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文黑体字的造型源起

2020-04-21中国艺术研究院100000

大众文艺 2020年7期
关键词:黑体字活字黑体

(中国艺术研究院 100000)

一、机械时代和西文无衬线字体

如果仅从造型结构上看,西文字体的无衬线字体显然更接近中文黑体字,最早期呈现的中文黑体字几乎没有传统书体的书写痕迹和字角的装饰痕迹。西文无衬线字体笔形简洁的造型,富有强烈现代主义风格。在近代的西方社会中出现这种文字形式不是偶然的,是符合时代需求的必然结果。

1.快节奏的机械化生产需要

从18世纪开始,英国产业革命深刻的影响着各行各业,规范而更有效率的近代印刷工业使许多手工印刷技艺的生存空间变得狭小。活字铸造厂商为了适应大规模机械化生产的需要,尽可能快速地设计着与时代更为符合的新潮字体。大量的巴洛克风格的旧式字体模具在此时逐渐被销毁。字体设计也逐渐摆脱欧洲中世纪华丽繁冗的装饰风格,简洁醒目的字体风格逐渐变得备受青睐。

最早出现的大写无衬线字体来自于威廉·卡斯隆家族。威廉·卡斯隆(1692-1766)在1720年开设了活字铸造所,以荷兰印刷出版家族开创的埃尔塞维尔字体(Elzevir)为蓝本,对其进行提炼和改造,复刻了美观易读的卡斯隆字体。而到了1816年,威廉·卡斯隆四世第一次在他的《sample book of 1816》发布了金属活字“two Line English Egyptian”。

最初时候这款字体并没有引起更多人关注,直到1832年文森特·菲金斯和威廉姆·索罗古德创作了一系列笔形较粗的无衬线字体之后,其商业需求不断扩大,并将其命名为“Sansserif”,即“无衬线”字体。欧洲设计师才逐渐重视并认可这款兼具美观和实用性的字体,纷纷参与到它的设计创作中。1833年,爱德华·海内尔的马格德堡印刷厂内的type foundry成为德国销售的第一款无衬线字体。这是由彼得·贝伦斯创作和设计的《艺术节:剧院与文化符号》(图1),这本完全用大写和小写无衬线字体写成的书在1900年出版。这标志着设计师们终于开始考虑在长文本中使用无衬线字体,重新定义文本中的阅读分级,以及改变了长阅读文本的印刷范式。

2.对于机械造型的崇拜

伴随着机械工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机械的态度逐渐从陌生排斥到接纳,由于机械工业对世界显而易见的影响力,这种情感逐渐发展成迷恋,即是体现在人们对于机械几何图形的追捧,这一股“几何形”的吸引力中生发出革新的潮流。比如罗伯特·索恩(1754-1820)设计的肥胖体(Fat face)利用极度夸张的竖线和发丝般纤细的笔触线条进行链接。他同时还设计了强调浓重黑度的埃及体(Egyptian)、怪诞体(Grotesque)等风格多样的装饰性字体。评论家托马斯.汉萨德(Thomas Hansard)形容它们为可笑荒谬的字体(图2),然而,这些字体在商业广告中的传播却非常成功,它们不仅吸引了人们对自身的关注,也吸引了人们对它们所传递的信息的关注。西文无衬线字体的设计形式在西方近代机械时代的背景下逐渐确定下来,并随着近代印刷技术传播到了东方。

图1 彼特·贝伦斯的封面创作,使用的是无衬线字体,1900

图2 Thorne‘s fat face

3.东京筑地活版制造所与日本哥特体

对于中国来说,尽管鸦片战争后中国开放了五个通商口岸,中国的精英阶层也乐于学习西方的先进文明和技术,但由于没有机械化的基础,西方的金属活字在传入中国之初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据记载,多家印刷厂甚至存在用牲口牵引发动印刷机械的情况,很多印刷书籍仍然采用机械化之前的雕版印刷技术,传统陈旧的印刷手法和机械化印刷并存的景观是这段时期的真实写照。

但在日本情况则截然不同,经历了“黑船来航”事件之后,福泽谕吉主张“全盘西化”,派大量日本留学生赴欧美学习物理、化学、机械、电力等实用性很强的先进工业技术。同时也学习了包括印刷、广告和许多平面设计方面的知识。在此期间,西文无衬线字体也流传到了日本。

在1887年前后,日本的筑地活版制造所开始模仿无衬线体进行印刷字体的创作。《印刷杂志》于1891年8月,在东京筑地活版印刷所刊载的广告“东京筑地活版制造所”字样中,首次展示了五号日文哥特体,其形式也是与无衬线体类似的笔形方正的等线体,并命名为哥特体“Gothic”。

日本哥特体的设计基本保留了无衬线字体的诸多特点。如去掉字角,横与竖粗细一致,方头方尾。东京筑地活版制造所在1903(明治三十六)年11月1日发行了日本活字版印刷史上最大规模的样品手册,多达438页的手册中,“五又二分之一号黑体平假名”和“五号黑体片假名”应该是日本哥特体在样品手册中出现的最初的字体。该手册的编辑兼发行人时第五任社长野村宗十郎认为,日本的元祖黑体字设计明显带有西文无衬线字体的风格特征,粗细一致的笔形,严谨的间架结构,完全没有了手写体的痕迹。而日本字体设计师今田欣一先生则认为,日本哥特体的设计来源于中国汉代的魏碑《王兴之墓志》(图3)。汉代东晋时期的铭石书是隶书到楷体的过度时期,这是在东晋时期,南北方石刻文字分工影响下产生出的独特书体形态。其均匀的结构,较粗的笔形,方正的造型特征也被我国部分学者认为时“古代黑体”。

图3,左图为《王兴之夫妇墓志》碑刻;中图为为日本五号哥特体复刻字体;右图为今田欣一设计的方正铭石体

日本哥特体与明朝体共同构成了日文印刷字体中最为核心,使用最为广泛的基本字体。甲午战争之后,中国的市场进口大量日本的商品和书籍报刊,中国就此决定效仿日本,“西学东渐”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和文化艺术。

据史料记载,在1884年东京筑地活版印刷所在上海四川北路创办了分店“修文书局”,创始人为松野平三郎,“修文书局”不仅经营印刷业务,还向中国其他报馆销售活字。高翰卿在《本馆创业史》一文中提到:“约一年以后,适有日本人开印书馆,名修文书馆者,因营业不佳,难于维持,决将全盘生财出售,以办结束,乃由印锡璋先生介绍,归商务收买,价钱极廉,凡大小印机,铜模,铅字切刀,材料,莫不完备,于是大加扩充,宛然成一有规模之印书房,除自用之外,随时零售,赚钱不少。商务之基础稳固乃发轫于此。这是商务与日人第一期关系。”3

同一时期,商务印书馆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与日本规模大资金雄厚的金港堂印刷所合资。一方面日本印刷技师带来了新的印刷技术,如五彩石印,铜板雕刻、照相落石等;其次,与日本的合股使商务印书馆充实资本,购买更先进的印刷机。此次合股经营,为中国的印刷技术和质量都取得了较大的提升。根据商务印书馆的馆史资料记载,1900年该馆收购了上面提到的修文印书馆。商务印书馆出现最早的黑体字诞生于我国现有印刷品《东方杂志》其中的章节序号:一、二、三、四、五,都用黑体标出。(图4)1911年商务印书馆《少年杂志》(The Younth‘s magazine)创刊号中“少年”和“第一册”均使用黑体字样(图5)。

图4 《东方杂志》第10卷第4号 1913年

图5 《少年杂志》1911年创刊号馆

近代日本从印刷技艺、铸字机制造、设计风格等多个层面影响了中文黑体字的源起发展,从诸多印刷文献中可见一斑,随后在民国时期这种黑体字的形式一直沿用下来,直到五十年代建国以后。

二、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与“黑一体”

直到建国初期,中国的印刷厂沿用的依然是民国时期留下来的铅活字,无论是哪个厂家的字模从笔画粗细到字号大小均没有统一的规范标准。国家连续公布了四批简化字体和偏旁类推字,共约3000字左右。因基于推广应用,宋、黑、楷、仿宋四种字体均需补换简体字,刻字师傅们在短期内要突击完成,已属不易,故不及讲究质量。这种状况不仅对我国当时的文化出版事业印刷质量十分不利,同时也给读者带来了阅读识字上的困难。通过图例(图6)中新华印刷厂“二号黑体字样”(全付5698字)、华丰铸字制模厂“二号黑体字样”(全付7173字)和上海市印刷四厂“二号黑体字样”(全副6179字)的比对我们可以发现:首先,这个时期的铅字字数不足,简体字残缺,繁简混排导致页面灰度不均;其次,各厂之间字形写法不统一,笔画数量不符合查字法;最后,字体重心高低、笔形粗细、字身松紧不统一。在视觉上形成了字体大小不一,深浅不均的感受,导致印刷质量不佳和阅读效果差等问题。

图6 《印刷活字字样调查3—黑体》上海印刷研究所,1961年

1960年8月,为改变印刷字体设计落后的局面,由胡愈之先生倡导,上海出版局汤季宏主持成立了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活字字体研究室。1965年推出《印刷通用规范汉字字形表》,为创写规范化的印刷活字表提供准确的字形依据。面对中文庞大的字符数量,使字体风格统一,而不是突出某一个单字,而是任意字体搭配起来都是美观、布白均匀、粗细一致、重心统一、字面大小和字距适中以及具有较好的阅读性。为了满足这一点,汉字设计需要统一的规范标准。最终上海印刷技技术研究所在不断的实践经验中总结出规范字体的五个协调一致方法。即:1.字体风格协调一致;2.字身大小协调一致;3.字体重心协调一致;4.笔画粗细协调一致;5.黑白度协调一致。

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建立字体研究室后开发设计的第一套黑体字—黑一体,是为新中国成立后修订《辞海》出版,为其提供正文字体和标题字体。在设计黑一体之前,活字研究室的工作人员补充大量字体设计知识的同时,走访铅字字模、搜集古代刻本、观察分析日本秀英体和哥特体,对大量日本文献进行翻译。活字字体研究所通过对大量早期字体资料进行整理研究与创新设计,最终决定以《新民晚报》6号字作为设计的蓝本(图7),保留其间架结构、重新调整字体布白空间、中心、笔画粗细以及松散的结构,最终形成了一套标准的简体黑体字。(图8)此后,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在《辞海字表》的基础上,为编订《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标题字表》和《声旁字表》提供了标准化的字体,设计的简化字笔画和笔数符合查字法,解决了我国长期印刷字体中存在的笔形字形的混乱状态,为弘扬中国汉字文化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同时完成了一套探索印刷字体设计的做字方法,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活字字体研究室的成立,是中国现代汉字印刷字体设计的发源地。

图7 ①《新民晚报》黑体(六号),②黑一体五号字

图8 黑一体和黑二体的设计字稿

四、结语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黑体字作为重要的文化传播符号,其在中国的产生及发展历程也同样说明了本土文化在产生新形式、新内容时,技术层面的要素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技术因素影响了字体的风格。无衬线字体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而并非一种偶然的流行,是在更加有效率的机械化社会下产生的适应时代的视觉符号。这种简洁、平面化的字体风格是适应方兴未艾的近代工业社会,也是对当时人们肯定甚至崇拜机械的深刻体现。

其次,技术因素影响了字体的传播。在文献资料中我们也能发现,同样是受到西方的冲击和影响,在日本,这种字体能够在第一时间从英文字符转化成方块字,也是因为日本的诸多技术条件相较于中国更为完备。从小的方面说,具备一系列印刷技术和开展印刷活动的社会生产力;从更大层面说,日本的综合国力和逐渐形成的资本主义帝国面貌也是新文化符号成长的重要保证。

最后,技术因素影响了字体的更新。民国时期长期处于战乱,社会发展停滞不前,一直以来因为技术条件落后,只能使用旧版的文字模具。这种情况直到建国后才有所改变,其实这也说明,民国时期旧的模具字体亦不能适应新中国快速发展的生产力需要,建设上海印刷研究所,成立字体研究室等字体更新活动,也是在不断发展的技术因素作用下的行为。

中文黑体字的源起及发展,技术因素在此过程中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以史为鉴的话,面对当下高速发展的科技社会,当代设计师是否也应该时刻保持创作积极性,创作出更适应当下社会需求的字体符号。

猜你喜欢

黑体字活字黑体
五年级下册期末质量检测(一)
1978年邓小平指示取消黑体字语录
可以泡着喝的汉字
中波红外系统探测能力计算方法
汉字文化圈黑体字设计比较
字在用玩的方式传播汉字文化的精神力量
感温加热一体化黑体辐射源
关于《某些旧理论的推翻》的修正和补充
把玩活字 续写光阴的故事
进“门”填字