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路径探究
2020-04-22赵江燕刘月增
赵江燕 刘月增
摘 要:基础教育注重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培育路径可以从经典诵读、时政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思维导图、社会实践五个方面着手,富有时效性与针对性,使学科教育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关键词:初中政治;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0)02-0029-04
当前,基础教育的发展,越来越注重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且这已经成为各学科教学的重中之重。参照高中思想政治涵盖的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四个方面内容的学科核心素养,结合笔者对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课题实施与研究,由学生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拓展至社会生活,概括出以下多种路径来培育学生的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北京师范大学学者李晓东教授提出:“核心素养是要明确学生具备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品格和能力,如个人修养、家国情怀、合作参与、创新实践等能力与价值取向。”把核心素养细化到具体的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中,即形成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通过学科学习,培养学生特有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当代课程教育改革家钟启泉说:“学科核心素养应当彰显各个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使之自觉为人的终身发展服务。要借助于各个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和学科本质的挖掘,以此来定位学科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余文森教授说:“‘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它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成就(包括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科育人的价值所在。”
2016 年 9 月, 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上,公布了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集结了“最能体现育人价值的根本性和关键性要素”。培育初中生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首先就是要加大中学生对此科目的重视程度——引导学生通过教师传授的知识和自己的亲身实践,获得对知识的理解和相关的技能以适应生活,并在个人情感和生活技能等方面得到正确的发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走正确的人生道路。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路径
(一)以经典诵读为底色,装点学生的文化底蕴,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思想理念、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的集合,体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和精神标识。它在历史上为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发挥过重要作用,时至今日依然具有显著的时代价值。中华传统文化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之根与精神之源,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治国理政价值理念、增强文化自信文化担当,具有重要意义。
经典诵读工程正在把文化的种子撒播在孩子的心里,撒播在希望的田野上,春华秋实,它的作用在不久的将来必会凸显,为这项工程所作的任何努力,都会使安放我们灵魂的精神家园更加美好。因此,经典诵读在中学开设不可或缺。
自2007年以来,邢台十中初中思政课堂就开设了每日经典诵读。十多年来,先后开设过涉及《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诗经》《大学》等内容的课程,随着日积月累,学校还将其系统开发成系列德育校本课程,在不同年龄段开设的经典诵读内容不同,每学期还有专职教师进行详细的经典解读。随着日积月累,耳濡目染,在每节课前经典诵读,学生们逐渐成为一个个明理担当、懂得感恩,富有责任心的合格的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公民。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以经典诵读为底色,辅以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既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也让学生从中感悟体会到“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二)以时政学习为渠道,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家国情怀、责任担当
时事政治是中考考试内容中的组成部分,体现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与时俱进特点。关心时事政治,对于学生提高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对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开展时政学习是非常必要的。
在课堂教学前五分钟进行“新闻播报”,在课堂教学中采取“微社会探究”教学法,采用新闻解读、中考链接的方式,深入挖掘社会热点和焦点新闻,将时政学习融合到教学中,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又提升了学生的素养。在新闻的选取上,笔者以国内新闻为主,兼顾国外;在课堂的呈现方式上,笔者采取使用图片、视频或案例的形式营造真实的情景,根据教材核心知识和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目标,设计思辨性问题,组织学生展开探究活动,使学生在课堂活动的进行中,在真实问题的解决中,实现学科素养的提高。如在讲解“走向共同富裕”一课中,笔者播放了1983年和2019年家乡发展变化对比微视频,设计了家乡在不同时期的变化所带来的思考等问题,组织了“我为家乡发展献计献策”活动,最终达到培养参与能力、实践能力,关心社会发展变化,承担社会责任的良好效果。笔者以教材为依托,以学生学科素养为目标,以时政热点焦点为背景的活动型课堂教学模式,既契合了新课改的方向,又丰富了道德与法治的课堂,实现了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變革。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时政学习,既渗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又增强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真正落实了对学生的国情教育,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三)以小组合作探究为主的课堂学习,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学习能力
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而道德与法治教学一直秉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因此无论是平时的教学还是复习,笔者都采用小组合作教学形式,通过课前科学的学习小组划分,课上教师有效引领,学生合作探究学习,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能力。如:部编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第三课“自觉遵守规则”这一主题,笔者让学生就第二十九页课本上的图片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讨论生活中还有那些不遵守规则的行为?为了改變这种状况,就两位学生的解决方案,大家提出自己的看法。通过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发言,最终达成共识,遵守规则,既要从自己做起,也要提醒、监督和帮助他人遵守规则。在学生的合作学习中,大家分享自己的观点,进行了沟通和交流,提升了小组合作能力,也提升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能力。
通过预习,达到个人的自主学习,粗略了解本节课的所学内容。在课堂上,就重点内容和话题进行共同合作,深入探究,交流分享,辨析热议,让学生的思维碰撞,进而明辨是非,了解社会,关爱社会,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既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又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感、使命感。
(四)以思维导图的形式,梳理所学内容,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科学精神
俗话说:“编篓编筐,重在收口”。可见,课堂总结尤为重要,课堂小结是教师在完成课堂教学的某个环节之后对所教内容进行针对性地回顾、整理、归纳、深化,唯有灵活恰当地运用课堂小结,才能帮助学生总结重点,使课堂教学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精巧的课堂总结还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因素。课堂上,则让学生以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梳理和总结,这样既让学生及时掌握本节课所学内容,又让学生的学习更富有条理性,思维更清晰,既能做到宏观把握所学,也能精准定位细小知识点,从而对课本知识经历一个由厚到薄,再由薄到厚的一个辨证过程,以此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素养。平时的复习,笔者还会让学生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对一课乃至一个单元,甚至一本书进行概括和总结,在学生运用大脑和双手,以五彩缤纷的思维导图呈现所学知识时,无形之中也在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颇有“画腐朽为神奇”的力量,更有“给我一支笔,我便创造一个美好世界”的勇气,于是学生思维灵动起来,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五)以社会实践为载体,以学生体验为核心,通过实践创新,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帮助学生积极健康地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是课程的核心。因此,初中的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实践性是其应有之义。笔者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清明节祭扫英烈活动,维护社会交通秩序的小志愿者活动,重阳节去养老院慰问孤寡老人活动,“父亲节和母亲节,我为父母献孝心活动”,环境日去参观污水处理厂的活动;再如组织学生参观河北省博物馆,回来后学生纷纷表示,此次活动开拓视野,重新认识和了解家乡等等。在这些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的眼界开阔了,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增强了,关注社会问题更多了。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核心素养越来越重视,这就需要我们要不断地深入研究和探索这个课题。山东青岛市科学研究院徐开颜老师撰文《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建构思路 总体框架 目标体现》指出,以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以自我为中心扩展为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区生活、社会生活、国家乃至世界等七个方面的生活)为纵轴,以道德与法治四方面内容(心理、道德、法治、国情)为横轴,纵横交织,科学提炼,分类归纳,抽象概括出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五大综合要素及核心要素(价值认同、守规意识、思辨精神、生活参与、个性品质),将内容要点按照类聚原则一一归类在特定的综合要素范围内,形成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主题框架。
在实践中,教师必须也要关注到,学生核心素养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要求,但在根本上,他们应当是有机联系的一个整体。初中生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应该与高中生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一脉相承,初中道德与法治培养的道德、国情应指向高中的政治认同、公共参与;初中道德与法治培养的法治意识应指向高中的法治意;初中道德与法治培养的心理应与高中的科学精神密切相关。
随着国家对思想政治教学的重视,对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打通,未来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引领的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目标更清晰,教育更富有时效性与针对性,也将更加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王有鹏.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内涵及注意之点[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7.
[2]秦 洋.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实践与探索[J].华夏教师,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