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小学校园劳动实践小农田的建设与实施
2020-04-21陈淑贞
陈淑贞
摘 要: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强调“劳动是最真实的实践”,劳动实践小农田是学校劳动实践最重要的场所。学校要努力挖掘自身的优势,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校园里开辟建设劳动实践小农田,拓宽劳动教育路径,为学生搭建劳动实践平台,充分调动学生的劳动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让学生在劳动中成长。
关键词:中小学;劳动教育;劳动实践;小农田
劳动实践小农田包括了校内与校外的小农田,其中校内的劳动实践小农田更为重要,更能服务于学生的劳动实践体验。笔者以广州市番禺区市桥左边小学“种子生命乐园小农田”建设为例,拟文浅谈小学校园劳动实践小农田建设的实施与思考。
一、校内劳动实践小农田建设的需要
(一)基于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需要
新时代背景下加强劳动教育,旨在将劳动回归人之本质,回归学生的生活日常,回归生命成长,让学生在自主实践中发现自我,崇尚劳动,体验劳动的成功感、幸福感。学校是学生接受劳动教育的主阵地,学校要想方设法为学生的劳动实践创造物质条件,创设劳动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真劳动”的机会。因此,应运而生的校内劳动实践小农田对于身处现代社会、逐渐脱离体力劳动的学生来说,赋予了劳动以教育意义。
(二)基于生命成长与发展的需要
小学劳动教育不仅仅是一项让学生参与体力活的课程,也是一种关注生命本身及其意义的教育,更是一种促进生命成长的教育。通过劳动实践小农田建设与实施,希望为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创设时空和平台,激发学生参与劳动的动力与激情,挖掘学生劳动的潜能与创造力,追求让每一个学生在劳动教育中获得发展与提升。
(三)基于学校特色教育发展的需要
2017年,左边小学通过评估被认定为番禺区义务教育阶段特色学校。目前,学校把“生命教育”与“劳动教育”对接整合,构建了新时代背景下的校本化劳动教育模式,让劳动教育莫停“纸面”上,让劳动实践淬炼真成长。创建校内劳动实践小农田是必由之路,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向小农田,开展绿色种植,享受生命的感动,见证生命的成长。
基于上述的分析研究,左边小学在校园里开了一块300平方米的劳动实践小农田,命名为“种子生命乐园”,其深刻的寓意是:一粒小小种子不论在多么贫瘠的地方,它总能破土发芽,追求生命,追求阳光,收获欢乐。“种子生命乐园”劳动实践小农田既是师生回归自然的成长乐园,更是生命成长的幸福家园。
二、校内劳动实践小农田建设的目标
学校在教育部《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精神的统领下,在《广州市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的指导下,践行“成就最美善的生命”的办学理念,坚持“五育融合”,把学校劳动教育实践小农田办成具有试验性、观赏性、示范性和价值取向性的劳动场所,更好地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制定了校内劳动实践小农田建设的目标。
一是认知性目标。通过种植实践活动,学生能说出一些植物的名称、生长特点等,懂得种植需要的环节,初步掌握一些种植方法,学会栽种一种蔬菜。
二是参与性目标。通过搭建“真劳动”的实践平台,学生在观察、发现农作物成长的过程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同时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增强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三是体验性目标。通过一系列综合实践活动,如采摘蔬菜、地摊摆卖蔬菜、烹饪分享等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甜美滋味,分享劳动成果的无比快乐。培养了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崇尚劳动、诚实劳动以及社會责任感。
四是技能性目标。让学生经历了翻松泥土、播种、除草、灭虫、施肥、收摘、摆摊等,不仅仅流了汗,更能不断学习种植知识与劳动技术。培养了学生的劳动知识和能力,尤其是用于改进和创新劳动、提高劳动效率、保证劳动成果质量的劳动知识和能力。
五是创造性目标。学生在校内劳动实践小农田中,学会使用和创造各种劳动工具、学会科学地为农作物施肥和除虫,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与他人协作的能力,树立了技术意识、创新精神。
三、校内劳动实践基地建设的实施
新时代背景下的劳动课程被定位为跨学科课程,校内劳动实践小农田的建设,则成为连通各学科教育教学的一座桥梁。一方面,它联结、打通并加强了各学科与劳动教育密切相关的联系;另一方面,它通过调节、互动、融合和重建将学科知识与教育科学理论相互结合,调和学科专业发展和教育育人的双重要求。
(一)创造班级劳动的空间
左边小学拥有300平方米的“种子生命乐园”劳动实践基地,120平方米为“花卉种植区”,180平方米为“蔬果种植区”。学校将“蔬果种植区”的土地“分包”给12个班级,由教师带领学生在班级的“承包地”里种植一些时令蔬菜、瓜果,做到春秋两季的合理规划种植。每年每个年级之间交替种植蔬菜,让学生在六年里掌握12种蔬菜瓜果的种植方法。买种子、买秧苗、播种子、下秧苗、松土、培土、除草、除虫、浇水、施肥……整个过程中,每个班级的学生都是亲力亲为,在植物长叶、开花、结果、收成的过程中,感受劳动的奇妙,体验劳动的幸福,体会到食物的来之不易;学生在与自然的亲密接触过程中,学到的不单单是有关劳动的技能,还有发现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是一种劳动价值观和态度素养的养成。同时,由校长亲自为班级颁发“土地承包证”,责任到班,让学生对这块小农田有了归属感,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和集体观念。
(二)创新学科融合的路径
学校以“种子生命乐园”劳动实践小农田为平台,以尊重兴趣、基于经验、联系生活、多元融合为理念,打破课程界限,以项目或项目组块的方式推进,促进了学生全面个性的发展。例如:三至四年级师生悉心培育蔬菜,语文教师以“观察与习作”为项目研究,布置学生写蔬菜成长观察日记和习作;科学教师以“发现科学”为项目,引导学生如何为土壤补充营养、如何区别害虫和益虫、如何改良种植方法等;劳动教师开发了“劳动STEAM课程”,如五年级劳动课《烹饪南瓜糕》,成功地将生物、数学、科学、语文等课程融合,让学生在学习如何烹饪南瓜糕的同时,还研究南瓜生长需要光合作用、测量南瓜、称重、切分,研究如何搭配更加营养健康、美味可口,课后每个学生写一份劳动实践小报告。
(三)拓宽德育实施的阵地
左边小学的“种子生命乐园”劳动实践小农田,“春耕秋收”的种植课程成为学生的必修课,同时也为学校德育创新了教育阵地,让德育工作建设拓展到了种植地里。首先,学校将种植管理和活动相结合,让学生在劳动中不断成长。其次,丰富了学校德育评价手段,将劳动素养作为学生、班级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左边小学以种植课程为依托,先后组织开展了“我是种植小能手”“我是除害虫小专家”“我是环保小天使”“我是护绿小天使”“我是小小劳动者”“寻找最美的小小劳动者”等一系列主题活动,为学生搭建展示美德的舞台,充分体现“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
劳动教育是学生生命成长过程中的一门必修课,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校内劳动实践小农田的建设所带来的教育效益,是课堂教育无法替代的。校内劳动实践小农田建设,营造了崇尚劳动的社会氛围,让学生在动手实践、出力流汗中,播撒崇尚劳动的种子,接受艰苦劳动的锻炼,养成劳动的习惯,涵养不懈奋斗的精神,收获用汗水换来的硕果,体验“幸福都是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的”。
参考文献:
[1]广州市教育研究院.广州市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M].广州:广州出版社,2019.
[2]郭凯.中小学质量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启动[J].中国标准化,2011(07).
[3]翁惠钦.实践基地德育教育管理模式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09).
[4]冯振飞.关于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几点思考[J].辽宁教育,20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