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当地创新建设高质量协同育人课程资源体系的实践探索
2020-04-21陈红莉
陈红莉
摘 要:为了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建设好校本课程,江西省萍乡市芦溪县教育局实施了一系列教研措施:制定一系列健全的机制,为推进本县中小学教育发展提供保障;注重教师的培训,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加强校本教研,寻找课程开发切入点;创新研发举措,开发传统特色课程。在这一系列措施的实施下,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建立使得学校、教师和学生都取得了高质量的发展。
关键词:协同育人;校本课程;教研措施;特色课程
一、背景
芦溪县位于江西省萍乡市东部,建城有1700多年历史。面积960平方公里,人口30万,辖9个乡镇。现有中小学104所,幼儿园108所,在校学生4.5万人,幼儿1万人,各中小学专任教师2727人,幼儿教师775人。
芦溪县教育局近年来一直主动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把教研工作的根本目标集中在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与均衡、整体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上,不断创新教研工作机制,持续推出有力举措,通过开展区域教研、校本教研、网络教研、综合教研等系列活动,提高广大教师科研素养。同时,着力强化课程育人、学科育人、活动育人的基本理念,通过全县师生的共同努力,在校本课程开发工作中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建设之路。
二、主要做法
(一)健全管理机制,课程开发有保障
芦溪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教育教研工作,将教研工作纳入教育强县、人才强县总体规划,以“科研兴校、质量兴校”为抓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实推进素质教育。
为推动全县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县教育局制定了《芦溪县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纲要》(芦教字〔2010〕25号),全力推进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的实施;《芦溪县中小学目标管理考评细则(试用)》(芦教字〔2015〕158号),将校本课程建设情况纳入考核;《关于在全县中小学开展“一校一品、一师一品、一生一品”创建活动的实施方案》(芦教字〔2015〕193号),鼓励学校特色办学;《芦溪县品质课程研发与实施方案》(芦教字〔2018〕64号),引领学校校本课程建设品质化;《芦溪县葫芦丝特色教育进校园实施方案》(芦教字〔2018〕71号),在全县范围推进葫芦丝走进校园工作,以助力中小学美育课程;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我县中小学创新教育发展的实施意见》(芦教字〔2018〕84号)文件,为加快推进本县中小学创新教育发展提供了顶层设计和重要保障。
(二)加强各级培训,课程开发有保证
校长是学校提高教育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努力造就一支政治过硬、品德高尚、业务精湛、治校有方的高素质专业化校长队伍,一直是我们不懈的追求。2019年,芦溪县教育局举行了第九届“校长论坛”活动,活动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倾听专家讲座、与名校长对话、观摩名校、反馈交流,以不断提高校长们的课程领导力和管理能力。教育局也很关注村小校长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水平的提高,每两年举行一次村小校长的入职或岗位提升培训,秉承“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理念,以身边生动的校本课程案例,跟校长们诠释治校方略。
以新时代教师素质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为导向,本县非常注重教师的培训工作。为转变教师观念,提升教师专业水平,教研室采取普遍提高和重点培养相结合、集中培训和网络学习相结合、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等方式,组织教师学习相关的课程改革纲要和课程理论、校本课程与校本教材的开发理论,进行了关于校本教研的专题讲座等,使课程开发小组的成员理解校本课程实施的要领,掌握校本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从而提高了教师认识,为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了可靠的人力资源保障。
(三)加强校本教研,课程开发有源头
本县采取网络带动、片区联动、战略推动、牵手互动等方式,以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改革、课题研究、专业指导等为载体,结合校本实际,寻找到课程开发的切入点,确定课程目标与内容,探索出课程开发的渠道,促使校本教研工作快速、均衡发展,校本课程在校本教研过程中得以孕育、开发,确保学校把握开发方向,立足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学校发展的需要的角度开发校本课程。
(四)创新研发举措,课程开发有特色
1. 课程资源乡土化
第一,充分挖掘本地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着力传承古色文化。本县有选择性、创新性地对优秀传统文化加以传承。南坑镇中学自2004年成为“少年傩舞传承基地”以来,由省级非遗传承人南坑镇傩文化研究会会长李修明与他的傩舞队全体队员来学校义务执教,在市、县安排主要活动中献艺多场,2013年被评为“少年傩舞教学示范点”后开始编写第一期校本教材,2017年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民间傩文化教育示范学校,传承方式主要是踩街、跳傩舞、唱傩歌、上傩文化课等。芦溪镇古城小学以古城独角缩龙为抓手,以富有乡土气息的龙文化为切入点,以画、剪、写、舞为主线(具体为一年级以画为主,二年级以剪为主,三年级以写为主,四、五年级以舞为主)传承民族文化、创建校园文化。在江西省第十五届运动会群众比赛项目中,平均年龄仅10.5岁的古城小学队员们取得了“一金二银”的好成绩。
第二,充分发挥红土地优势,大力弘扬红色文化。本县通过将红色文化与学科教学相结合、与教育科研相结合、与德育课程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对红色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从而激发学生爱党、爱祖国、爱家乡的感情。芦溪小学的中队课程建设以卢德铭中队和甘祖昌中队为龙头,引领其他特色中队落实课程。英模中队有自己的誓言、自己的队歌,还有自己独特的活动。甘祖昌中队走进县消防支队举行拥军活动、卢德铭中队和甘祖昌中队举行了“重走红军路”活动、组织各中队开展“探寻红色资源”研学活动。上埠镇卢德铭小学依托“秋收起义烈士陵园”红色教育地理和资源优势,积极开展红色文化课程。
第三,充分挖掘自然资源,大力培植绿色文化。芦溪县山川钟灵毓秀,人民勤劳朴实,自然資源丰富。翠竹、菊花、蔬菜基地、苗木基地及风景秀美的武功山等都成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资源。银河镇中心学校依托地方资源开发了绿色教育《在劳动中成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京竹小学开发了菊花课程、武功山职业中专结合农村种植业、养殖业的需求,开发了《园艺栽培技术》《药物栽培》等20多种校本课程。芦溪中学结合本县独特的自然和人文资源,编写了《武功山旅游》校本教材,荣获江西省校本教材一等奖。宣风镇中心学校创新教育课程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掘和利用生活中的废品等低结构材料作为辅助,芦溪县特殊学校利用五谷杂粮、餐巾纸、鸡蛋壳等16种低结构材料多元智能开发课程,提升聋生美术创造力。
2. 课程实施体系化
教育局在校本课程教育价值理念的指导下,构建出校本课程体系。源南学校的二十四节气课程体系,包括说节气、唱节气、写节气、画节气、做节气、悟节气等系列。古城小学的缩龙文化课程,包括舞、画、写系列。麻田乡中心学校的摔跤课程体系包含了摔跤运动、摔跤操、摔跤舞等要素。宣风镇中心学校的创新教育课程包含了学、做、玩、创体系要素。
3. 课程整合综合化
本县积极改变课程缺乏整合的现状,以适应不同学校和学生发展的现状,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芦溪二小依据《纲要》标准,在开齐开足基础课程的基础上,依托区域文化,立足学校实际,融合开拓各种资源,构建了科学规范、丰富多样、多元开放、自主创新的“一体四维”幸福树课程体系。即以“学生主体课程”为主,从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美育型课程和综合型课程四个维度架构。如:数学与语文、美术相整合,丁笛与阅读的完美融合等,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4. 课程发展内涵化
教育局本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思想,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的基本理念上,注重学生的特长发展。宣风镇中心学校的“育美的人”、麻田中心学校的摔跤课程,新泉小学的中国象棋课程,县保育院的真善美课程,南坑中心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柔力球课程等。其中麻田中心学校的优秀典型案例入选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典型案例库;南坑中心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获省级优秀校本教材评选一等奖。更可喜的是,许多村小也开发出了适合自身发展的校本课程,如:沂源小学的武术操课程、金钩湾小学的太极拳课程、东安里小学的象棋课程、京竹小学的菊花课程、新田小学的“我是小小交警”等校本课程。这些课程既丰富了学校内涵,也促进了学生发展,打造了学校“一校一品”特色。
5. 课题研究课程化
教育局将课程研究与课题研究相融合,借力课题研究平台进一步研究校本课程的实效性。麻田中心学校摔跤课程的课题《农村学校开设摔跤课程的实践研究》《摔跤运动特色课程与农村小学德育文化整合的实践研究》,县保育院的《真善美园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长丰学校的《山区学校通过普及葫芦丝演奏形成校本课程的研究》,芦溪县特殊学校的《运用多元智能培养聋生美术创造力的研究》,南坑镇中心学校的《关于通过校园柔力球促进内涵发展的研究》,芦溪县3个关于创新教育课程的课题:上埠镇中学的《农村中学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及推广模式研究》,宣风镇中心学校的《基于农村小学运用低结构材料开展创客教育的实践和研究》,教研室的《创新课程在县域有效开展的叙事研究》等。教研室通过该课题的研究,找到了校本课程研发新的路径——县域合作、中小衔接、突显特色;找到了校本课程研发新的策略——学习借鉴、培训教师、深入课堂、开展活动、推广成果等。课程研究课题化,使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在研究的过程中得到改进与提升。
6. 课程开发县域化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课程,由地方组织实施、学校研发的课程。根据教育部2001年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文件精神,本县南坑镇中心学校率先实施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于2007年编写了教材《综合实践课程》,先后获得了国家、省级各级奖励。2010年,本县制定了《芦溪县综合实践活动实施纲要》,在全县全力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从2010年起,本县每年组织教师至少100人参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讨和培训,每年举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优质课比赛。2017年,组织教师学习教育部2017年颁发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进一步推动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几年来,教研室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于2015年承办了“江西省第五届中小学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工作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现场会”。
从2014年开始,芦溪县教育局开始全面推进创新教育。教研室组建了一支优秀的“创新教育课程”教师队伍,送“创新教育”示范课到全县每所学校,同时开展专题讲座等活动,在全县各中小学撒播“创新教育”种子。学校安排专人接力此课程的开发实施,成立“创新教育”领导小组、实践小组。教育局将此课程的开发研究作为重点研究课题,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并将《创新课程在县域有效开展的叙事研究》申报为2015年省级课题,现已成功结题。2018年,本县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我县中小学创新教育发展的实施意见》(芦教字〔2018〕84号),对创新教育课程加以推进、提升,形成了在全县中小学范围内实施的校本课程,经过两年多的实践研究与实施,编写出小学、初中、高中三个系列的校本教材。并于2018年,承办全市中小学创客创新教育交流展示会。同年,印发了《芦溪县葫芦丝特色教育进校园实施方案》(芦教字〔2018〕71号),在全县范围推广了葫芦丝课程,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7. 课程评价区域化
教育局采取一系列措施对学校的校本课程建设进行评价和管理,推进课程建设的科学化。
2017年12月,下发了《关于组织芦溪县首届中小学(园)品质课程评选的通知》,2018年12月,又下发了《芦溪县第二届中小学(园)品质课程评选的通知》。2018年6月,印发了《芦溪县品质课程研发与实施方案》,第一、第二阶段,由学校成立研发小组,结合实际情况开发出品质课程加以实施,第三阶段,教育局按照《芦溪县品质课程评估细则(试行)》对学校所研发实施的课程进行评估考核。在整个研发与实施过程中,教研室全程管理,教育局每年安排专项资金,作为课程开发工作的经費和奖励。2018年,本县分别在全市校本课程建设交流展示会和全市中小学创客创新教育交流展示会上作经验介绍并获得一致好评。
三、主要成果
(一)打造了“一校一品”特色,成就了一所所特色学校
走近美丽的源南学校,我们就能看到围墙内外一幅幅颇具特色的农民画。2017年10月,芦溪县优秀党代表源南学校党支部书记龚德凌同志在十九大江西代表团举行会议期间,拿出了源南学校学生的两幅芦溪农民画,向与会代表一一解读画图深意,引得大家兴致盎然、纷纷点赞,这一次芦溪的农民画走进了北京。麻田乡中心学校的摔跤课程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成为学校特色,先后获“江西省摔跤后备人才训练基地”“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等称号。上埠镇中学、宣风镇中心学校自开设创新教育课程以来,取得诸多成绩,萍乡日报、江西教育电视台、大江网等媒体相继进行了相关报道。宣风镇中心学校获得了中国科学院老专家技术中心和未来科学家培养计划委员会授予的“未来科学家培养计划教育基地”、全国第二届“十佳创新名校”、江西省“十佳创新学校”、江西省“科普示范学校”,被授予全国“乡村学校少年宫”“江西省校园文化特色学校(科技活动类)”。山区的长丰学校、麻田小学的葫芦丝课程走在全县前列,已成为学校品牌,分别有学生被选送到中央七台参加节目录制。山区教学点——东安里小学的象棋课程,培养了一大批象棋爱好者,所派送的参赛选手在萍乡市小学生象棋大赛中获得冠军,并代表萍乡市参加江西省象棋比赛。南坑镇中心学校的柔力球、沂源小学(山区教学点)的武术操、麻田小学的摔跤舞等分别到南昌等地参加表演活动。南坑镇中学被评为“傩文化传承基地”、金钩湾被评为“太极传承基地”。本县南坑镇中心学校和银河镇中心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麻田小学的摔跤课程、保育院的真善美课程、长丰学校的葫芦丝课程、南坑镇中心学校的太极柔力球课程、芦溪镇中学的口风琴和剪纸课程分别获得了省“百门出彩课程”“市品质课程”荣誉。
(二)提升了教师专业水平,成就了一批批特色名师
宣风镇中心学校李学战老师在创新教育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2019年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麻田乡中心学校朱志辉在摔跤课程开发方面成绩突出,曾荣获“全国双十佳体育教师”“江西省信息技术骨干教师”“萍乡市体育学科带头人”等稱号。上埠镇中学周元桃、芦溪中学周毅剑、宣风镇中心学校李学战老师均获得创新教育“全国十佳教师”荣誉称号。2017年8月,李学战老师作为农村创客教育典型(江西省唯一入选的老师),在“中国2017 STEM+创新教育”经验交流研讨会上分享了《农村创客教育之实践与探索》,获得了800多名与会专家和教师的一致好评。2019年8月下旬,李学战老师应江西电教馆邀请,在井冈山与全省的创新教育工作者分享了创客教育的经验。2019年11月,在全国第五届(珠海)教博会上,展示了学校《利用低结合材料,开展创客教育的研究与实践》的成果,讲述着“农村孩子的创客梦和两个旧皮箱的故事”。
(三)培养了学生核心素养,成就了一批批特色学生
科技创新喜报连连,艺术奇葩脱颖而出,体育尖子独占鳌头。在2017年全国第二届未来科学家创新大赛中,芦溪中学高二学生曾怡婷发明的作品《局部复印机》和刘思琪的探究作品《二胎政策与县域经济配置》获全国一等奖,高二学生邓晨啸、高一学生胡金龙、九年级学生胡妍茜等12位同学获全国二等奖,还有15位同学获全国三等奖,13位同学获优秀奖。近两年,宣风镇中心学校学生参加各级科技创新大赛,斩获了各类奖项100多个。2016年以来,上埠镇中学有11位学生、芦溪中学有7位学生的创意申请了国家专利,目前已获得专利9项。2017年,麻田中心学校罗彤、朱伊依同学与长丰学校的师生一起参加了中央七套《为你点赞》栏目的录制,演奏了葫芦丝曲目《武功山顶草原美》。2020年,长丰学校的学生又与葫芦丝演奏家郑石萍老师一起在中央电视台登台演奏葫芦丝曲目,并有近千名师生在武功山参加MV录制。
四、反思与不足
当前本县校本课程建设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课程建设要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为指导思想,要符合三级课程的目标定位,学校要进行顶层课程设计,制定翔实、可操作的、符合校情的学校课程实施方案,方案要包含指导思想、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管理、保障措施等方面。将国家、地方、校本课程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形成目标一致、内容开放、灵活多样、可供学生选择的学校课程体系。由于学习和能力不够,还是有一些学校缺乏课程的顶层设计,而且中学比小学更薄弱,很多学校的校本课程停留在活动层面,成果的提炼也不够。
课程建设必须保证按照国家课程计划要求,开足开齐国家课程,开发精品的校本课程,体现学校鲜明特色,满足学生全面、个性、快乐成长。虽然教育局在每次开学工作检查的文件里都会下发课程计划,但是各学校落实课程计划的程度还是有差异,主要表现在一些薄弱学科的执行上会打折扣,另外体现学校鲜明特色的校本课程还不多。
总之,近几年来,本县在省、市各级领导、专家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校本课程在本县遍地开花、结果。教育局将继续努力,狠下功夫,使本县校本课程的开发在动态生成反思调整中逐步提升,开出更加靓丽的花朵,成为本县最美丽的教育风景。
[*本文系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学科带头人专项重点课题《县域中小学“I-PBL”课程设计与实施研究》(课题编号:20ZXZD007)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