长环境的恶劣程度而言,崖柏超越了一般植物对土壤、墒情、温度、湿度、酸碱、环境的正当要求,它独树一帜,即是木中之秀,又是柏中君子。
若追踪溯源,崖柏的历史可谓久矣。它起源于恐龙时代,时光之久远可用亿年计之,恐龙早已灭绝,而崖柏却依然健在,这足以昭示崖柏这一另类植物非同一般的生命力,它才是人类历史的见证者。据史料记载,大自然漫长的演变和进化过程中,崖柏也曾遭遇了三次大的灭绝,但又奇迹般重现在这个星球上,让人肃然起敬。一九九八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曾将崖柏列为中国已灭绝的三种植物之一,但在1999年10月,我国又在长江上游的瞿塘峡一带,重新发现了已“消失”的崖柏野生居群,在2000年,郑重向世界宣布:“崖柏在中国没有灭绝”。现在收藏界收藏和采集的崖柏,都是崖柏死去的“尸体”,而非生长着的崖柏。
崖柏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太行山脉、秦岭山脉及大巴山脉山区三个片区,不同片区的崖柏料其特点也各有差异,太行、秦岭崖柏,生长于黄河两岸高山地区,年平均气温相对较低,气候干燥,昼夜温差大,环境极其恶劣,岩壁几乎垂直于地面,崖柏生长极其缓慢,所产崖柏姿态多玲珑娇小,虽亦名贵但极为稀少。
三峡崖柏生长在大巴山脉一带。大巴山脉位于我国西部,辖属四川、重庆和湖北三省市交界,由坚硬的结晶灰岩构成的高山峻岭,喀斯特地貌发育,山体长期受河流强烈切割后,多幽深峡谷,且谷坡陡峭,降水较为充沛,整体海拔在1500米至3000米之间。三峡崖柏相对太行、秦岭崖柏,存世量稍多一些,形状大而粗犷,形态变化丰富,产地主要有重庆城口、巫溪、巫山、湖北神农架、兴山、长阳、恩施,分布于长江、清江流域大峡谷悬崖两侧。
崖柏之木之所以珍贵,完全取决于它千百年的自我修炼。崖柏几乎与石相伴而生,在那万丈崖壁上,只要有一丝缝隙,便是生存之地。它傍悬崖之危处,吸日月之精华,纳天地之灵气,斗风雪之严寒,是大自然的精灵,是植物界的王者,是树木中的活化石。由于崖柏生长的地方都极为险要,我曾跟随崖柏收藏者在高山密林寻觅过两次,但却未能见到过崖柏的尊容。
为了生存,崖柏竟能把压在身上的巨石撕开一条缝隙使其根部向山体延伸,为的是吸取更多的营养,来延续自己的生命。如此恶劣的生存条件,再顽强的生命也终将会死掉的,即便死掉的崖柏,也并非是它生命的结束,而是生命另一种形式的开始。即将死去的柏枝首先会把水分和树脂、树胶全部转化成油脂,这些油脂的作用是保护崖柏的主干不被腐烂,支撑这个崖柏继续在这个悬崖上存活下去,同时这些油脂会慢慢向根部聚集,储存在树的根部,继而浸润崖柏躯干继续存活千百年。
三峡崖柏根雕作品《根殇》 摄影/ YY
当我对崖柏有所了解之后,不禁为之惊讶,为之赞叹:大千世界,竟然有这样顽强的植物。我想,崖柏虽是一种植物,却与人类有着某种相似的精神,它有高尚的灵魂,高洁的情操,高贵的品质。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崖柏也有记载:“盖此木至坚,不畏霜雪,得木之正气,它木不及也。”这么看来,崖柏的确非一般植物也。
崖柏一旦成活,就面临着极其恶劣的外部环境,石上无土无水无养分,它在没有任何营养供给的条件下,完全靠根系分泌出的粘液化解石头来获得维系自身所需要的养分,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扁平坚实而又深扎发达的根系。故纵然风打雷劈、干旱枯死也坚毅不倒,纵然枯死还仍与大自然殊死搏斗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并在搏斗中不断修饰其外形。风吹雨浸逐步剥蚀其松软的外皮,而后把坚硬的骨质磨砺出明晰美丽的纹路,故有风骨之韵,内部油脂逐步外沁浸染又造就其金黄典雅之内色。崖柏之躯幻化无穷,迎风招展,躯干婀娜多姿,其形盘旋向上,纹理清晰流畅,色泽古朴苍劲,质地厚重密实,香味持久绵长,崖柏年轮细如发丝,木质重若顽石,入水即沉。
王朝阳先生的崖柏根雕作品《根殇》,以沉淀着大自然无数创伤记忆的“门”字形崖柏,与根系残存、姿态蜿蜒的老桩头有序组合,通过艺术家敏锐的艺术触觉、创新理念和技法,捕捉到两件崖柏毛料的品质与思想境界,将反思诘问文化之根的深刻哲理思考,移情隐寓于这两件崖柏自然形态所生成的形式意味中,折射出极为强烈的形式感和美感,让人深刻感悟艺术家赋予崖柏的艺术生命。
想倾听一棵崖柏的故事,还得从人类开天辟地的远古开始,想触摸崖柏的灵魂,需要在万丈危崖上接受风霜雨雪肆虐。真正欣赏崖柏根艺,首先要对崖柏精神品性的心领神会,崖柏由于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艰难求生,千百年来,历尽大自然风雨洗礼,汲天地之精气,积万年之香气,取万木之气韵,比荒古之万寿,可谓做人之楷模也,其生伟大,虽死犹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