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教育政策过程的现状、问题、对策研究

2020-04-21马一先

新教育时代·学生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执行决策评价

摘 要:教育政策决策是教育政策过程科学化程度的体现;教育政策执行是教育政策过程民主化程度的体现;教育政策评价教育政策过程有效性程度的体现。对教育政策过程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并针对问题提出改进策略,为教育政策过程研究提供依据。

关键词:教育政策过程 决策 执行 评价

教育政策的决策、执行、评价构成了教育政策过程的完整环节。教育政策决策是教育政策过程的基础,它决定着教育政策理性决策,是教育政策过程科学化程度的体现,实现利益表达和利益整合,是教育政策前瞻性研究之根;教育政策执行是教育政策过程的写照,它决定着教育政策目标实现,是教育政策过程民主化程度的体现,是教育政策前瞻性研究之源,最终实现教育政策决策的合法化;教育政策评价是教育政策过程的关键,他决定着教育政策过程价值判断引导,是教育政策过程有效性程度的体现,是教育政策前瞻性研究之旨。其中,教育政策决策从教育问题发现、教育政策议程直至教育政策表达与合法化,既是教育政策决策理性的张扬,也是教育政策利益整合与表达的彰显,最终实现教育政策决策的合法化;教育政策执行在其教育政策目標实现的过程中,是整个政策过程链条上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常遭遇因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而导致政策执行走样的问题,出现教育政策执行偏差。教育政策评价是指教育政策评价主体以一定的价值准则,对教育政策过程所进行的价值判断[1]

一、教育政策决策

1.现状与问题

在教育政策议程中,无论是公众议程还是政府议程,教育问题进入政府议程的是政策之窗开启的过程。政府的主导、公众的参与,信息的沟通、利益的表达、专家的论证、科学的预测、合法性审查等必经程序的运用,既是教育政策决策理性的张扬,也是教育政策利益整合与表达的彰显,更是教育政策决策合法化的体现,是问题源流、利益源流、表达源流、整合源流共同汇聚的时刻,使得教育政策决策在科学、民主、法治等方面取得长足进展。教育政策想为预测做出准备和基础,不仅需要深入的调查研究,而且需要专家的智库研究成果、头脑风暴等程序正当的方式完成教育政策未来的风险评估等,实现教育政策的合法性程序,实现教育政策决策科学、民主、法治的教育政策决策程序、方式、途径与方法,取得了较高的人民满意率。但是仍然存在问题。首先,过于强调顶层决策,地方参与决策空间不足。其次,忽视决策主体的多元参与,利益相关者代表性失衡。如中小学阶段的“减负”政策的接连出台,由于没有此项政策的利益直接相关者利益表达与诉求的渠道和机会,使得学生的负担越减越重[2]。再次,过于关注教育政策决策“事后处理”,忽略了教育政策决策“事前预防”。如《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政策》,该项政策在颁布之初,没有明确国家、地方、高校和学生应该承担的成本比例,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对于教育成本投入问题只能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2.未来发展:走向多元主体的深度参与

首先,加强多主体深度参与,完善相关主体参与决策机制。其次,加强教育决策主客体理性,坚持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决策模式,主张公众权利的立场,以合法的方式、和平的手段、合作的渠道得以实现;再次,应加强充分代表与深度协商相结合,合理完善优化教育决策机制。要畅通教育政策决策公民参与途径,实现教育政策决策公众参与效能感。参与效能感是教育政策决策过程中公众参与所形成的一种积极的、有效的、正面的状态,公众的认知能力、发现参与程序的能力、行动能力是教育政策决策公众参与效能感的主要构成。

二、教育政策执行

1.现状与问题

从教育政策执行过程看,制度环境为的良好建构为教育政策执行提供了良好的背景和条件。从教育法律体系的建构与完善,教育行政组织的完善以及具有可操作性的教育运行机制的搭建。不仅实现了教育政策执行有法可依,而且提供了教育政策执行的专家的专业指导和服务的平台。弱化了以行政取向的教育政策执行监督机制,强化了教育督导的反馈机制,重视事前指导机制,实现了对教育政策执行营造有效率、有效果、有效能的执行环境。

2.问题

首先,象征性教育政策执行。如在有关“幼儿教师待遇政策”执行过程中,“仅仅采取以文件转发文件,以会议传达会议等一些象征性的执行措施,最终影响政策目标的实现”[3]。其次,照搬性教育政策执行。如《关于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的指导意见》执行中,部分各省、市、县大多直接引用甚至一字不漏地照搬照抄该项政策内容。再次,选择性教育政策执行。“曲解政策的精神实质或部分内容,对政策作出符合自身利益的诠释与利用”[4]。第四,替代性执行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素质教育已经执行了三十几年,但是应试教育的影响仍然根深蒂固;老师们在新课程改革政策执行中感到无所适从,被禁锢;教育交流政策的执行,使教育政策执行目标群体既要面对事业的困境也要面对生活的压力。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了很多背离政策最初政策目标的现象。第五,附加性执行。如“就近入学政策”的执行,部分教育行政部门在其政策执行中,认为附加上很多政策规定以外的条件,如让在公立学校就读的农民工子女需要提供户籍或者身份证以及在该区连续居住一年以上的租房合同及产权证等。

3.未来发展:走向法律、组织、机制三位一体的教育政策执行

首先,健全教育法律体系,法律作为教育政策执行的第一规约力,理想模式就是“以法求利”;其次,降低教育政策执行组织重心,通过放权、委托代理、项目外包等组织结构的改革,理顺教育政策执行的法律、组织、机制三位一体的制度安排,避免教育政策执行偏差。最后,加大教育政策执行的宣传力度,使得教育政策执行是在政策执行目标群体对政策更加理解的基础上执行,在这个过程中,关注教育政策执行主体和教育政策执行目标群体间的互动、分享、交流,适当地实现教育政策执行过程中的自由裁量权,对于我国政策环境复杂,利益需求多元而言是必然的选择。

三、教育政策评价

1.现状与问题

从教育政策评价看,教育政策评价的全面性和独立性逐步得到加强,评价的标准更符合政策的价值取向。逐步实现教育政策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法科学化、评价内容的全面性。教育政策评估市场机制初步形成。但也存在如下问题:

首先,缺乏对体制外第三方评估机构资质认证权限的限定;缺乏组建专门的懂教育规律、懂教育发展的专门的第三方教育评估机构资质认证的机构;缺乏设定体制外第三方评估机构资质审定的基本程序;以及缺乏体制外第三方教育评估机构资质审定标准的建立。其次,从机构设置上看,教育督导评估机构以及教育研究院或基础教育研究中心设置仍隶属于政府部门。教育督导室虽然挂着政府的牌子,但教依然是教育行政部门的一个内设机构。从评估类型上看,属于政府自评价或者政府委托评价。从评估活动上看,教育督导行为属于教育管理活动的内部行为。最后,评估机构的评价标准和评价工具的科学性“弱”。从评估标准来看,责任不清晰。例如某些省市的中小学评估指标体系中“办学条件”指标,此类属于政府責任的指标与学校办学责任混淆在一起,使得地方政府“推卸责任”。从评估工具来看,评估指标体系落后,对于教育均衡发展、教育公平内容体现不充分。从评估内容来看,重视群体间共性的比较,忽视学校内部的个性评估;忽略评估对象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发展的可能性。

2.未来发展:走向教育评估专业化

首先,建立系统、科学的教育政策评价标准,做到切实可行;其次,探索第三方评估,运用评价结果促进对教育政策评价的激励监测功能,构建多方合作的教育政策评价形式,全国范围内招标,遴选理想的体制外“第三方”教育政策评估机构;再次,依托教育科研部门,培育体制内教育政策“第三方”评估机构;第四,探索制定第三方教育政策评估机构的资质认证、许可制度,规范教育评估的行业准则,加大对教育政策评估机构的培育力度,构建教育政策第三方评估的制度体系,构建评价主体多元,评价过程公开,评价手段科学的教育政策评估体系;最后,不仅要重视教育政策的事前充分论证,而且还要关注教育政策过程的事中评价以及事后评价的完善工作。

参考文献

[1]丁煌.政策执行阻滞机制及其防治对策—一项基于行为和制度的分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邓旭.教育政策执行研究:一种制度分析的范式[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225.

[3]叶怀凡.义务教育教师绩效工资政策的执行偏差与矫正[J].中国教育刊,2016(04):31-36.

[4]胡福贞,吴梅芬.学前教育政策执行偏差的归因及其矫正[J].现代教育管理,2014(07):55-59.

作者简介

马一先(1994—),女,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所201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政策、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执行决策评价
做决策也有最佳时间段
决策大数据
诸葛亮隆中决策
如何走进高三孩子的复习阶段
财产刑执行的检察监督的现状及思考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
《管理就是决策:第一次就把决策做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